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我们邻国,几乎把中国所有的方面都学习了一遍,其中就包括日料中的生鱼片、拉面、抹茶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日料在中国卖的价格非常昂贵,吃一顿日
日本作为我们邻国,几乎把中国所有的方面都学习了一遍,其中就包括日料中的生鱼片、拉面、抹茶等,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日料在中国卖的价格非常昂贵,吃一顿日料,人均消费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并且在国外,日料的价格更是比中餐贵好几倍,身份和地位也有很大区别,日本是高级料理,中餐是普通快餐。
日料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讲究色香味俱全;而日本饮食文化寡淡无味,很多美食都是从国外引进,并不是日本人自己创造的。为什么日料显得档次高,在价格上比中餐卖得贵呢?
1、抄袭法国菜。对于抄作业这一方面,最拿手的当属韩国。但日本和韩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刚刚提到,日本很多美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其实纵观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料理,基本上没有什么是他们自己原创的。
但是聪明的日本人会用借鉴和抄袭,将这些美食改造一番,就变成了自己料理的一种。比如:生鱼片、寿司、酱油、天妇罗、可乐饼、蛋包饭、日式咖喱、炸猪排等。
日式蛋包饭
日本近些年在文化上最崇拜法国,现如今日本的这套仪式感和摆盘基本上就是照抄了法国菜。
相比较,日本料理和法国菜其灵魂都是一致的,食材精细、菜品鲜嫩、讲究原汁原味、盘子够大、餐具摆设够美、仪式感够强、菜量够小、收费够高。通过食物的外在表现来吸引食客,因此披上了“高贵”的标签。
法餐
2、“匠人精神”塑造。日本是一个极其讲究“匠人精神”的国家,有“鳗鱼匠人”、“乌冬面匠人”、“米饭匠人”、“寿司匠人”等。这些“匠人”一生只专注做一件事,烤鳗鱼、煮乌冬面、捏寿司、蒸米饭等。
其中名气较大,被称为“寿司之神”的“匠人”小野次郎,从26岁开始捏寿司,一直捏到95岁。
小野次郎
据说这是日本“国宝”级的厨师,去他的寿司店吃饭需要提前3个月预约,店里只有10多个座位,只卖一种寿司套餐,价格更是贵得吓人,人均消费3万日元,但连续十几年被评为“米其林三星店”。同样,每一道封神的法国菜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寿司
我个人见解,所谓“匠人精神”,看似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对工作有着执着敬业的精神,实则只是大家在工业时代下,对手工业的怀念,也是发达国家在价格上打造的营销概念,毕竟日本是老营销专家了。
这有些类似于国外百年品牌,香奈儿、迪奥、LV、爱马仕、宝格丽等,这些品牌的成本不足卖价的十分之一,但是大家抢着买,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价值大概在于,一件纯手工的香奈儿裙子,可以卖到六位数,但不能洗、不能烫,因为衣服上图案和颜色,是设计师突发灵感,直接用颜料涂上去的。
香奈儿复古套裙
3、历史原因。全世界日料店遍地开花的时候,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时代。而这些日料店针对的客群是中高阶层,因为当时的日本人非常有钱,经常出国度假买买买,所以自然追求高品质的定位标准。
80年代日本街景
而中餐进入欧美是清末时期,起点比较低,当时做的中餐是给底层留洋华工们吃的。所以100多年前,在海外很多中餐馆叫“杂碎馆”,就是用动物的各种内脏,加一些蔬菜边角料,多放辣椒,做成的一道菜。
智慧的中国人懂得在艰苦的环境里,花较少的钱,用低廉的食材,做出最能满足中国胃美味菜肴。直到现在,国外的中餐馆,依然摆脱不了快餐和廉价的标签。
国外中国馆
但随着中国人出国旅行和定居国外越来越多,现如今,国外有很多中餐馆都受到外国人的喜欢,甚至有些中国小吃称霸了国外的街头,成为爆款美食。
老外吃中餐
我@静月林徽 关于全世界的日本菜为什么比中国菜档次高,卖得贵?您有哪些观点,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我觉得,外国人很多不喜欢中国菜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清楚中国菜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西餐更有点像所见即所得系统,很多菜品保持了食材原有形态,或者规整形态,就像1+1+1=3。
中餐更像是编码系统,过于不走寻常路,你不知道1+1+1=什么。中餐中食材形态大相径庭,西餐鱼肉就是一块鱼加上配料,中餐鱼肉可能是鱼糜、鱼饺、鱼丸。
寿司为什么全世界都敢接受,因为一目了然啊!人人都知道寿司=紫菜+米+鱼+调料。中餐因其复杂性,就很难解释清楚,就有人保持一份疑虑。
所以要让中餐被接受,我觉得有两条:
— 把中餐公式化,保持食材原样,烹饪方法拆解,简化汤水,简化调料。(短期效应,牺牲正宗性)
— 有强大的文化输出,复杂的做法给外国人解释妥妥贴贴,像高端法餐那样。需要大量的工作,包括中餐做法要潜移默化出现在电影、电视、互联网、各大媒体平台中。(长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