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学家发表最新推论称,地球在“婴儿”时期遭受过很多次撞击,而这些撞击产生了大量的碎片,这些围绕地球运行的碎片经过长时间的相互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据说,科学界
有科学家发表最新推论称,地球在“婴儿”时期遭受过很多次撞击,而这些撞击产生了大量的碎片,这些围绕地球运行的碎片经过长时间的相互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月球。
据说,科学界主流理论认为,地球是遭受到像火星一样大的天体撞击后,两者物质相互融合而产生了月球。但科学家发现,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来解释的话,那么月球应该仅有五分之一的物质来自地球,但实际上月球的物质和地球完全一样。
以色列威茨曼科学研究院的鲁夫及其研究团队,在使用计算机模拟撞击数千次后,发现,地球每次遭到撞击都会产生大量的碎片,而这些碎片会不断聚合,最终形成一个天体——月球。
鲁夫表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星体撞击频繁发生,因此,地球被不断撞击而形成月球的观点,比单一的天体撞击理论更符合自然情况。
月球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
月球,天体名称,人类肉眼所见称为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玉盘,是地球的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大约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月球表面布满了由小天体撞击形成的撞击坑。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万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扩展资料:
月球公转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27.32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但是已知月球平均每年以3.8cm的速度逐渐与地球离去。
月球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或“潮汐锁定”,几乎是太阳系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卫星对行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⒈、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⒉、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月球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月亮
2020年5月11日,nature子刊nature astronomy上新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检查了一颗阿波罗17号带回的岩石样本,发现了月球在43.3亿年前左右经历过一场巨变。
阿波罗17号带回岩石的分析
地球表面由于有各种地质活动(包括风化、板块活动、动植物活动等),使得和地球同时诞生的岩石已经几乎找不到了。但月球不一样,月球几乎没有板块运动,只有偶尔陨石撞击,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几乎都是月球诞生之初形成的。所以阿波罗计划从月球带回的岩石记录了很多月壳形成的信息。
安大略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72年NASA宇航员从阿波罗17号任务从月球带回的一块岩石,研究人员首先对这块岩石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发现这块岩石诞生于43.4亿年前左右。同时在这个岩石中,发现了立方氧化锆晶粒的微观结构特征,这种结构一定要在2300℃以上才能形成,月球本身在表面是无法达到这么高温度的,普通的岩浆最高也就是1400℃左右。研究人员们认为,应当是一颗巨大的陨石,与月球碰撞,在碰撞中得到了大量的热量,才能形成这样的岩石。对样品的新分析颠覆了月球地质学的观点,这些难以想象的暴力陨石在不仅摧毁了月球月壳,但在另一方面又重建了月球的月壳。
月球形成的假说
月球的形成一般有三种观点,第一种为捕获说:这种观点认为月球是一个外来的星球,在遇到地球后被地球的引力所捕获。但由于地球和月亮的个头相差太小,月球的直径有地球的28%,科学家们逐渐认为,地球的引力捕获不了这么大的星球。第二种为同源说:就是在形成地球的那片星云中,月球和地球同时形成了,但是月球和地球的总体化学成分差别很大,如果是同一片星云形成的,照理化学成分相差应该不大,所以这种说法也逐渐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