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始无终我们为什么会存在呢,无终和无始

王建平:每日一文:《存在的理由》
没有无缘无故的事物,也没有无根无据的存在,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有什么理由存在?这一直是人的痛点,人不清楚为什么存在,却存在着,能理所当然吗?能理直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5 08:21:18

王建平:每日一文:《存在的理由》

没有无缘无故的事物,也没有无根无据的存在,存在为什么存在?存在有什么理由存在?这一直是人的痛点,人不清楚为什么存在,却存在着,能理所当然吗?能理直气壮吗?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人不但栖居在不明究里的地球上,还要"诗意"一番,好意思吗?

人发现: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相关性,都有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样无理由、无根据的东西存在,这是存在的方式决定的。一切存在都只能在存在的方式中出现,所有的存在都只能以一种方式出现,那就是:感知运动,感知与被感知出现就是存在。所以,任何事物都是感知与被感知的存在状态,任何事物在感知运动中、都有相互关系,事物的出现一定有根据和理由,脱离感知关系的事物不可能出现。但人却从不以这套理念逻辑来认识和解释世界,人认识到的世界是独立的客观的存在,而生命与人是另一种独立或客观的存在,物质世界存在与生命的存在各有理由。人很容易就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生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生命是根据自然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的,生命的根据是物质。那么,照此推论,物质是根据什么产生的?物质是谁的产物?人一头撞在墙壁上,任你智慧再怎么智慧,科学再怎么科学,都找不到物质的来源,更找不到物质存在的理由。人们只能认识物质的存在状态,只能利用物质的已知属性来服务于人,人始终找不到物质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目的。这成了一道认识的悬崖,人类尽数从这悬崖上摔了下去,没感觉到鼻青脸肿,反到一齐在客观的唯物主义陷阱中狂欢。

陷阱里的人把物质的来由交给了上帝和"不可知"的客观,人成为了没有前提的存在,人们把自己包裹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物质中,不但忘了追问,反到把物质作为崇拜对象,拜物主义盛行更加证实了人与物的盲目关系。唯物主义的遗害是把人与物对立起来,这种人——物分离反而加剧了人对物的需求与占有,在这种生存逻辑下,物成了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物是生存中心:人从物质产生,人根据物质存在,人依赖物质生存。物质财富是人生存的保证,物质对人造成的压迫感就此把人撕裂,缺乏理由的唯物主义因此以物害人至深。

同样,缺乏前提的科学实践犹如蒙眼远行,除了物质的实用性,科学能从物质中找到什么?其实,唯物观给科学划定了一个没有边际却又极其狭窄的活动范围:物质的客观存在及生存利用目的。从此,科学坠落在事物不着边际的客观性中不能自拔,也局限在物质生存利用的狭窄区域不能突围,科学这把大刀左砍右劈,人们的生存空间里落满了物质主义的残片,不过每一片都堵塞了人自由感知的出口,科学虽有勇力,最终也只能在不知所以的物质空间里喘息。

没有存在理由的人是茫然无措的,栖居在客观自然的家里始终不会安生,没有存在目的的自然物质与没有归属感与目的性的人生合并成双盲,人类就这样瞎着两只眼睛摸索着双手在存在中远行……这不是比喻,这是上演了数万年的人类历史剧,剧名是:无理由的生存。

骑着马找马的人翻越丛山峻岭、跨过千山万水,失望之至时才恍然发现,马在自己跨下:自己就是一切存在的理由。为什么不是呢?只要取下唯物主义的眼镜,人揉揉眼睛就能发现本来,本来从不移动,它就是存在本身。存在何以存在?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存在必有根据,存在必有对象,这是存在的方式决定的。如果人及其他生命存在的根据是事物,事物存在的根据就只能是人和其他生命,这就是说:不但人是根据自然事物产生的,自然事物也是根据人产生的,让两者相互产生的根源就是感知:感知体——人,被感知体——事物,经感知运动连接成一体的存在,这就是世界。如此这般的世界就是根据人的感知规则和感知规律产生的,也可以说,世界及宇宙是为人量身订制的,人凭什么订制世界?凭感知,人从感知中获得全部世界,这是地地道道为人专制的世界,再无第二个所有者。

人不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世界是人所独有的,人们把所有其他生灵和未知者看成世界潜在的拥有者,这完全是人的自作多情,尽管人有意将这个世界拱手相让,却难觅受者,不是人家不领情,是人家不屑于领受或根本领受不起,如果真有领受者,那一定是另外的人,和人有相同的感知方式和感知规则,而且还有无穷多个相同才行,因为这世界是专为人订制的,谁能保证他者也合脚?

纵然唯物主义破绽百出,但是让人从唯物立场上转移过来是困难的,因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曾把人带进了阴沟里,用人心作世界存在的理由实在牵强,不能自圆其说,于是人甘愿在精神与物质之间摇摆,再也不愿相信谁。

没有根据和理由的生存是虚飘而痛苦的,只会产生越来越多且不能解决的问题,所有无根据的人都只能是问题的制造者,只有根据和理由挺身而出,才会终止问题的产生。存在的理由在哪里?寻找它决不是靠一双双瞪大的眼睛。

既然说宇宙无始无终,那为什么我们有始有终

宇宙拥有无穷的奥秘和能量,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是无始无终。而我们人类已出生为开始,以死亡为终止

佛教为什么说无始亦无终

  佛教说的四大——地是指事物的坚性,水指事物的湿性,火指事物的暖性,风指事物的动性。那么佛教说任何事物,从宏观的三千大千世界,到微观的小东西,都具备坚性、湿性、暖性、动性。
  四大,是幻化出来的性质,并不是说真的承认有四种基本“实在的”物质。
  缘起,就是世间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己产生自己的现象(诸法无我),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诸行无常)。所以佛教讲宇宙是无始无终。如果有开始,那么这个开始以前是什么样子?但这与不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却解释不了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物质不是被决定的,那就是本来就有的,那岂不成了无因之果?如果一种现象无缘无故的出现,在违反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同时,与基督教的上帝——所谓的第一因,有什么两样?有人解释说大爆炸,那大爆炸前的状态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又与另外一个问题:上帝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两样?
  罗素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文中说:上帝的存在 最初起因的论点也许很简单易懂的就是最初起因的论点(据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有起因,你一步一步地追本溯源,最后就会发现一个最初起因,我们就给这个最初起因以上帝的名称)。直到十人岁那年,有一天读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传时,忽然发现这么一句话:“父亲教导我说,‘谁创造了我?’,是无法解答的难题,因为接着人们必然要问,‘谁又创造了上帝?’”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句极端简单的话指出了最初起因这一论点的荒谬。如果说万物都要有起因,那么,上帝也必有起因,如果存在着没有起因的事物,那也很可能就是世界,正和可能是上帝一样,因此这一论点就毫无活力可言。这和
  印度教的观点是性质完全一样的,他们认为世界置身在一只象背上,而这象又置身在一只龟背上。如果有人追问“乌龟又在谁的背上呢?”他们就只能支吾其词:“还是谈谈别的吧!”最初起因的论点确实并不比这高明。没有任何理由说世界没有起因就不能产生。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说世界不应该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着的。我们更没有理由认为世界一定要有个开始。认为万物必定都有个开始的观念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而造成的。因此,我大概不必在最初起因的论点上浪费时间了。
  这一点,量子力学已经解释清楚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在这里,所谓主观、客观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接近了佛教的说法。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但如果你要问,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就像问:众生本来是佛,怎么会有无明,无明是怎么生出来的?圆觉经里金刚藏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佛说: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害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眼病好了,问:这花是什么时候生出来的?本来就没有花嘛,还说什么时候出现的!无明就是“空花”,空中本来没有花;就是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普通人很难理解。因为凡人都是以幻为真,而佛教说四大皆空。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
  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成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是: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这样一来,佛教说的“空”,就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了。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高僧很多能突破时空障碍,有神通的原因。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空间是我们的错误认识,是假象。华严经里讲:我于一时见三世。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