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吗「道德经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3 17:24:01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可以叫道,也可以不叫道,可以叫道这个名也可以不叫道这个名字,叫其他名字,因为道是变化无穷的,整个宇宙都在不停的运转变化着,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人也是一样,好人可能变成坏人,坏人也可能改过自新变成好人。

所以我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情,比如有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发生变化了,有些人就会措手不及,所以我们要时刻了解事物的动态发展,这样才能适应各种变化,有利于发展和成长。

杨腾锡樽

《道德经》:无私无欲妙处多

古时候修行的人,在他们修炼的过程中,从控制自己的私心欲望,到逐步消除私心欲望,最后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状态。也就是回归清静无为的自然状态,因此他们能够观察和感悟出大道的妙处和真谛。

我们生活在缤纷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生都在为提高生活水平、为获得成就感而忙碌,总停不下脚步,却也总感觉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也因为被私心欲望所牵制,不能好好地体验当下,觉知自我,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所以也不妨学着逐步放下私心欲望,让心安静下来,去感知岁月静好。

和平

《道德经》:无欲好结果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私无欲才能守静,这样方能观察其中的奥妙。有私心欲望便不能守静,即使观察到的也是有限的。不论是做什么事,守静才能做好。心里安静了,不浮躁,才能更好地对现状做出判断,找到应对的方法。怎么才能安静下来呢?关键就是没有私欲。有了私欲,做起事来就会优先考虑满足私欲,或者是把精力集中在满足私欲上,无法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事情。满足了私欲或者没有满足私欲,心情都会有很大波动无法守静,导致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没那么好了。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私欲的人和无私欲的人,这两种人表面上看都在做事,但是结果各不相同。无私欲的人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水穷云起

《道德经》:道变化无穷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叫道,又可以不叫道。为什么呢?因为它不但大,而且是变化无穷的,随时随时都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一个词能够准确地定义它。

道的知识在哪里呢?万物归宗,道的知识都在《道德经》里面。《道德经》虽然有五千多个字,但每学一次,就会有新的感悟,常学常新。越深入研究下去,会获取更多的知识。

道是不断变化的,单从文字上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只有常无欲,也就是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下,去理解道的真谛,体会道是变化无穷的。

清静无为胡

世事无常,顺势而为 —— 《道德经》之我见

提起 《道德经》 ,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这么一副画面:某私塾讲堂,教书先生微眯双眼,手捻胡须,轻轻晃动着脑袋;讲台下,四、五个黄发小儿端坐着,用稚嫩的童声背诵着:
《道德经》 第一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粗读原文和译文,似懂非懂,每一句话的字面意思都挺明白,可其深层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大道理和我们寻常百姓有什么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
带着这些疑问,我边读边体会,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大道无形“,变化多端。而万物与一切现象,又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

人们常说,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 读了 《道德经》 ,你就会知道世事无常是人生常态,是自然规律,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事变化,把握本质,顺势而为,方可有所作为。

上午听广播学英语,听到《老友记》的某段剧情,剧中 Joey 又一次失业了,他的经纪人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小角色。对此, Joey 失落又不满。这时,他的经纪人对他说: “Things change, roll with them。”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事情是变化的,要顺应这种变化,随之做出改变。
这不正与我们中文说的“ 世事无常,顺势而为 “不谋而合吗?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即阴阳二者的统一,“一”中蕴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者参与到一起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者相互中和形成和谐状态。人人都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侯却以此自称。所以有的东西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有的东西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教给我的,我也教给别人。喜欢强大暴力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当作座右铭。

2、南怀瑾《老子他说》
“道”本身就是“一”,“一”就是“道”,所以你不能把它变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结果变成四个“道”,那就不对了。“道生一”是变成两个,“一生二”,“二生三”,一直到八,所以《易经》的卦成为八个卦。一提到“一”,本身就是两个,也就是正反两个。正反两个的代号就是阴阳;阴阳本身就在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变成三个。这并不是说到了三个就停止,“三生万物”,天地万物都是三个三个来的,再不能加,加下去就太多了。三个是阳数的阶段,所以,《易经》伏羲的先天卦,只画三爻,三个阶段;后天的六十四卦,变成六爻,六是它的用。先天代表了生成,只有三个阶段,这是数理的次序。

万物的生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是背上背着,“抱”是前面怀中抱着。一个东西都分为阴阳两股力量,人也好,细胞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矿物也好,天地间任何一个东西,都是阴阳两股力量,“负阴而抱阳”。“道生一”,它又分了阴阳两股力量的作用。“一生二”,另外还有一个东西,光是阴阳两股力量,没有一股中间力量去调和是不行的,这个调和的力量叫做“冲气”,冲也就是所谓的中和。

中国传统文化,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就自称“寡人”、“孤家”,自称“不谷”。上古帝王,为什么用人世间最低下的名称称呼自己呢?一个哲学的道理:世界上最高明的,就是最平淡的;最平淡的,也就是最高明的。

“益之而损,损之而益”。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大白若辱”,你只能顾到一样,不能顾到两样,想一下子面面周到的人,结果是面面都得罪了。

“强梁者不得其死”,一个东西,不能过分的强壮,过分的强壮,不得其好死。“吾将以为教父”。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要效法的最高原则。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道生虚漠鸿蒙之气,也称之为冲虚之气,或者叫元气。

一生二,一气分阴阳,生阴阳二气。

二生三,冲气和阴阳二气,一与二,合为三。

三生万物,有了阴阳之后,阴阳二气相合,便能够生成出来万物。万物的差异,本质上只是阴阳的多少而表现出来的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光有阴阳二气的话,还不足以相合。是什么撮合阴阳二气相合的呢?是冲气使然。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形神备俱,物始以生。万物负阴而抱阳,阴者为形,阳者为神,冲气,为造物之机。万物皆出于机,入于机。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人们所厌恶的,通常都是不生不长,只嫌自己不够强大。而王公则以孤寡不榖自称。为什么呢,物有终有始,有生有死。物长大了,强大了,随后就会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

物皆有生死,只有道,是不自生不自化,没有终始和生死的。所以,侯王才以道不物和道反物,来自昭大道。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反,去人复天,为政以天为本,禁绝人道和人为,导致损。但是这样对天下来说,却是有益的,天下会安定得更长久。

往,导致益,以人助天,自以为是恩泽天下,能增益万物。但是这样对万物来说,却是有害的。因为天下失天,必然会导致伤物害民。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人之所教,人们都尊奉人道之教,崇尚以人助天。并认为这样的增益之举,可以让天下安定太平,能成物养民。我亦教之,但我也要为天下立天道之教。我要告诉他们的是,这样的增益之举实则是以人灭天,只会招致伤物害民,天下昏乱,这是恩生害。

(6)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是柔弱的反面。以人道强为治天下,有以人撑天之象,故谓之强梁者。不得其死,没到该死的时候就死了。益之而损,是以人智治国,只知雄而不知守其雌,这样的教行,是为雄之道,所以称之为教父。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一”是一种混沌之气,是混沌的状态,“一生二”指在混沌之气里分出了阴阳,有阴阳才能生出万物。那什么是“二生三”呢?当阴阳之气开始交汇,阴阳就动起来了,阴阳和合,从而形成万物。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您要是想年轻、想长寿,就要尽量减少肾精的损耗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负”是凭借的意思,“负阴”指依靠着阴。“抱”是包裹的意思,“抱阳”指抱着一团阳气。“冲气以为和”指这两种气体像云一样涌动,却能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状态。人要保持阴阳平衡才健康,过度消耗会严重伤身。人最要懂得在变化中求平衡。

(3)“而王公以自名也。”本来“孤寡不谷”这种状态基本是天下人最忌讳的事了,可是古代的君王却经常称自己为“孤”“寡人”,这其实都是他们在提醒自己要尽量放低自己,国家的各种危险、不幸自己要一肩承担,这样才能为下面的臣民负责。

(4)“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老子说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但变化有着一定规律。懂得人生中的损益之道,您才会逐渐幸福起来。过度追求名利和结果,最后会得不偿失。

做人越追求强大、强硬的状态,可能下场就不会太好

(5)“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老子说,上古时期有智慧的人是怎么教育人的,我也怎么教育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老子引自《金人铭》,这本书是上古时代君主用来教育接班人的教材,被刻在太庙里金人的背后。这里面记录的都是管理智慧,只要将这些内容学会了,就掌握了管理的关键。

“强梁者”指不能弯曲的、直的、强的,也就是强硬的人。“不得其死”,是不能够正常死亡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不要太强硬了,您越追求这种强大、强硬的状态,可能下场就不会 太好。在生活中也一样,那种强大的、坚硬的、看似坚固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 摧毁。把自己当作武器的人,迟早会崩掉。做好自己,不要过于在意结果。好胜者必遇其敌,争强好胜的人最后会很倒霉。

三、我之体悟——平衡之道

这一章老子在系统的说“阴阳平衡”之道。万物都生于这种阴阳合和。但阴阳是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中保持平衡的。所以人既要关注阳强的一面,也要关注阴柔的一面,二者相互转化,此消彼长。但人往往只喜欢阳强的一面,所以老子特别强调“强梁者不得其死”。

只关注“阳”的一面,这个在现代社会尤其突出。为了美,为了金钱,为了名誉,为了攀比,为了嗜好,真是有点过度消耗了。并不胖却天天在减肥的妹子太多了,为了工作拼命应酬、加班、熬夜的人也是一大把;为了面子、为了别人能高看自己一眼,为了攀比,花费大量金钱在名牌物品上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我自己就因为减肥身体出了问题。今年体检身体好几项指标不正常,身体状况也明显不如以前。昨天去看中医,大夫问我最近一两年是不是很认真的减过肥,我说是的,去年前年大前年,连续三年,每到夏天我就吃轻食减肥,还配合运动,这个减肥方法据说很科学。我确实我减下去了一些,但是一到冬天,那种生冷的轻食,实在是吃不下去,我就恢复了正常饮食,体重很快也会回来。大夫说,你这不是作嘛,你的精气都快被你作没了。大夫说打破身体的平衡是很要命的。我好后悔!要是早点读《道德经》,我想我就不会这么盲目的去减肥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