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为什么能改变世界,苹果教父乔布斯

#头条创作挑战赛#
“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苹果“非同凡想”广告
什么样的产品称得上是完美的产品?
这是1997年回到苹果的乔布斯与别人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7 01:21:11

#头条创作挑战赛#

“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苹果“非同凡想”广告

什么样的产品称得上是完美的产品?

这是1997年回到苹果的乔布斯与别人探讨最多的话题。在乔布斯眼中任何产品只存在两种性质:完美和垃圾。他对人也是这样。

在iPhone14出来后不久,人们纷纷吐槽比起上一代它似乎并没有什么优点,很多人都在问如果乔布斯在世会喜欢这样的手机吗?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一个不断追求完美的偏执狂大概不会允许这样的手机面世。

The iMac

1998年在第一代iMac的发布会上,乔布斯推出了标志性的新产品,也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很多人都认为苹果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但是在1998年计算机不再是米色的方形主机和显示器,显得一团糟的电线和厚厚的安装手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部友好的、生气蓬勃的装置。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第一代iMac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放在当时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简单到能领起来就走的一体机有多么令人震惊。

1998年8月iMac发售到年底时它已经卖出了80多万台。

乔布斯天性独裁专制,从不寄望与共识,然而他却在苹果努力推行着一种合作的文化。当思想被交流,就能碰撞出火花,而这些火花就是苹果的下一个目标。

很多人都知道乔布斯的脾气非常差,当你将一个不完美的产品送到他眼前时他会骂到你怀疑人生。在乔布斯的眼中人只有天才和笨蛋之分。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的苹果能够聚集那么多的“一流人才”。

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苹果零售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家苹果零售店是乔布斯亲自设计的。

对乔布斯来说,“少”永远意味着“多”,越简单越好。简约是乔布斯最喜欢做的,无论是对他的产品还是对他的零售店。

面临死亡

当死亡来到你面前时你会怎么做?

无法想象的是乔布斯选择了逃避。

2003年乔布斯确诊胰腺癌,但幸运的是这个肿瘤生长较慢容易成功治愈。乔布斯拒绝了医生动手术的想法。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他采取的办法就是严格的素食治疗。事实证明这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确诊九个月后乔布斯接受了手术,但是因为手术的太晚,肿瘤已经长大并有扩散的风险了。

手术是成功的,但癌症却没有被治好。后来的乔布斯一直坚称自己病好了。

2005年乔布斯受邀出席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并发表演讲。在谈到自己的癌症时他说:

记住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这是我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一切——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的骄傲,所有对于困境和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都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自己终将死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避免陷入认为自己会失去什么的陷阱”。

乔布斯的极简主义,令这场演讲充满魅力。以至于我们很难发现比它更具魅力的毕业演讲了。

追求完美的人

人文与科学的交集是什么?

大概就是乔布斯手上的一个又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

在乔布斯传的最后有一段乔布斯的人生感言: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的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当然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

追求完美、专注、敏感、易怒、暴躁,这些独特的品格集结于一身时所呈现的大概就是乔布斯的模样。

今天的苹果大概正变成乔布斯最讨厌的模样——只追求利润,而无视产品。

一家伟大的企业应该靠其伟大的创新和伟大的产品而存世。

苹果和乔布斯到底怎么改变了世界

人类欲望苹果始,它诱惑了夏娃,砸醒了牛顿,现在握在乔布斯手中。苹果亦是最伟大的媒体,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启发和沟通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质的关系。一个苹果所带来的新世界和新世界观,它们印证着“苹果力”——集诱惑力、吸引力、创新力、粘合力、传播力于一体的神奇力量,让人类一次次触摸到现实与未知世界的接口,进而激发的探索、创新、冒险精神;又让人更加真切地体验未来和发现自我,进而树立起乐观、坚定、挚爱的信仰。世界还等着人类去穷尽,无论你手里拿的是苹果四代,还是四袋苹果。人类欲望苹果始从夏娃摘下苹果的那一刻开始,人类从此就和苹果牢牢地绑在了一起。驱动她的只是人类永恒的好奇心和逆反心态,却未想到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水果自此被符号化,代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叛离固定模式的努力。另一个苹果,则击中了人类最具智慧的头颅。牛顿的故事不论真假,都在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上留下了漂亮的一笔。接下来是乔布斯的苹果。这个完美主义者和偏执狂,给人们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世界,让一种产品成为一个宗教,一部分人类开始思考新世界的可能性,可大部分人类却从此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苹果的世界观夏娃的悲剧某种程度上完全是男权主义的结果。男人设计了这个世界,男人规定了世界的规则,男人说:那棵树的果实你不能吃。为什么?你不需要知道。可惜,女人并不这么想。女人是服从直觉的动物,她只听从自己身体的召唤,智慧之树的果实从欲望开始。其实根本不存在蛇引诱夏娃、夏娃引诱亚当的命题,因为人类的欲望终究会驱使他们去探索未知世界,无论怎样他们都想打开不能打开的盒子。这跟蛇还是女人无关。牛顿的故事则完全是男性的逻辑能力在驱动。虽然这个故事有几分附会的色彩——《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回忆录》中认为,那颗苹果并没有打中牛顿的头——但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一个在苦苦思索的大科学家被来自自然的力量所点醒,这样传奇式的描述更符合我们的情趣。牛顿从那颗苹果上得到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的总结,而以往我们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乔布斯的苹果Logo据说来自吃毒苹果自杀的图灵,虽然Logo设计师不止一次声明并非如此,但粉丝更愿意相信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附会,这样就和前两个苹果的神话色彩如出一辙了。乔布斯相信,用户是没有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建议的,所以他给粉丝的建议回电子邮件都是如此简洁:“不。你不需要它。”乔布斯固执地把这个世界的规则设定为他的规则,因为其它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因为“不。你不需要它”。当然,他给我们带来的的确是一个美妙的新世界,人类立刻就陷入这种全新的体验当中。所以,夏娃的苹果带我们看到这个新世界,牛顿的苹果带我们了解这个新世界,而乔布斯的苹果则带我们体验这个新世界。有趣的是,乔布斯的规则依然是男人的规则——你必须要用iTunes。为什么?你不需要知道。

乔布斯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乔布斯传》这本书我迟读了多年,但却是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传记,或者说,是一个传奇。读再多的成功学或听再多的鸡汤故事,都不如读一个传奇学到的更多。作者在本书里客观中立地讲述了乔布斯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变世界的,并抽丝剥茧深入分析了乔布斯成功或者曾经失败的缘由。绝大多数情况下,时势造就英雄,成功只是幸存者偏差。但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他虽有诸多缺点,不完美的天才亦凡人,但天才就是天才,他是注定成功的。乔布斯曾说过:“我有过很幸运的事业,有过很幸运的人生,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一切。”

乔布斯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一家公司,并制造不断变革不断变化的伟大产品,最终把它打造成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苹果,代表了这个世界的创新精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能够改变一切的革命性产品:

mac:改变了整个计算机行业

iPod:改变了整个音乐行业,所有的媒介,唱片行业的商业模式

iPhone:改变了整个通信行业,应用软件

iPad:改变了平板电脑行业

与此同时,他还改变了书籍,电影,零售以及新闻业等等。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将艺术和科技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未来。他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洞见会不期而至,告诉人们他们还需要的是什么。这个世界因为有乔布斯,因为有苹果而变得更好。是更好,而不仅仅是更方便。

对苹果公司的员工来说,“过程即奖励”,这是他们为之心跳的事业。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回顾苹果生涯,对于那些艰辛的时刻,只是过眼云烟,或者付之一笑。他们把这段时光看作人生中奇妙的巅峰时刻,能深远地影响世界,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乐趣。

引用他在一个广告中有一段配音:“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墨守成规,他们也不愿安于现状,你可以认同他们,反对他们,颂扬或者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他们推动了人类向前迈进。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那他是因何而改变世界的呢?

乔布斯对细节的完美追求到了极致,这一点可以见诸于他传奇的一生,这也是苹果成功的很大因素。他父亲曾说过:“追求完美意味着,即便是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对其工艺也必须尽心尽力。”他所做的每一件漂亮事都曾有过返工的时候,只要觉得不完美,就会重来。iPhone上市之初,可能其他公司做了那么长时间早就已经发货了,但他们按下了复位键,重新来过。

当他准备垂直整合苹果销售,开直营零售店时,曾被众人劝阻过,因为历史上从来都是失败的经验教训。但乔布斯通过精心设计每一处细节,甚至是地砖的颜色,最终让这家门店创造了销售奇迹,使零售店成为品牌最强有力的实体表达,就连其中的楼梯在设计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事情做不成,并不是这件事错了,而是做的人错了,缺的只是将这件事做到完美做到极致的那个人。

乔布斯对苹果新产品发布会的演讲准备,也会反复演习无数次,力求完美。他深谙演讲的艺术,不断打磨修改,使乔布斯的产品发布会成为苹果粉的朝圣之地。他坚信美国作家亚历克斯·黑利的一句话:“演讲最好的开端是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没人愿意听人说教,但是人人都喜欢听故事。

乔布斯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知道如何做到专注,他只要对一样东西感兴趣,就会把这种兴趣发挥到非理性的极致状态。在他后来重新进入苹果力挽狂澜后,每次会设定优先级,只集中精力于两三个优先项目,用激光般的注意力对准目标,过滤掉分散精力的其他事情。例如苹果的“外出集思会”,选出100名员工外出参与会议,选出下一步应该做的10件事是什么,然后只做前三项。比尔盖茨曾说过乔布斯有种惊人的能力,把关注点放在真正有价值的地方。

乔布斯是一名素食主义者,这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物极必反,避免对物质的执着。苦行和极简会让人更加敏锐。匮乏即是富足,自律产生喜悦。极简,是对人生的一种专注。

在苹果对音乐进行了重大变革后,复制苹果模式的微软和索尼都没有成功,即使乔布斯已经指明了方向。

乔布斯指出”动机“的重要性:“微软不像我们这样热爱音乐和艺术,我们做IPOD是为了自己。当你真正为自己,为好友,或为家人做一些事时,你就不会轻易放弃。但如果你不热爱这件事,那么你就不会多走一步,也不情愿在周末加班,只会安于现状。”

对苹果公司来说,目标从来都不是打败竞争对手,也不是狠赚一笔,而是做出最好的产品,甚至比最好的还要好一点。制造伟大产品的激情,一直被摆放在比迎合消费者的欲望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乔布斯深受包豪斯运动的影响,设计理念的决定性准则是至繁归于至简。苹果的设计追求极致的简约,对每一个功能进行删除和简化,创意结合实用。造型优美,但不华而不实,力求让产品达到在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品质。最终做出的是艺术品,纯粹且浑然天成。所有关于苹果的东西,无论是包装、设计、门店,你都能感觉到它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

苹果将艺术、创意、科技完美结合,让诗意、工程与人性的考量紧密相连。乔布斯高度关注如何发挥人性的作用,如何使人类进步,并给人类创造正确的工具去追求进步。苹果并非是改进目标人群的普通产品,而是在消费者还没意识到需求时,就为其提供全新的设备和服务,等消费者使用后才发现离不开它们。虽然乔布斯没有做过什么市场调研,这并不是来自他的天赋,而是受益于经历过被驱逐苹果后被市场打击的重挫。

苹果开创了一个新的运作形式:垂直整合各类资源,从设计、硬件、软件,直到内容。所有部门并行合作,深度合作,为用户负全部的责任,做其他公司做不到的事情。

对于创新型的公司来说,不仅要做到推陈出新,还要学会在落后时迎头赶上。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其他公司减少研发削减开支的时候,苹果仍在继续,等低潮过后就领先于竞争对手了。这种投入,造就了苹果持续创新的最辉煌十年。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还因其创新中深藏着的一种人文精神。他们立志创造传世的公司,一直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前进。

苹果创业之初,马库拉说过:“一家伟大的公司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映射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便是苹果倾心打造的品牌认知度。

在乔布斯离开苹果的十二年里,苹果公司的人只在乎如何赚钱,而不在乎如何制造出色的产品。对利润的追逐是以牺牲市场份额为代价的。他们坚持尽可能地榨取每一分利润,而不是努力改进产品和降低价格,结果利润最终消失。后来有人说,苹果自从乔布斯走后,再也没有飞跃式的突破。乔布斯在时的苹果,每一个抉择都迅速、全局、高效。简单粗暴,但不权威,如果大家意见不同便可以不执行。员工甚至被鼓励去挑战他。有的重大决策取决于他个人,很多决定在别的公司需要几个月,而苹果只要一个小时。

苹果不像索尼旗下有多个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运作线。多个分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合作,通常是很难实现。而苹果没有被分割成多个自主分支,所有的团队作为一个灵活的整体一起工作。全公司只有一条损益底线,没有独立财务核算的事业部,全公司统一核算。永远不害怕内部相残,与其被别人取代,不如自己取代自己。

乔布斯在有次演讲中说:“记得自己是会死的,是帮助我做出生命中重大决定的最重要工具。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所有外界的期待、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或是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隐,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就是按照别人思考的结果生活。不要让别人意见的噪音熄灭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拥有勇气,跟随你的直觉和内心,它们几乎早已知道,你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人一生的时间有限,或许只有机会做几件真正伟大的事情,并把它们做好。记住自己终会死去,避免陷入认为自己会失去什么的陷阱,你已是一无所有,没有理由不追随自己内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