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发型是件个人喜好的私事,但在特殊的年代,却又是要命的大事。
晚清时出国留学的青年,大多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与封建旧世的决裂。
在日本,也有这样的大事。
梁启超
日本明治维
换发型是件个人喜好的私事,但在特殊的年代,却又是要命的大事。
晚清时出国留学的青年,大多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与封建旧世的决裂。
在日本,也有这样的大事。
梁启超
日本明治维新前,武士作为藩国统治阶层,在日本已有700年历史,效主公、吃俸禄、双佩刀、丁髷头,已成为武家生态固定模式。
所谓丁髷头,就是武士“专属”发型,中间一溜全剃光,以免打斗时影响视线,然后后面的扎起来形成小而薄的“发髻”,一小片伏在头顶,戴上头盔,也不会硌得慌。
这发型远观如“丁”字,因弯曲伏顶,故而称丁髷。
丁髷头是武士的象征,随着时日的演进,统治的推行,日本男子上行下效,皆以武士头行装。
1868年明治维新,推翻幕府,终结旧世,武士阶层也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个黎明。
作为藩主的固定武装和家臣,幕府的倒掉,必将终结武士的阶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过,当时日本武士阶层是社会主流,士农工商四民,其占首位,所以要消化掉他们,何其难!
明治天皇即位改元的第二年,就开始对这个群体,开始了动刀。
粗略算来,近十年的时间里,明治政府下了七八刀,才把这个庞大的寄生群体割下。
每一刀,都是一道甚至几道政府令,才艰难地向前推进一点点,包括改发型这样的小事情。
第1️⃣ 刀:改称谓
幕府没了,各藩还在,明治政府令他们把自己的版图奉还天皇之后,对这些藩主、大名、公卿等,进行了废改。
1869年的6月17日,政府发布告:“公卿诸侯之称,废改为华族。”
不几日,又发布告对武士内部的N个等级进行废改,“一门以下至平士”,中间大概共8个等级,全部废除,一律改称为“士族”。
这样一刀切的结果可想而知,内部高低被抹平,家族世袭的“一门”,与最下等的“平士”,一样了,没有门第之分。
大而化小,笼而统之,这是政府改革的第一刀。
第2️⃣ 刀:减薪水
过去的武士是没有地的,没地就没有收入和粮食,他们完全靠效忠、奉献藩主而生,所以武士道最核心的东西是忠。
在对武士进行各种废改的系列措施中,俸禄削减是伴随第一刀就开始的。从废除德川幕府的第一天,就必须考虑这些家臣的经济收入问题。
明治维新版籍奉还后,这些士族仍然是吃俸禄,政府财政收入的1/3,都拿来给他们发薪水了。而他们的人口总数,仅仅占全国的5.77%。
拿33%的钱养活6%不到的人口,远超军费,需要一个理由。
但他们的作用也在弱化,新皇军重新建立,也不再靠他们了,所以,对新政府来说,他们必须被消亡。
1873年2月27日,明治政府下发“家禄奉还”的太政官布告,采取一次性发放多少年薪的方法,鼓励他们下海创业,创业给予“免息贷款”“半价购地”的扶持。
如果不同意,对他们的俸禄进行高税收。
由此,铁饭碗彻底打碎,世袭数代的武士,士族,变成了平民。
经济上的断奶,是根本性的。这是第二刀。
第3️⃣ 刀:起姓氏
姓氏在古代日本,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除了贵族,只有武士阶层享有如此尊贵的特权了。
姓氏在日本称为“苗字”,可见对一般人而言,血脉家族,向来无关重要,都是平民,可以忽略不计。
一方平民一方藩地,古代的平民老百姓,都隶属于藩国诸侯管理,现在统一归于明治政府,为了征兵登记、户籍管理考虑,很有必要让每家每户每个人,都有精准的姓氏。
1870年9月9日,明治政府下达《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平民为自己起个姓氏。
说来也怪,此令下达后,日本平民并不热心给自己起姓。
这就是社会惯性吧。大家习惯了,没有姓也过几百年了,干嘛为自己起姓,起个啥姓?费脑子,无聊。
直到5年后,政府再下《平民苗字必称令》,日本人才不得不立即行动,纷纷找读书人、官员、寺庙等,为自己家起一个姓氏。
网上说一颁发苗字容许令,日本人就一夜之间爆发出千奇百怪的姓氏的,是不准确的。
姓氏作为武士特权,被普及化、平民化,是削弱武士优越感的温柔一刀,他们越来越像平民,越来越和平民平起平坐了。
奇葩的日本姓氏
日本有许多奇葩的姓氏,比如上图中的“我孙子”,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的头条搜索:
第4️⃣ 刀:改发型
发型、佩刀,是武士最外在的特色表装。改发型和废刀,是让武士心痛的又一刀。
1871年8月,明治政府发布太政官布告,允许人们随便选择发型,废除幕府时期剪短发就是造反嫌疑的传统。
同时规定,华族、士族除了在穿礼服时必须佩刀之外,平时外出可以不佩刀。
这样的表述,是一种引导性的非强制政府令,具有社会缓冲性。
次月,太政官再发《散发脱刀令》,这次是“提倡”四民不梳发髻、武士不带刀(官吏着礼服必须带刀)。
见人们改发型不积极,1873年3月,明治天皇亲自带头理发,并拍照下发全国各机关。短发散切头才渐渐流行开来。
脱刀也是逐步加大力度。
1876年3月,政府又发布《废刀令》,规定除了着礼服的官员、军人、警官之外,任何人禁止佩刀。
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新政府军队的特权,消除旧武士不满的社会隐患。
而其后果,不啻于给旧武士垂危的生命上再插一把刀。
第5️⃣ 刀:大征兵
有人会好奇,征兵不是武士的老本行吗?为啥成终结武士的一把刀呢?
是的,武士本身就是藩主的武装士兵团,但幕府时代的武士,因为2点原因把他们毁掉了:
一是世袭垄断,非武士不能进入兵家序列,一辈子也没有当兵的权利,没有这个权利,就进入不了这个阶层,改变不了被统治的地位。
二是幕府长期无战事,造成大量武士寄生退化,“偃”武修文,吟诗作画,成为都市圈的贵族。
一封闭二贵族,这样的群体离当兵打仗的初衷越来越远。
所以,明治政府要彻底终结只有武士才能当兵的特权。这意味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圈子和资源,彻底被打掉,从此再无傲娇的理由和温床。
1872年12月28日,明治天皇亲自下发《征兵令诏书》,太政官同一天下达《征兵令告谕》。
天皇亲自下令“全国募兵”,太政官深度解读“兵非从前之士”,“全国四民”皆可入兵。
如果说前四刀是从外表割断武士特权,那这征兵令一刀,是实实在在地从垄断资源上,对武士阶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卸车,是实质性的、致命的。
从此,延续700年的武士阶层,烟消云散于史册,融入明治新社会了。
===============
文献参考:李卓《明治时代日本武士的最后结局》
想当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队刚登陆日本时,大和民族的各色东方“情调”,可是把他们给吓坏了。女的都是一脸死白,脸上恨不得一边走一边掉粉,笑起来更恐怖,惨白的大脸配着小红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点身份的,竟然不论老少,一律都很骄傲的剃成“地中海”,这就是所谓的“月代头”。
标准的月代头要将顶部的头发去掉,仅仅保留侧面、后面的头发,拢到后脑勺,再挽个小揪揪。开始属于武士“专享款”,之后,逐渐普及到了广大日本男性中间。
其实,早在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基本等同于咱们的唐宋时期)日本男人的发型还是很正常的,基本中国类似,男女服饰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特别鲜明的识别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关遣唐使的古代画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着中式发髻,戴乌帽,跟咱们古代汉族的装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日本青年复原的“遣唐使”队伍)
下图左二为遣唐使同时代,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内亲王。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的衣冠服饰,无论男女,跟现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还远,更具中华风采。
到了大概咱们中国元朝的时候,连绵的战事让武士阶层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响,日本人民的发型就开始逐渐走歪路了。
进入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于中国明朝),月代头成了日本武士的标准仪容,甚至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征。
因为,冷兵器时代搞近身战,武士们互相搏杀的时候,经常有发髻没捆结实,挡在了眼前,影响了视线而导致战败甚至身亡的惨剧。加之,打斗起来一激动,运动量大,头顶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头顶剃干净,既可以避免意外,还能散热,算是挺实用的选择。
那么为什后脑勺和周围还得留长发再扎起来呢?都剃干净,岂不更方便。其实,这个也是实用的考虑。
因为武士搏杀时,很多情况下是要佩戴金属头盔的,如果是个光头,脑袋直接接触金属,一方面冬冷夏热,另一方面还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边和后脑勺的头发能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
实际上,满清的“金钱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头,也算是异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秃秃,省的骑射时头发影响视线,带头盔的时候,余下的头发还能缓冲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这发型刚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时候,由于冶金术不够发达,没有合适的剃刀,这个发式竟然是用木头镊子一根根拔掉的。
记录江户初期人情风俗的《庆长见闻集》载道:“黑血流地,骇人之至。”那个年代,讲究的武士们常常忍耐着剧痛,一身血污地拔除头顶的毛发......不愧是发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个发型都用让人背脊发凉的残忍形式。
不过,到了大概咱们明朝晚期,武士们拔头发的工作改为用剃刀,日本的男人们也总算是摆脱了鲜血淋漓的状态。
这个发型算是个“战斗的发型”,意味“时刻准备为主公而战”。要是哪个武士不愿意整,就说明他是胆怯之人,同僚们会不屑与之为伍,职业生涯和生计基本就断送了。
所以,大家都这么搞,人人都追捧,最后整成了大众潮款,时间长了,大家不但没觉得磕碜,反而被看成是勇猛无畏的象征,都以之为美,甚至一些非武士阶层的男子,也纷纷效仿。
脑袋顶着月代头,腰间插着两把刀——这就是当时的公认的日本男人最“炫酷”的形象。
尽管之后的500多年中,月代头属于男性的主流的发型,但是日本有几个阶层是不采用月代头的,它们是分别是天皇和公卿、医者、僧侣、学者以及贱民。
最终,月代头跟日本女人的大黑牙一样,随着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改革迅速退出了日本历史舞台。虽然政令初始之时,在政府强制手腕下还有不少武士极力反抗,但到后来,民间也对这个传统发式逐渐没了好感,主动摒弃掉了。毕竟,开眼看世界后的日本人自己也觉得,这个奇葩发型,实在是丑拒。
总之,要看男人帅不帅,来,先剃个月代头。
其实,考验男性颜值的,除了大清国的阴阳头或者金钱鼠尾发型,更大的挑战是日本的“月代头”(サカヤキ)。
想当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队刚登陆日本时,大和民族的各色东方“情调”,可是把他们给吓坏了。女的都是一脸死白,脸上恨不得一边走一边掉粉,笑起来更恐怖,惨白的大脸配着小红嘴,露出一口黑牙;男人呢,凡是有点身份的,竟然不论老少,一律都很骄傲的剃成“地中海”,这就是所谓的“月代头”。
标准的月代头要将顶部的头发去掉,仅仅保留侧面、后面的头发,拢到后脑勺,再挽个小揪揪。开始属于武士“专享款”,之后,逐渐普及到了广大日本男性中间。
其实,早在飞鸟,奈良,平安时代(基本等同于咱们的唐宋时期)日本男人的发型还是很正常的,基本中国类似,男女服饰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特别鲜明的识别特色。大家可以看看有关遣唐使的古代画作,基本都是大唐衣冠,成年男子留着中式发髻,戴乌帽,跟咱们古代汉族的装束很相似。
(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日本青年复原的“遣唐使”队伍)
下图左二为遣唐使同时代,为古代的中日友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女天皇——阿倍内亲王。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的衣冠服饰,无论男女,跟现在大家印象中的差的还远,更具中华风采。
到了大概咱们中国元朝的时候,连绵的战事让武士阶层迅速崛起,再加上蒙古人的影响,日本人民的发型就开始逐渐走歪路了。
进入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等同于中国明朝),月代头成了日本武士的标准仪容,甚至是一种值得自豪的身份的象征。
因为,冷兵器时代搞近身战,武士们互相搏杀的时候,经常有发髻没捆结实,挡在了眼前,影响了视线而导致战败甚至身亡的惨剧。加之,打斗起来一激动,运动量大,头顶容易出汗。所以,前面和头顶剃干净,既可以避免意外,还能散热,算是挺实用的选择。
那么为什后脑勺和周围还得留长发再扎起来呢?都剃干净,岂不更方便。其实,这个也是实用的考虑。
因为武士搏杀时,很多情况下是要佩戴金属头盔的,如果是个光头,脑袋直接接触金属,一方面冬冷夏热,另一方面还很硌得慌,可能不好受,所以,周边和后脑勺的头发能起到隔离和缓冲的作用。
实际上,满清的“金钱鼠尾”的用意,跟日本的月代头,也算是异曲同工的考量,前面剃的光秃秃,省的骑射时头发影响视线,带头盔的时候,余下的头发还能缓冲一下。
然而,要命的是,这发型刚开始在日本流行的时候,由于冶金术不够发达,没有合适的剃刀,这个发式竟然是用木头镊子一根根拔掉的。
记录江户初期人情风俗的《庆长见闻集》载道:“黑血流地,骇人之至。”那个年代,讲究的武士们常常忍耐着剧痛,一身血污地拔除头顶的毛发......不愧是发明了“切腹文化”的民族,做个发型都用让人背脊发凉的残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