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很穷为什么是发达国家,韩国成为发达国家的血泪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当时的韩国物资匮乏,民生凋敝,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均GDP不足一百美元。政府甚至连老百姓基本的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00:28:2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是亚洲乃至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当时的韩国物资匮乏,民生凋敝,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均GDP不足一百美元。政府甚至连老百姓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到处都是流民和乞丐。

在许多人眼中,韩国几乎就是极端贫穷的代名词,是一个毫无希望的国家。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后,如今的韩国却已经成为了亚洲少有的发达国家,经济水平相当高,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均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显示,韩国在2021年的GDP总量高达1.79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十。而按照韩国当时5200万左右的人口数计算,韩国的人均GDP则大约是3.4万美元,属于高收入经济体。

另外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一期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韩国则是以0.925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19位,被划入拥有“极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组别。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那个亚洲最穷的韩国,到底是如何逆袭成发达国家的?

现代韩国成立于1948年,而在开局阶段,韩国无疑是相当劣势的。

首先韩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国家,经济发展的选择非常有限。比如韩国的国土狭小,而且多山地,少平原,耕地十分匮乏。有数据显示,当时韩国的国土总面积还不足10万平方公里,而可耕地面积仅占22.7%。而当时韩国的人口已经接近20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

土地资源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韩国农业的发展,根本养不活这些人,所以韩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一般来讲,农业不发达的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多少会有点优势。比如像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土豪们,表面上看国土荒芜,实际上脚底下却富得流油。但是韩国不仅耕地少,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脚底下不仅不产石油,连煤炭铜铁这些矿产资源也少得可怜。所以韩国不仅粮食需要进口,工业原料也大都来自于海外。

其次韩国的工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在韩国独立之前,朝鲜半岛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治时代”,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工业化。但是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推行的是“南农北工”的政策,即工业产区集中分布在北方,南方则是主要发展农业,工业化建设有限。甚至连韩国的电力和能源供应,都需要依赖北方。

正是这种半岛南北部分的产业分布不均,导致韩国在独立后与北方邻居实力差距巨大,一度被狂虐。

最后韩国作为东亚“裹脚布”,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摧残,伤痕累累。尤其是50年代初爆发的半岛内战,几乎是将日本遗留在韩国的那点儿工业基础给全部摧垮,国库资源等家底更是被掏得一干二净。

有数据显示,朝鲜战争打完后,韩国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21%。其中工业产值近乎腰斩,超过60%的工业设施和工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而粮食产量则是下降了27%,超过500万人沦为难民。

总而言之,建国初期的韩国相当困难,存在着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不说。战争的摧残,更使得韩国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可以说当时的韩国,已经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度需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来维持生活。

所以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如何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成为了韩国李承晚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承晚是一个有着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政客,在玩政治手段方面绝对是把好手,但是搞经济他却不太擅长。当时李承晚政府在经济领域选择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即利用高关税或者提高汇率等保护性手段,来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土工业品的市场,进而达到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目的。

表面上看,韩国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无可厚非。不仅可以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加快韩国的工业化进程,还能省下一大笔外汇来买粮食和引进技术设备,提升国内的生产生活水平。但实际上,这种“进口替代”战略并不适用于当时的韩国。

因为“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往往需要充裕的国内市场做支撑,而当时的韩国一穷二白,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压根就无法满足“进口替代”的需求。更为头疼的是,韩国因为把经济重心放在了“进口替代”上,从而导致了出口状况的恶化,收入也在大幅度减少。

所以李承晚的“进口替代”不仅没能改善韩国的经济状况,反而是进一步加剧了韩国的经济困境。甚至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韩国还一度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正是这种经济形势上的恶化,引发了李承晚在政治上的失利,最终在4.19运动中狼狈下台。

李承晚被推翻之后,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国家控制权争斗不止。政治上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韩国似乎变得愈发的没有希望。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叫朴正熙的男人站了出来。

1961年5月16日,韩国爆发军事政变,国家权力由韩国陆军第二军副司令朴正熙掌握。这场政变不仅标志着韩国进入到了朴正熙时代,更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

朴正熙虽然是军人出身,但却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在他看来,只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那么这个国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所以国家需要将所有能量都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他的不管是政治斗争,还是军事发展,那都得排到次要位置。

当时朴正熙专门在总统府设立经济秘书局,以监督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转。另外他还搞了一个经济企划院,专门负责各种经济计划的制定。而这两大机构,当时都算是韩国政府的“超级部门”,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在具体政策方面,基于之前李承晚“进口替代”战略的惨痛教训,朴正熙在上台之后大力推行以出口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策略。当时他喊出了“出口第一”的口号,鼓励发展出口贸易,并希望以此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然喊口号谁都会,真正想要取得效果,那还得具体落实到操作上。当时的韩国工业仍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出口能力比较有限。简单来讲就是产品没销路,做出来了也没人买,自然也就谈不上挣钱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朴正熙政府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所以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全面铺开,顶头硬上。而是选取了像机械、电子这些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力量搞重点突破,然后由点到面地辐射到其他产业,从而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事实上,即便是在单面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韩国也依旧是搞得这个套路。他们最先是从龙头企业的扶持入手,然后以其为核心打造产业加工基地,形成产业竞争力,最后才面向全国推广,打造整体的产业体系。这种“由点到面”的发展套路,在最大程度上抵消了韩国整体基础薄弱的影响。

当然即便是“由点到面”,韩国政府也很吃力,因为当时他们压根就没钱,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还得是依靠美国援助。与此同时韩国企业又因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信用,难以独立筹集资本。所以当时的韩国企业虽然在政策上被开绿灯,但却普遍缺乏足够资金支持,被技术设备以及原材料给卡住了脖子。

为了给民间企业解决资金问题,韩国政府选择直接出面为贷款担保。这对于当时整体的市场环境,起到了一个很好推动的作用。毕竟有着政府兜底,民间企业少了很多风险顾虑,从而愿意和政府合作。

当然话说回来,这可是在拿国家信用当筹码,直接是将企业和政府绑在了一条船上,风险不可谓不大。毕竟一旦企业崩盘,这些钱都得要政府来兜底。

在韩国政府近乎背水一战的扶持下,一大批具备出口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为后续韩国的出口贸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韩国也是碰上了好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全球产业升级转移大流行,那些欧美国家科技革命后淘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被韩国很好地给承接了下来。尤其是当时碰上越南战争,韩国很好地扮演了老美加工厂的角色,订单多得忙不过来,赚了不少钱。

出口贸易发展起来之后,朴正熙政府并没有急着回本分钱,而是把钱投入到了基建。整个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超过三分之二的政府借款都被用在了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要想富,先修路。全面的基础建设虽然不能给韩国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但无形中所产生的利益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基建一方面可以为国内工业发展提供支持,比如交通、电力等等,都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辅助因素。而另一方面也能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到更多的国外资本进入韩国合作。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基建打底,朴正熙政府才能在70年代搞出“重化学立国”的发展方针,将产业重心往汽车制造、造船等重工业领域专业,从而实现了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直到今天,韩国的这些重工业都依旧在全球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朴正熙时代是韩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从1961年政变上台,到1979年遇刺身亡,朴正熙掌控韩国政权长达18年。而在此期间,朴正熙利用自己在军事以及政治方面的绝对权威,对韩国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系列切实有利的经济政策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实行,有利的推动了韩国的经济发展,最终成功打造“汉江奇迹”,实现了韩国的经济腾飞。

有数据显示,从1962年朴正熙政府开启首个“五年计划”算起,到1976年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短短十五年的时间,韩国的GDP总量从最初的23亿美元飙升到了232亿美元。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影响力出口贸易,再加上朴正熙遇刺身亡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韩国经济发展遭遇困境,甚至一度出现了高达3.7%的经济负增长。好在此时的韩国政府威权尚在,同样是军人出身的全斗焕颇有前辈朴正熙遗风,很快稳定住了局面,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帮助韩国经济重回正轨。

当时韩国因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原本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韩国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大力推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本土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必然是赚钱的,虽说产品的数量在减少,但质量却在提升,利润空间也要大很多。所以凭借产业层级上的优势,韩国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截止1987年,韩国便已经成为了全球第15大经济体,是国际上公认的“新兴工业国家”,在亚洲更是名列“四小龙”。

当然成为了“新兴工业国家”,就免不了要和西方老牌工业国家竞争。而韩国作为一个靠着出口起家的贸易型国家,多少还是欠缺了一些底蕴。尤其是在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时,他们实在是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原料、设备、技术、市场,人家随便卡一头,韩国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经济又再度陷入困境。而为了打破这一困境,韩国选择加入了诸如APEC等国际组织,将自身放置于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去,利用国际经济的规则来为自己寻找出路。在国际组织的框架内,韩国缺乏底蕴的劣势影响被降到了最低,正常的出口贸易得到了保护,经济依旧能够保持不错的增速。

1996年,韩国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接纳为成员国,这意味着韩国算是基本走出了发展中国家的队伍,进入到了发达国家行列。虽说后面韩国也曾遭受国金融危机的打击,但他们崛起之势已成,始终都能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竞争力。时至今日,韩国依旧是妥妥的发达国家。

纵观韩国的经济发展史,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他们便从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落后农业国,变成了有着扎实工业基础的发达国家,称其为“汉江奇迹”丝毫不为过。而俗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溯韩国创造这一奇迹的过程,作为后来者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

评论区见?

极端贫困的韩国,是怎么变成发达国家的?

韩国经过美国的扶持经济迅速的发展,后来韩国又发布了 很多的政策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韩国也是依靠着国家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经济快速的发展。这也就是韩国遇到了发展的机遇。


韩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美国人对于韩国的帮助。美国每年都会给韩国进行许多的资金的援助,同时加强和韩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促进韩国的经济发展。最起码那是数千亿美元的金钱,而这庞大的数字,大部分落入韩国。对于当时极端贫困的韩国来说,那简直是天文数字,韩国凭借这些订单,快速建立了加工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这为发展奠定了庞大的基础。

韩国当时有个朴正熙总统,十分有魄力,对韩国实行了国家发展主义。韩国的发展是十分的寻迅速的,特别是韩国的工业发展,已经超越了很多的国家,还有韩国的支柱产业半导体行业发展非常的迅速。因此,其民族在文化和习俗上,很多直接来自我国。最典型的勤劳勇敢,勤劳致富,这一点在韩国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韩国的快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也离不开勤劳的韩国人,夜以继日的付出。

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不仅仅在于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还在于国家的发展的条件。是因为其后有美国的帮助以及韩国朴正熙时代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和国民勤劳勇敢,勤劳致富的努力。

历史上韩国的经济曾不足朝鲜一半,它是如何逆袭成为发达国家的?

韩国是一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半岛国家,由于韩国和北面的朝鲜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韩国是一个很标准的岛国,不能够通过陆地的方式进行连接,与外界的沟通只能够通过航空或者说水面。

韩国的面积只有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仅仅5000多万。作为一个国家,它的地盘与人口甚至都不足我国的一个省(比如浙江),而且韩国大部分都是山区,平原地带非常的少。也就是说它不仅资源匮乏,土地也是相当贫瘠。但尽管是这样,韩国却仍旧出乎意料的成为了东亚地区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那它到底是如何搭上经济快车,成为东亚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的呢?

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韩国的经济水平还甚至一度不如朝鲜。

——由于历史上北边更加靠近中原王朝,朝鲜半岛的核心政权因便于接触先进生产资料的需要,大多也会建立在北边,长久以往北边各方面基础都较为良好。日本侵占朝鲜半岛后,无论是为了便于侵华,还是方便发展,它的工业基础设施都会建在北边。而与北边形成对比的是,南边则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还是以古老的农业为主,这就造成了一个北工南农的局面。

但农业模式一直以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的发展方式,历史书上也会告诉我们它受制于天,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受到影响。加上韩国的土地并不肥沃,而且人均耕地狭小(不足一亩),遭遇灾害,其实经济就算是完全垮了。更别说,一度曾经历了朝鲜战争战火的洗礼,韩国能够用来恢复经济的土地能够存在多少了。

此时的韩国已经是水深火热了,但此时的总统李承晚不仅不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甚至全部寄希望于美国救助,结果可想而知——李承晚时期的韩国用一清二白来形容也不为过,百姓非常的穷困失业率非常高,人均gdp不足一百美元,不说与朝鲜一样,它甚至连朝鲜的一半都赶不上,论穷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 

韩国慢慢走向正轨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1年,时任釜山地区军需司令的朴正熙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当时的民选政府,成立了国家再建最高会议。刚成立新政府的朴正熙清楚倘若继续放任发展下去,韩国将会与世界出现更为严重的脱轨,而自己也会被赶下台,因此手握实权的朴正熙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而韩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崛起,很大因素上也是得益于朴正熙与他的政策支持。

当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朴正熙希望能够得到美国以及日本的“经济支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朴正熙要求的“经济扶持”与李承晚的那个“经济救助”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朴正熙不是完全索要救济金,而是让他们帮忙入韩投资。

朴正熙曾在报告会议上重点说过:“要引进必要的外资”,而最终就是这八个字拯救了韩国。

朴正熙的引资之路,还是比较通畅的——首先由于美国一直在韩国驻军,所以对于帮助韩国推进经济发展一直没有太多的意见,美国政府也就顺手帮助韩国吸引来了一批资金投资建厂,有效的提高了韩国民众的就业率;至于日本,韩国甚主动减免了部分日本的赔款,自然就换来了日本的资本注入;再加上韩国失业率比较高,劳动力特别的廉价。

因此,越来越多的美日资本家前来韩国建厂。

而韩国全民的就业率提高之后,工业也得到了巨大提升,国家的税收也随之上来了。

而在韩国政府自身变得有钱后,它自己也开始下意识的去扶持一些本国民族企业(以工业为主)——有了外国技术以及资金的扶持,加上与外资企业良性竞争需要,这些民族企业也得以迅猛的发展,比如说像三星电子等。当然了,为保障本民族企业的崛起之路更加安稳,韩国政府也采用了一些关税政策和一些福利政策来为民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正是有了如此多的优势——所以有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重化工业的象征浦项钢厂竣工,此项工程的完成极大的鼓舞了韩国群众的斗志,自此韩国工业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平坦。

当然了这种过度的扶持做法有利也有弊,政府与企业走的很近,最终也使得“贿赂问题”一直困扰着韩国,成为韩国的一个顽疾,不过不可否认韩国就是靠着这些优势壮大起来的。

总之,有了工业作为基础驱动的韩国,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比如经济赶上了,人均gdp从曾经的不足一百美元激增至上万美元,而这时间也不过三十年。而经济上去了,工业结构又成型了,自然军事力量也上去了,毕竟军事力量是以经济支持力度与国防工业为依托。

自此韩国纵身一跃,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之一。

不过创造了“汉江奇迹”,一度高歌猛进的韩国并没有停滞下来,而是选择继续进步,它开始与时俱进的向新型产业(第三产业)转型。当时的韩国看准了中国内地娱乐市场极度空缺,便开始推动娱乐业的发展——韩国通过娱乐这种低成本高回收的方式创造了一部分在中国内地极度火爆的明星,而以这些明星为核心形成连带作用,诞生出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从一穷二白到发达国家,巧妙的利用了国家有限的资源,还有国际关系,成功的将自己的一副烂牌打成一手好牌,韩国如今也成为了很多国家借鉴发展的楷模。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韩国如今仍旧受制于资源限制,生活条件并不丰富。我们拿它们的饮食来说,韩国人只在一些主食上面能实现自给,水果还有肉类很难达到自我需求,因此韩国的水蔬菜还有肉类主要靠进口。但由于不能够通过陆地运输,使用航空运输太贵,海上运输又太慢。所以对于韩国人来说,吃新鲜肉和新鲜蔬菜就是一种很奢侈的产品,因此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韩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时候,会选择报复性的拼命吃肉。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