在日本旅游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人高度的自律性和疏远性,几天住下来,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作家写出的作品都那么拧巴,常年蜗居在这样的房间里写作,内心里难免会长出青苔
在日本旅游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人高度的自律性和疏远性,几天住下来,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作家写出的作品都那么拧巴,常年蜗居在这样的房间里写作,内心里难免会长出青苔,怎么还会有挥斥方遒的大格局。
日本是一个不断在燃和丧之间摇摆的国家,这一点,从很多日本的文艺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去年热播的电影《小偷家族》,比如我之前看过的一部话剧《杏仁豆腐心》。
这些故事往往以底层小人物为主体,所描述的故事也多半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悲欢,甚至是些琐碎的小事,
在这些故事中,多半只有起承转,却常常是是没有最后的那个大团圆的“合”。
人生尚未落幕,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结局,而文艺作品也未必会交代给我们一个答案。这是我在品味日本文艺作品时最大的感受。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其丧的表现,因为,即便是在虚构的故事里,主人公也无法被给予一个暂时的圆满。
似乎扯得很远了。但旅行的益处有时候恰在于此,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我们对一些地方、一些人的固有印象,重建起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面貌。
所以,我这篇感悟写得时间线也很混乱,总是时不时就游离到故去的记忆力。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旅行并不是在完成一种现实与固有印象的对比,更多的是体悟未知与不确定性。这次短暂的日本之旅,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未知的体悟。
虽然此前就对日本高度的自律性有所耳闻,但实际感受之后,还是不由得讶异于这个民族的可怕。而且,在感受秩序的同时,我也由衷地体验到横亘在日本人彼此之间的那种距离感和界限感。
日本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然而在公共领域,几乎听不到大声喧哗,即便是朋友之间的互相交流,声量也一直控制在彼此能够听到的范围,这一点在地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京都住的那几日,我和朋友一起订了独栋的日式别墅,入住那天,房东特意提醒了我们,要小声交谈,晚间不要在巷子里面拖动行李箱走路,以免打扰到周围邻居。
如果是以往,我会觉得这是一种高度的礼貌,但在置身于日本几日,仔细回味这其中的细节,总觉得这是一种对于人与人彼此边界的守护。
关于边界,我想,从日本的房屋建筑上也能感受到。日本属于岛屿国家,土地金贵,又多地震,所以在京都这样的城市里,房屋多是二层小楼,鳞次栉比地紧贴在一起。
很多楼宇之间的距离,大概也只有50米左右。所以,基本上谈不上什么采光了,更别提所谓的阳光房。
“难怪日本作家写出的作品都那么拧巴”。朋友看到这些房屋,瞬间就发出了感叹。
是啊,常年蜗居在这样的房间里写作,内心里难免会长出青苔,怎么还会有挥斥方遒的大格局。
所以,日本作家的作品常常很压抑,对细节的捕捉和洞察很敏锐,对人性的刻画也更加细腻。
我想,在这样的房间里写作,写作者内心一定有自己坚守的秩序。而这种个体的秩序,也逐渐烘托出一种整体的边界感。
在预订房间的时候,朋友发现,日本很多酒店都是提供单人房的,足见日本这个国度,真是低欲望十足。
而这也是我有点喜欢日本的原因,因为在这里,我可以不用再为热爱独处而找寻借口,我可以很好地守护自己内心的边界,不用去刻意地迎合热闹,也不必为了避免尴尬而妥协自我。
给你讲一个故事,等待与你的交换,“一个换不出去的故事”隶属红橙学院MCN矩阵签约自媒体,垂直情感领域。欢迎你的关注,如果有共鸣,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痕迹。
太宰治,作为日本的小说家,二战之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写了很多的小说,比如说《逆行》、《人间失格》等等,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从他的作品里都不难看出他的作品充满着颓废的思想,造就他作品颓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对他自身的影响,还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他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于他自己悲惨遭遇的影响三个方面。一、亲情缺失导致他的心态差
太宰治出生于日本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作为家里的第六个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在年幼的时候,就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而且二战之前,日本严格的家族制度和沿袭至今的嫡长子继承制,都让他感受不到父亲的重用,兄长的疼爱,这让他自己的内心感觉到自己很多余,而且在自己一腔热情投身到革命中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站错了阵营,反被讨伐。在后期,太宰治崇拜的偶像也自杀身亡,他的精神寄托彻底消失,导致他变得颓废,对社会也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对太宰治内心产生了冲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大肆镇压文学运动,扼杀文学创作的萌芽,禁锢当时人们的思想。而在二战结束之后,太宰治也没有等到日本决心做一个思想自由的理想社会,而是日本文明彻底瓦解,左翼文学不堪重负最后妥协,旧的国家体系、价值观都分崩离析,但是新的思想体系也没有形成,当时文学界一片混乱。在当时为了生存下去,小心翼翼的文人,他们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这导致太宰治对此很失望,所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是讽刺、抨击此类现象,文学气氛压抑,思想颓废来反讽现实。三、怀才不遇,难觅知音的遭遇让他失望
在太宰治的作品问世之后,虽然很多人喜欢阅读,但是却在文学界很少有人站出来同意他书中的观点。在第一届芥川奖他的作品没有获奖的时候,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公开表示太宰治有厌世之情,没法将自己的才能尽情发挥,太宰治当时虽然有了回应,但是此后的典礼中他更是备受质疑,更是在第三届的时候直接失去了评奖资格,所以在此之后他的文笔也是更加颓废,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