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为什么不教书了,平凡世界孙少平

趁着五一假期,我看完了8集纪录片《路遥》,讲述了他在写《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本书时的故事。路遥的书,大多数我都读过,包括那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但最喜欢的依然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16:04:07

趁着五一假期,我看完了8集纪录片《路遥》,讲述了他在写《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本书时的故事。路遥的书,大多数我都读过,包括那本《早晨从中午开始》。但最喜欢的依然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本。

在看完纪录片以后,我脑海里不自觉地冒出一个问题,都说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但在《平凡的世界》里,读书似乎没有改变孙少平的命运,那为什么他还依然坚持读书?

很多人喜欢《平凡的世界》,除了被这本书恢宏的背景和细腻的思想所启发,还被这本书里孙少平,不甘于平凡的精神所吸引。

任何一个年轻人,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表现。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相信,可以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像孙少安,辛辛苦苦种地、创办乡镇企业;或者像孙少平,踏踏实实读书,改造自己的思想。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他们都在和平凡做斗争。

但实话实说,在现实生活中,能像孙少安那样有决心、有魄力、有胆量,做出一点小事业的人,是非常少的。反过来,能像孙少平那样坚持读书,哪怕在最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也不放弃读书,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这两条路,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也能做到,但恰恰很多人又都做不到的。

而对于我来讲,孙少平的经历肯定会更加贴近一点。但看完《平凡的世界》,我也不禁陷入沉思,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如果从物质主义的角度,读书其实没有用,孙少平读了那么多书,最后不还是在大亚湾煤矿?但,难道就要因为此而否定读书的价值吗?

一定不是。孙少平读了很多书以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纵使自己再努力,也摆脱不了平凡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

但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即使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普通人也要尽量活得不平凡。而坚持读书,可以让自己变得不平凡,这是在精神世界里的不平凡。

当我想明白这一点,思路就被打开了。我们每天工作、生活、上班、下班,其实就是随大流。别人在干什么,我们认为我们㛑应该这么干。所以,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

如果按照孙少平的活法,我们可以尽量变得不平凡。比如,通过读书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或者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调节生活的情趣;哪怕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给自己老去的人生留下一点谈话的资粮,这都是不平凡的表现。

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有巨大成就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天赋、后天的机会,以及个人能力。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逃脱不了像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命运,但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变得不平凡的精神。这也是青年的奋斗精神。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回顾《平凡的世界》了。这些年,每当在生活、思想上遇到困难时,(注意,不是工作),我都会重读这本书。

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我不会读这本书,因为工作上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而生活和思想上的困难,有时候却束手无策。

每次回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这就是经典著作的魅力。在这个躁动的世界,真正能够沉下心来读书,真的很难。但一旦沉下心来读进去,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这也是我们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尽量变得不平凡的表现。

我是@在下千城,欢迎关注!

#读书##阅读的温度##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读书时真的穷到吃不上饭吗?

“少平这学,上的实在太艰难了。”路遥对孙少平上学情况的描述。实在两字,着重强调孙少平的读书条件,困难的不能再困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便以孙少平艰苦的读书写起。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等同学打完饭离去,孙少平才偷偷去拿他那两个吃不饱的高粱黑面膜。

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

孙少平的学上的为何艰难,一份五分钱的丙菜都吃不起,每天只吃两个黑高粱面馍,就这也吃不饱。每天都饿着肚子上课,如果只是上课还好,忍忍也就过去了,最难熬的是劳动课,天天吃不饱,时常饿肚子,导致缺乏营养,面黄肌瘦,根本就没力气干活,但劳动课需要实打实的出力干活,这对孙少平而言,是一天中最为艰难的时刻。有一次上劳动课,孙少平因为饿得难受,直接晕倒了。

读《平凡的世界》不得不感叹,孙少平的学上的是真的苦,清水萝卜汤都吃不上。《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书,读《平凡的世界》,总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读中学时的情况,与孙少平类似,但比孙少平幸福,虽吃不上好的,没有肉吃,天天白菜土豆,并一吃就是六年,但吃得饱,不用每天饿肚子,可以说,还是很好的,比起孙少平,我很幸运。

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孙少平还坚持读书,就是因为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不愿向生活低头,立志要靠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无论多苦多累都不会放弃。

读《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平满是一种敬佩,在那种环境下还坚持读书,真心让人感动。生活可以摧残我的肉体,但不能磨灭我的意志,真乃勇士也,值得让人尊敬。

读书是有好处的。孙少平读书虽没读出个名堂,此外更是吃了很多苦,可以说是书都白读了,然真的是这样吗,实则非也,孙少平因为读书多,文化修养很高,凡事比别人看得开。即便生活很苦,但活得很真实,这是一般人所比不了的。

读书并非没用,孙少平终靠读书改变了自己。孙少平最后成为了一名作家,写了一部伟大的书,且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终靠努力将自己的名声留在了世间,这无疑便是努力的意义。

了解路遥的人生阅历,再读《平凡的世界》,你会觉得书中的孙少平,好似路遥自己。路遥是把孙少平当成自己写书的,孙少平的苦难,也是路遥的苦难。路遥想通过孙少平,表达自己不会对命运低头。

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没多久,便因病去世了。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路遥也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任何苦难都会过去,只要心中有阳光,幸福不会远,努力吧,亲爱的人们。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读书,让平凡的人生不平庸!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可以说,是读书,让他一步步认识并走向广阔的世界;是读书,让他尽管身在底层,却始终不懈奋斗;是读书,为他赢得了晓霞的倾心爱慕;是读书,让他尽管始终平凡,却绝不平庸!

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读书对孙少平产生的深刻影响。

读高中时,孙少平本来就喜欢读书,但范围相对狭窄,后来受到田晓霞的带动,他也爱上了每天读报,“而这个良好的习惯,以后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他都一直坚持了下来”,加上晓霞借他看的《参考消息》《各国概览》和《热爱生命》等报刊书籍,少平“被晓霞引到了另外一个天地”。这仿佛给他相对封闭的认识世界开了一扇窗,射进了一道光,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孙少平回乡教书,期间仍然以书为伴;过不多时,学校撤并,他不得不回家与父亲和哥哥少安一起种地。按照一般的逻辑,在七八十年代,一个偏僻农村的青年,既然没机会上大学,那就基本上在村里务农,娶妻生子,旋转在土地里,过上跟他祖辈一样的生活。但少平不同的是,读了那么多的书,他心中的光源已经点亮了,他虽然“ 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极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 ”——他想走出去,而不愿一辈子守在村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毫无新意的日子。

所以他的心里很痛苦,这种痛苦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理想与现实、双水村与外部世界的对比中产生的,是他的父兄所不能理解的。

但这种痛苦是积极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青年这样的痛苦,我们的社会、时代才会发生变化: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想想你的体魄会成为一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他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按自己的想法来过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出走”了,带着家人的不理解,带着对未来的茫然无知。

但是 只要勇敢迈出了脚步,也就有了希望 。不是吗?

整部《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一直处于苦难之中。从读高中时吃不饱的苦,到在黄原揽工时身体的苦,再到大牙湾煤矿下井时天天受到生死考验的苦……

但他的精神,却一直是平稳的。

我在这里用“平稳”两字,也是为了保证“平稳”。因为事实上孙少平在经历那些难言的苦难时,也并不是始终报之以笑的。那是不真实的。

只不过,面对苦难,孙少平以他也许与生俱来的的坚韧,加上所读过的书籍对他精神的慰藉和激励,他终究能够以投向更远的希望来加以消化。比如,他初中时就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开始以为是本讲炼钢铁的书,到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在玉米杆堆上彻夜看完,就受到保尔·柯察金的坚强意志和他与冬妮娅的爱情的深深感染。后来他读《红岩》《创业史》,读晓霞借给他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国概况》和《马丁伊登》《热爱生命》,读《牛虻》《马克思传》《居里夫人》,读《艰难世事》《简爱》《苦难的历程》《复活》《白轮船》……

这贯穿在少平整个青年时代的书目,无一不是深刻体现了生活的苦难和对苦难的超越。

正是这样的阅读经历,使孙少平在高中时就能对苦难有客观的认识,形成他所认为的“苦难的哲学”,也被晓霞表扬“气质不错”。他的“气质”是什么?晓霞也描述不出来,但在孙少平生活经历不断展开的时候全面地展示出来了。那就是我们与晓霞一起认识到的:

这气质体现在孙少平“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人生奋斗”,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

因为超越而骄傲。 特别是在大牙湾煤矿:

“每当抬头望见巨塔般雄伟的选煤楼和小山一般的煤堆,或耳听火车和煤溜子隆隆不息的喧吼声,他便会忘记焦虑和痛苦,周身的血液由不得沸扬激荡起来。有时候,在黑暗的井下,他和同伴们在死亡的威胁中完成一天的任务,然后拖着疲惫的双腿摇摇晃晃走出巷道,升上阳光灿烂的地面,他竟忍不住两眼泪水朦胧……”

这是多么雄壮!而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会感到这又是多么真实!

孙少平一直在遭受苦难,而他一直在奋斗和超越。正是这种突出的气质,使他深深地吸引了田晓霞。

这正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的强大。

读书多了,看人看事能有多个角度,而不会“一条道走到黑”,同时也会更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观照。

比如孙少平与郝红梅那一段青涩的初恋,随郝红梅“移情别恋”顾养民而告终。虽然他一开始也因为强烈的自尊和自卑而非常懊恼,并默许了好朋友金波带人把顾养民打了一顿。但是当他发现顾养民并没有向他和金波等人进行报复后,他就开始反思自己,认识到顾养民有能力报复却不报复的行为是值得思量的,最平常的事情里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而他自己则要按照一个普通人的条件普通地生活。只不过,可以普通,但不能平庸!

这一件“横刀夺爱”的风波,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恐怕是奇耻大辱,但少平想通了,既肯定了别人,也肯定了自己。这就是读书给他在思维上提供的帮助。

此后的经历中也多如此,他能够判断自己处境,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该怎么做。

比如在黄原揽工时,前主顾曹书记看中他人品,心里想让他当上门女婿,提议让他迁户口的时候,他尽管不知道曹书记的真实用意,但考虑到迁移户口对未来在城市扎根的重要性,马上将户口迁出;大牙湾煤矿招工时,他判断出“由农转工”的关键性,主动请求晓霞为他争取了机会。

在获得了机会后,他又会凭着强大的学习能力为自己争取“出头”的机会:

新工人入矿考试,他以唯一的100分名列榜首。

在繁重艰苦的挖煤生活里,他仍不忘读书看报,不但思考个人的命运,而且关心全国的煤矿技术问题,不但了解我国采煤全员工效,而且了解苏联、英国、西德、波兰、美国、澳大利亚的采煤工效。不仅了解技术的问题,还了解使用技术的“人”的问题。

不仅思想上认识到,他还付诸行动,一边下井干活,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数理化,准备报考铜城矿务局的煤炭学校。

这样的人,身处任何一个环境,他都能顽强地、积极地发展起来。

这些都是他的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而这些也正是他所读过的书教给他的。

对此,你是怎么想的呢?欢迎讨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