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姑姑的孩子们一行四人来北京旅游,没有跟随旅行社,而是自己独自安排行程,全程共八天时间。去除往返路上坐火车时间,实际旅游时间只有五天。这对于初次到大北京旅游的人来说
前不久,姑姑的孩子们一行四人来北京旅游,没有跟随旅行社,而是自己独自安排行程,全程共八天时间。去除往返路上坐火车时间,实际旅游时间只有五天。这对于初次到大北京旅游的人来说,时间无疑相当紧张。但是,就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他们还抽空来看望我,令我非常感动。遗憾的是,我没有时间陪同他们去多看看,只是在下班后请大家一起简单地吃了一餐晚饭。
四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姑姑的大儿媳,年龄最小的是姑姑八岁左右的小孙子榆博,其余两位是姑姑的长孙及其媳妇,两人前不久刚刚新婚。他们不远千里给我带来了结婚时的喜糖和家乡的一些土特产。这幅阵容让我不由想起了家乡走亲戚的场景。
记得每年逢年过节,老家的亲戚之间都会相互走访。在所有亲戚当中,姑姑家几乎每次都是最早来家里做客的,也是最早约请我们去她家里做客的。随着姑姑年龄的增长和儿女的长大,姑姑从最初自己亲自跑娘家做客到安排儿女们来家里做客。再后来,儿女们慢慢成家立业了,需要走访的亲戚又多了起来,很多时候一天需要走访好几家亲戚,更多的时候只能一家人分头去走亲访友,你去这家,我去那家,目的就是保证在几大传统节日里任何一家亲戚都不能落下不走访,否则,就容易引起亲戚之间的误会,没走访到的人家会见怪,误会你小瞧了人家。所以,姑姑回娘家时,有很多时候一天就必须走访好几家亲戚,连在家里多坐一会儿都顾不上,就又继续走访下一家了。
在老家,走亲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记得小时候,由于物质匮乏,生活拮据,但走亲戚又不便空手前往,多少必须带点礼物。在当初,猪肉是难得的美食,也算是上等贵重的礼品,所以,走亲戚时,当地的风俗就是买一两斤猪肉,用稻草捆绑一下,在猪肉上边贴上一片红纸,表示吉祥如意,红红火火。就这样,大家拎着猪肉就可以出门去做客了。最令人难忘的是,亲戚送来的猪肉,因为经济条件差,大家一般都舍不得吃,要留着自己走亲戚时再拿去送礼。最后,你送给我,我又送给下一家亲戚,等多送几家后,猪肉都变味了。
说起老家的走亲戚,我心里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记得儿时最高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过年过节,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有机会走亲戚,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有最多好吃好穿好玩的,特别是有小伙伴一块玩。最令人怀念的是远方的亲戚来了,就一定会在家里小住两三天。当时家里条件差,甚至洗脸都是十几人共一块毛巾,洗脚都是共用一大盆水,大家的脚一块泡在同一脚盆里。住宿就更不要说了,客人少时,就大人小孩四五个人挤在一张大床上睡;客人多时,家里住不下,就去邻居家借宿。
长大后,因为常年在外地工作奔波,老家的亲戚则似乎离我越来越远,远得有时候只是一个概念。比如这次姑姑家一行四人中,我都没见过几次,年龄小的几乎都是第一次见面。其中,特别是姑姑的儿媳妇,几十年了,唯独去年春节回家偶尔见了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见面。之前都是听家人在我面前不断夸她聪明、漂亮、勤劳能干、懂事、贤惠等。但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只是听说而已,没有直接接触了解过,所以每次家人提及这些亲戚我都没太在意。即便家人与我说再多家乡亲戚朋友的事情,我也感到极其陌生。因为我总觉得老家的亲戚与我离得太远,也没多少机会与他们来往。所以,说实话,在感情深处也就显得比较淡。可是家里人的感觉就与我不一样,他们每次与我说起这些亲戚的话题,都是显得那么投入,那么眉飞色舞,那么温暖入心。
奇怪的是,这次姑姑家孩子们一行的到来,我却对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切感,或许是因为他们给我带来了老家走亲戚的感觉吧。特别是姑姑的小孙子榆博,聪明可爱,特爱说话,问题特多,简直让我这个很有孩子缘的人一见面就喜欢上他了。虽然这次我们见面后相聚时间不长,但好像孩子瞬间就与我特别亲。在他们旅游回到老家后,小榆博就拿起他妈妈的手机给我不断发信息。我开始以为是她妈妈本人,对话很久后,他发现我把他当作他妈妈在对话,察觉到我误会了,他就赶紧解释说他是榆博。一个才七八岁的孩子,这么能聊天,而且聊得特别亲切,又知情达理,俨然像个小大人。他多次重复邀请我下次回家一定去他家里玩,又说他还会再来北京。这时候,我心里感到特别亲切,一股暖流禁不住地涌上心头。
通过这次短暂相聚,我第一次用心理解了家乡走亲戚的意义。我也似乎忽然明白了生活中一个道理:亲戚之间还是需要相互走动,需要相互来往的。就是说,亲戚是越走越亲的。不走动,不来往,关系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疏远。走动了,有交往,有思想交流,大家彼此间的距离就近了,感情就会不断加深。同时,走亲戚实际上又是对亲戚的尊重与重视,就比如这次他们一行四人百忙中来看望我一样,给我带来了受尊重和受重视的感觉。他们白天四处游玩,晚上这么疲惫还一定来看望我,让我无限感动。所以,此刻,亲戚在我心里就不再仅仅是个概念,而是一份思念和牵挂,一份幸福与温馨。现在,虽然我们依然远隔千里,但却真能感觉到天涯若比邻,因为,亲情的纽带让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紧更近了。
关于亲戚之间的关系,民间流传一个说法叫“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所以,长辈们为了让在自己这一代结下的亲戚关系尽可能长久地维系下去,就特别重视走亲戚这种传统方式。由于平时各自奔忙,唯有节假日亲戚间最适宜相互走访,所以,节假日走亲戚成了长辈们心头最看重的大事。他们知道,只有相互走访,亲戚之间的关系才能一代代延续下去,他们的情感世界才有着落和寄托。
长辈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亲戚关系的延续,估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血亲姻亲关系寄托着长辈们的深厚而淳朴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他们希望通过走亲戚的方式把这份诚挚的情感无限地传递下去,所以,特别是长辈中的女性,她们对自己的娘家极为重视,最怕日后自己的子孙们与娘家断了来往,经常要强调走访的重要性;二是亲戚多势力就大,自己就更不会受人欺侮;三是亲戚多,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就更多,更能知晓天下事;四是多一门亲戚,就等于多一条腿走路,一旦自己遇到困难或不测,有需要亲友帮助,就多一处投靠的可能性。所以,老家有个说法叫“亲戚不怕多,朋友就怕少”、“亲戚巴不得亲戚好”、“叫花子也要有几个朋友”等等,就是强调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这或许就是老家走亲戚习俗的社会意义和长辈们对人情世道所凝聚的智慧所在吧。
我们每到过年的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去亲戚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因为大人会给小孩红包。走亲戚从大年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手里提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去亲戚家,好像这个习俗从古至今就一直有的,虽然说有的地方可能习俗不太一样,但是精神都是一样的。
一:走亲戚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习俗有很多,走亲戚就是其中的一种。因为平常的时候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也不能见面,就是一些住的近的亲戚只见走动。一年到头来,肯定也是需要和亲戚都联络一下感情的,不然大家就疏远了,所以说过年也就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大家都会走亲戚,并且一直传承了下来。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
在古代的时候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出来祸害百姓,后来人们想出了办法赶走年兽之后,都会走亲访友,互道平安,庆祝过年。慢慢的,这就成为了一个习惯, 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就会走亲戚,一是联络一下感情,其次也是让亲人知道自己都是平平安安的就可以了。
三:联络感情的一种纽带。
当人们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忙事情的时候,亲戚之间也就没有办法见面,而感情是需要纽带的,走亲戚就是这根纽带,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步。走亲戚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也是人们感情的一种交流。
不过走亲戚也是有说法的,什么时候去舅舅家,什么时候回娘家,意思都一样,但是每个地方可能具体的形式会有点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