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比朱元璋聪明做了两件事让日本臣服了100多年的人,朱棣登位后对朱元璋怎么样

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每个朝代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明朝可以说是与倭寇不断地发生着抗争,这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是与朱元璋的海关政策制度密切相关的。
众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08:39:17

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每个朝代也有不同的时代特色,明朝可以说是与倭寇不断地发生着抗争,这其中大部分的原因是与朱元璋的海关政策制度密切相关的。

众所周知,清政府的灭亡与当时的闭关锁国政策密不可分,这一系列的历史证明,一味地封闭不但不会保全自己,甚至还会引起敌人的欺辱,明朝就有这样一段悲惨的经历。由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当时的明朝政府吃了很多亏,经验告诉我们,合理地开放与引起,才能实现社会的发展,否则只会遭殃,甚至无法接触外国的优秀成果,导致我们与世界脱轨,任人宰割。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别他父亲有远见和计谋,深刻地认识到开发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改变思路,用了两个方法就让中国变了个样,甚至连日本都心甘情愿的臣服,到底是做出了怎样的壮举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朱棣上位以后,他转变了思想,摒弃了朱元璋的外交政策,尽力地与邻国搞好关系,因此,海禁政策被放开了,刚开始是非常糟糕的,一些海盗和倭寇变本加厉地进行侵略,当他们拥有了强大的势力之后,朱棣忍无可忍,进行了正面冲突,当然这些人也是相当聪明,每一次煤焦都没有取得胜利,这让朱棣非常恼火。

根据这一现状,朱棣想了一个万全之策“以夷制夷”,没想到这个政策非常奏效,让自己国家的统治者来管理本国的人员,当时非常出名的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的规模非常的,人员和船只也是非常多,而且用时也是最久的一次远行,在这期间他们经历了层层磨难,终于完成了重大使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和带着10万兵乘船向日本出发,这症状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以至于到政和到达日本之后,日本的统治者都感到非常震惊。

郑和到达日本便向他们表达了意思,对于在中国犯法的人日本要用本国的支制度来惩戒他们,郑和的气势把日本人吓坏了,他们本来就知道是这些盗贼有错在先,因此,就听取了郑和的意见,将这些犯错之人全部抓捕,而且对于头目还用了极为残酷的手段将其处死,简直大快人心,这是他们到达日本之后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当然就是如何正确地进行贸易往来,他们摒弃了之前毫无章法的贸易经验,而是签订了明确的贸易条约,条约当中规定了日本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时,要持有规定的证书,如果没有证书,一切免谈,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下,经济贸易才能正常运行。

在完成了以上两大壮举以后,当时的日本统治者足利义满更是明确表示会臣服于中国,按照中国的制度进行沟通交流,当时的态度极为谦虚,还背了,一些厚礼让郑和的队伍带了回来,这样的体质一直延续了100多年,也让明朝的经济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在各个方面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当时的中国建立了华夷政治体系,捍卫了明朝政府的势力,更为显著的是拓展了朝贡体系,日本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还没当时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让经济来往变得井然有序,促进了中外经济的和平发展,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也拉动了内地经济的提高,当然还有一天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那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给当时的明朝政府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

在外交中,任何制度的建立都要以公平公正为前提,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日本会坚持这种朝贡制度,也是基于明朝政府当时的强大实力,不管是在古老的过去还是在当今社会,国家实力是政治外交的重要基础。

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了清政府的场景,当时的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引进任何优秀的思想和制度,导致国家势力逐渐削薄,在其他国家经济突飞猛涨的同时,清政府还在原地踏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原地踏步就代表着后退,因此才惨遭列国侵略,也证实了那句“弱国无外交”。

正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让其他国家有机可乘,敢挑衅,敢欺辱,让当时的清政府经济出现了倒退,从此以后,中国被其他国家赶超,这样的历史经验不断鞭策着后人,只有足够强大才有发言权,这些历史事实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也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双面性,我们也不能完全站在道德的最高点去一味的批评,也要看到历史带给我们的财富,正是这一段历史,才让今天的我们更加明白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这未尝不是一笔财富。

从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朱棣的远见,他既看到了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为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文化、制度等才会随之改变,因此他改变了朱元璋的海关政策,因为当时政府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发展海外贸易是当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形式。

其次,朱棣根据现状,集思广益,想出了“以夷制夷”的政策,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直被延续了很多年,实践证明,这个政策对于经济发展与国家外交都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一代君主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朱棣与朱元璋都是皇帝,但是他们不同的思想也就使得社会朝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也要正视历史,感谢历史。

《大明风华》的播出让大家开始关注明朝这个朝代,明朝最杰出的皇帝是谁?

朱棣登上王位以后,对有功之臣很多赏赐,就连地位不太高的小官吏也有赏赐,朱棣这样的做法,让大家都很臣服于他,对他特别忠心,不得不说朱棣的用人之道特别有智慧。朱棣不止对功臣和官吏加以封赏,对曾经帮助朝廷的普通老百姓也有赏赐,他这样的做法就是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相当的有义气,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特别重要。只要是投降的士兵,他也很宽容,他下令烧掉奏折,不再追究那些反臣的责任,这样让之前反对他的人都俯首称臣,打心里对他很佩服,也就真心追随他,不再有反对他的想法了。

朱棣比朱元璋有智慧,也懂得用人之道,朱元璋就是斩草除根,相反朱棣是怀柔政策,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然后他就安排科举考试,让读书的文人参加,让他们可以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出人头地,还帮不少文人平反,这样着实为了吸了一大波粉。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朱棣恢复锦衣卫,上到官员,下到黎明百姓,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所以在朱棣领导的国家很少出现叛乱,经济发展也特别稳定,所以老百姓都安居乐业。

自从朱棣登位以来,为朝廷做了很多好事,也很用心的在管理他的国家,他聪明有智慧,懂得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让他们臣服,这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一个国家能否安定持续的发展,对于帝王的要求很高,帝王的用人之道也尤为重要,朱棣的怀柔政策真的是用的刚刚好,不得不说朱棣作为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真的是实至名归,相信朱棣是真心的为老百姓考虑,真心的想治理好这个国家,让老百姓可以持续稳定的生活下去。

白江口之战让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吗?为何?

663年,唐高宗派军援助新罗,与百济、倭国联军大战白江口,最终唐新联军取得了这次白江口之战的胜利。

此次战争影响深远,倭国方面很长时间内不敢再主动和中原国家开战,并积极派遣使者来中原朝廷学习,但并不能说白江口战争的胜利让日本从663年直到1592年臣服了900多年。

唐初时有三个不同的国家占据朝鲜半岛,以高句丽实力最强,并且和中原国家敌对,而百济依附高句丽,新罗与中原交好,两国经常攻打新罗。

663年,新罗被攻下数座城池后,向唐廷求救,唐朝派军出征朝鲜半岛。

唐军没有选择直接去救援新罗,而是运用了逐一击破的方法,先攻打百济。战争最后,趁乱自立的百济王次子扶余泰投降,百济王扶余义慈以及太子扶余隆等其他一些王室成员被俘

攻破百济后,唐军主力回国,义慈堂弟扶余福信见状出尔反尔,投降后又支持义慈第五子扶余丰反叛,百济集结余军包围了留守百济的部分唐军。唐廷派遣本朝援军和新罗一起联军救援,百济军不敌联军攻势,退守任孝城。

后刘仁轨直趋白江口,准备一举击破残军余下城池,百济向日本求援。刘仁轨水军一万三千余人、船170余艘先至白江口,倭国水军四万两千余人、船400余艘很快也驶至白江口,战争一触即发。

唐军虽在士兵和战船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船高而坚,设计精良,而日本船只则相对落后。唐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倭军团团围住,其船只过多而相互碰撞,无法灵活作战,士兵大乱。唐军连续发火箭攻击倭军400只战船,烟火赤红于海上,日军大败。

白江口之战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让日本臣服,不敢再不尊挑衅中原国家,但600多年后,元朝的建立打破了这一局面。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分别于1266年和1268年派遣使者到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并望其和高丽一样臣服新朝,但日本方面拒不听从。

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传达或自派使者访日,持续和日本沟通并以战相胁都未使当时的日本臣服,其反而着力加强了军事防御,打算与元朝抗争到底。

1274年忽必烈发动对当时日本的战争,元军作战勇猛,武器先进,日本最初伤亡惨重。但元军不擅长山地作战,且日军抵抗意志坚定,元军损失也不小,再加上台风袭击了很多元军战船,元军仓惶撤退。

此后日本两次下令斩杀元朝来使,忽必烈震怒,但当时元军不宜再多拉战线,只得暗中筹划再次攻日。忽必烈在1279年攻灭了南宋,中原再无大的后顾之忧,处理了其它事情后,再加上此前隐忍多时,不久便在1281年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但日军顽强抵抗,借助各方面优势,最后大挫元军,第二次征日失败,此后忽必烈因为其它战争和国力等问题未再继续对日作战。

1592年(明万历年间),即白江口之战900多年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四月开展了对朝战争,明朝也对日本开战。因为之前有了中间元日战争的插曲,所以不能说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臣服了900多年。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