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什么会走向战争呢,全世界每天都有战争吗

1、罗斯福新政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唯一让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1933年3月4日,被寄予厚望的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总统任职演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14:33:12

1、罗斯福新政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唯一让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1933年3月4日,被寄予厚望的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总统任职演说。上百万美国民众通过收音机听完了这场振奋人心的演讲,白宫在演讲结束后的第一周收到了45万封来信,为了处理邮件,联邦政府不得不紧急招聘了70名新员工加以应对。

罗斯福刚上任时的美国,银行业已经集体崩溃,各州的信托公司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银行成批地倒闭,美国银行库存黄金不到60亿元,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银行门前人山人海,挤兑风潮遍及全美,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美国金融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证券交易所正式关闭。

面对规模空前的银行危机,罗斯福在上任的第二天就立刻发布了两条总统通令。其中一条是要求国会于3月9日举行特别会议和宣布所有银行休假4天。这有助于打破充斥于金融界的恐慌和紧张状态,使政府扼制了挤兑风潮和有时间赶印货币。

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在广播前,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劝告。

首先,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比如买公债、做抵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运转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重新营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被子下面更安全。

全美一共有6000万人收听了这次讲话,由此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

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全国四分之三的银行都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罗斯福还开始着手改革美国的货币政策。

胡佛政府时期,一直坚守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政府为保持其黄金储备而防止黄金流出,又不得不提高利率。于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提高利率,无疑是对经济的恶化和通货紧缩起到加剧的作用。

当年美国1929年它出现的问题其实一开始不是在货币系统这个领域上出现了问题,主要在货物系统上,货物的系统主要是供和需之间出现了非常大的一个落差。美国经过了10年科技创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原来一头通过出口 消化掉它的生产的量。另一头通过自己国内的消费来实现。但是当时采取的是美元的与黄金的金本位直接挂钩的这么样的解决方案,导致美国生产出来的货物明显的比消耗的货物要多的情况下,它的货币无法贬值,也就是说它的货物没办法进一步扩大出口。

——曲建

在罗斯福宣誓就职后的一星期,1933年3月11日。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功能终于在美国终结。这一天,总统宣布银行一律停止黄金的兑换。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下令禁止私人囤积价值超过100美元的黄金。6月5日,国会通过议案,正式取消金本位制。

美国取消金本位制的当天,股票价格大幅上升,交投活跃。同时,美元贬值也刺激了出口。1934年出口额比1933年增加了27%。除此之外,摆脱金本位制的束缚还有一项好处,那就是美国政府可以灵活运用联邦赤字开支,以促进就业,实施救助。

2、新政“争论”

美国经济历史学家小福尔索姆2010年出版的《罗斯福新政的谎言》这本书里就说,罗斯福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等缺点,对当时和以后的美国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评价罗斯福新政呢?

罗斯福新政时期,逐年加重的国债被一些历史学家看作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1931年,美国财政还有预算盈余,国债额度为160亿。但是到了30年代末,国债额度翻了一倍还多,达到400亿。

换句话说,20世纪30年代后八年里产生的国债,比此前150年国债的总和还要多。从1776年到1931年,美国总共打过七场大的战争,经历过至少五次经济衰退,可是所有这些的花费,都抵不过20世纪30年代积攒的债务。

所以,罗斯福新政到底是拯救了美国经济还是延缓了大萧条的时间?

大衰退之后经济真正拉起来的是政府的开支。那么政府开支尽管对GDP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他毕竟是一个人为的需求因素。那么有机的需求因素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的来恢复起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我们不能够简单的说政府的开支,把大衰退的时间给延后。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过程是一个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向民间主导的需求中间的一个过渡的过程。

——陶冬

罗斯福新政是好还是坏呢?不论各派如何争论,有一个事实是人们无法否认的,那就是新政并没有彻底地把美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

1939年,大萧条之后的第10年、也就是罗斯福新政的第6年,占全美劳动力17.2%的950万人,还是处在失业之中,而美国的GDP为930亿美元,还低于1929年的1050亿美元。那么,最终是什么事情将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中拽出来的呢?

3、纳粹经济政策

1933年初,两个改变世界的人先后就任他们各自国家的领导人。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比他早一个多月,1月30日,希特勒就任德意志国总理。

因为受大萧条影响,再加上此前繁重的战败国赔款,希特勒1933年掌权时,德国经济深陷泥潭,失业率将近30%。

魏玛政府的倒台使希特勒意识到,纳粹政权是否稳固,关键是治理失业,这是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希特勒放弃了通货紧缩政策,任命颇具才华的金融专家希尔马·沙赫特为国家银行行长,并且采纳其意见,将经济重建的突破点放在修建高速公路、重整军事装备工业以及电气化等基础设施和实体经济上。不仅如此,他还将中小企业并入垄断组织,并设立了许多国营重工业工厂,将失业劳工引入工厂工作或鼓励从军。

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处都是繁忙景象,工厂的机轮发出来的声音隆隆不绝。德国的失业人数由希特勒上台时的800万人发展到1938年底时德国总共还缺一百万名工人。国民生产总值从1932年到1937年增长了102 %,国民收入则增加了一倍。

1936年,德国成功举办了柏林奥运会。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威望达到了顶点,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体到会的人员,包括外国领导人和运动员,都向希特勒行纳粹的举手礼。这个时候,人人都以为纳粹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是没人能想到,正是这种“经济奇迹”将德国推向了战争深渊。

纳粹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时德国的经济是靠政府花钱修建大量公共设施和重整军备刺激起来的,而不是依靠消费。

政府的收入远远不够支出, 1939年德国出口下降,财政恶化,外汇和黄金储备仅五六亿马克,国债却高达600多亿马克。

德国政府无力持续支撑这样的巨额支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政府只能依靠开动印钞机来维持这种发展模式。但印钞机一旦高速运转,恶性通货膨胀就无法避免,德国必将陷入更大的经济危机,除非发动战争,人为创造需求,并从别的国家掠夺财富。

对德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市场,所以希特勒就说我得打出一份新市场,所以他就开始实现叫军事扩张。所以开始怎么办?他就开始首先奥地利捷克吞并,逐渐吞并完以后,逐渐形成了中欧的这么一个市场,发现市场不够,这就开始跟苏联一起把这个波兰吞并了,波兰又是英法的盟国,这就闹翻了。

——刘子军

4、二战来临

刚才我问了一个问题,就是,最终是什么事情将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中拽出来的呢?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美国开始的大萧条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然后,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民粹主义势力抬头,这促成了纳粹党在德国掌权;接着,为了快速地复兴经济,希特勒又在德国实行了极端的经济政策,就是靠政府花钱修建大量公共设施和重整军备,来刺激经济;为了能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下去,战争就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必然选择;战争开打之后,欧洲乱成一锅粥,美国的机会来了,美国迅速发展军事工业体系。历史是这样告诉我们的: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下的美国,最后是通过军火生意,一下就走出了大萧条。

——程鹤麟

二战爆发后,美国开始倡导和平,推行绥靖政策,但是仍然向交战国尤其是轴心国出口大量军火,获得经济利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轰炸了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导致2400名美国人丧生,1250人受伤。次日,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美国对日本宣战。

几日之内,纳粹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而美国也迅即予以了宣战回应。但是美国迟迟没有踏入欧洲战场,而是开足马力生产武器。

仅仅1942年的前半年,联邦政府就签发了100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大萧条时期减产和倒闭的工厂一夜之间满血复活开足马力,一座座崭新的大型工厂迅速建立起来,整个汽车工业都开始转向生产坦克、装甲车和迫击炮。仅1942年一年,美国便生产飞机4.7万架,坦克3万辆

并且,大萧条时期的失业问题本质上也不复存在,因为20%的男人穿上了军装,上百万工作岗位被女性占据,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1/3的劳动力是女性。到了1943年,失业率跌到2%。1945年战争结束时,美国为战争花费的开支高达2450亿美元,超过了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到1940年的年度预算总和。

5、启示

当1929年10月美国股市突然崩盘时,

没人觉得这会有多严重,

直到大萧条的寒风吹遍美欧的大地。

当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在德国发光发热的时候,

没有人认为那会是一场灾难,

直到法西斯的战车碾过了人们的家园。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

当下的世界跟那个时期何其相似乃尔。

所以,我们要小心了。

当民粹主义浪潮再次席卷全球时,我们要小心了。

当贸易保护主义再次大行其道时,我们要小心了。

当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扩大时,我们要小心了。

不要畏惧,只要小心,

要保持警惕,警惕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5月31日 晚19:15

大新闻大历史 为您讲述

大萧条启示录(下)

编辑:ZHANG、林梓

为什么世界上要有战争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虐袭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一般来说,战争的发起往往带着掠夺的成分,即战争的基层就是来源于掠夺。在一方的资源不足时必须以“生存”或种种原因为理由对一方进行的掠夺行为,而被掠夺方认为自己是自卫反击,因而两种“正义”碰撞在了一起就形成战争这种极端社会现象。
说句实在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攫取资源等的有效的利益,毕竟国家利益的对立是主权国家对外冲突的根源嘛~~甚至可能是因为一些经济政治的目的,如二战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为了瓜分世界市场卷起的战争。
求采纳~~O(∩_∩)O~~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

  在近古代到现代,叫作:战争。
  从有动物开始,就有为了争夺食物而进行的争斗、打架。这就是一种低极的战争。
  慢慢发展为团伙、团体之间的争斗,这就是小规模的冲突了。
  再发展到部落群体之间,为了争夺领地,主要的仍然是为了食物,自己范围内的食物不让他人抢走。
  形成了部落领袖之后,又开始了除食物、领地之外,权力势力的争斗。抓了俘虏为部落、为自己干活,形成了阶级。
  最后形成了国家。国家之间的战争,仍然摆脱不了食物、领地、权势的争斗。现代战争到了矿产、能源、和政治势力的争斗。而实质上,矿产、能源、和政治势力的争斗,是为了经济发展。经济的基础,仍然是食物。经济崩溃,物价上涨,其结果是争夺粮食,仍然会暴发战争。
  粮食是生存的基础。仍然是食物的战争。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