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学虫洞
上一次寒潮刚过去不久,新的寒潮又准备来了。这几天,南方的朋友刚享受了如春天般的温暖的天气,又即将被断崖式下降的温度冻得瑟瑟发抖。
寒潮又来了这两天,中央气象
文|科学虫洞
上一次寒潮刚过去不久,新的寒潮又准备来了。这几天,南方的朋友刚享受了如春天般的温暖的天气,又即将被断崖式下降的温度冻得瑟瑟发抖。
寒潮又来了
这两天,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预计从今天到17日会有寒潮自西向东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其中部分地区的降温幅度将超过10度。
气象专家表示,14号,气温降低的核心区主要为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15日,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山西等地区出现降温;
16日,安徽、贵州、浙江等地区最高温度显著下降;17日,降温区域继续转移,四川南部、广西、广东等地区的气温将下跌。
虽然这次寒潮不如上次那么强劲,但降温带来的影响依旧很大,尤其是这几天南方多地气温温暖,在寒潮到来后会更明显感受到寒冷。
这种感觉,就像是从云端跌落到地上,前一天还穿着长袖、薄毛衣;第二天就得裹上厚厚的羽绒服,穿得像只熊。
自2020年12月以来,这个冬天已经出现了3场寒潮,目前到来的是第4场。频繁来袭的寒潮让我们感慨"冷哭了",不用父母提醒就自觉穿上秋衣秋裤。
除此之外,很多朋友也忍不住发问:明明全球气候在变暖,为什么冬天还是这么冷?
冬天变冷了吗?
一遇到寒潮天气,我们就会有种感觉:冬天怎么越来越冷了?
其实,如果跟以前对比,近些年其实是暖冬偏多的。在60、70年代,冬季普遍更冷,一月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并不少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10年为周期,每个周期的冬季都比上一个周期更暖,极低温事件也在减少。
当然,虽然大体的趋势是这样,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全球变暖并不等于只会出现暖冬。全球变暖指的是一个阶段内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其中短时间或少数年份气温偏低,并不会影响这个总趋势。
比如在2010-2011年的冬天,俄罗斯雅库特遭遇极端严寒天气,气温曾低至零下60度;寒潮席卷到亚洲,印度民众应对不及,有至少116人被冻死。
除了时间跨度上的例外,"全球变暖"在空间跨度上也存在差异。变暖是针对全球而言,在多数地区变暖的同时,也有少数地方可能更加冷。
那么,今冬是冷冬还是暖冬呢?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但这不妨碍人们在寒潮来临时被"冷哭"。
拉尼娜现象
中学地理告诉我们,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会带来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今冬我国的寒潮,一部分就是受到了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小女孩",当太平洋中东部区域的海水异常变冷,比往年平均水平低0.5℃以上并保持较长时间,就可以确认出现了"拉尼娜"。
自2020年8月开始,该区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偏冷,到10月份,海水温度已经低于平均值1.3℃,之后虽然有所回升,但没多久就又开始下降,持续了较长时间。
海水温度的降幅在一段时间内超过0.5℃,意味着该区域进入了"拉尼娜"状态。在拉尼娜事件的作用下,北半球偏北气流较平时更多、更强,所以受到影响的区域,气温要比以往平均水平偏低。
所以,如果这个冬天你感到寒冷,别忘了,这里面有"拉尼娜"这个"小女孩"一份功劳。
冬天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
有些朋友感受到冬天的寒冷,便开始怀疑"全球变暖"是个骗局,其实是有些草率了。
一方面,前文也提到,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每个冬天都是暖冬,退一步说,即使是暖冬,一旦寒潮到来,也会带来降温。
另一方面,今年的冬天之所以冷到能够把人冻哭,除了拉尼娜这一原因之外,还有个原因恰好是"全球变暖"。
虫洞,你说什么?今年这么冷,跟"全球变暖"有啥关系?请注意,全球气候变暖会大大影响到北极。
北极是北半球冷空气的源头,在冬天,冷空气堆积起来等待机会南下。北极的高气压跟赤道的海洋低气压形成了气压梯度,大气从高气压处向低气压处流动。风受到地球自转影响,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转为西北风。
北极增温导致温度梯度缩小
北半球冬天的气候主要受到中纬度地区西风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温度梯度大,西风带稳定。
但是因为全球变暖,北极快速增温(增温速度是全球的2-3倍)。这样一来,温度梯度就随之减小了,西风带的气流会很不稳定,北极的冷空气被引导大肆南下,带来巨大降温。
历年北极海冰变化曲线图
此外,通常来说,北极的极地涡旋能够"锁"住冷空气,但是因为海冰减少,极地涡旋减弱和分裂,就难以固定冷空气了。
据了解,2020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在3月达到最大值,有16000000平方千米,在9月融化到最小值7000000平方千米,这个最小值是有卫星记录的42年来,第二少的数值。
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偏小,大大影响了极地涡流,这段时间北美地区偏暖、欧亚地区偏冷,都跟这个因素有关。
全球变暖对气候带来的影响不是一味地"变暖"或者"变冷"那么简单,它造成的后果是复杂的,会让气候更加不稳定,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也有所增加。
————————————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应该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今年冬天的冷意,其中北京今年最低气温更是达到了零下19.6摄氏度,号称近50年来最冷。
那么问题来了, 明明我们常说全球变暖,那为什么今年的冬天格外地冷呢?
寒冬
尽管我们常常说全球正面临着全球变暖,但要知道的是,地球上的温度并不是稳定的,而是会发生波动。局部地区的小范围温度波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08年冬天也比普通年份要格外地冷。
据介绍,今年形成寒冬的主要原因是拉尼娜事件的形成。拉尼娜又被称为小女孩,它和厄尔尼诺一样,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的一种现象。如果靠近澳大利亚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太平洋东部的水温高,就会形成拉尼娜现象,反之则会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根据气象局报道,自去年8月份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就已经进入了拉尼娜状态,在秋季会继续维持,在冬季时会达到高峰,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在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下,进入到我国的寒潮以及冷空气将会增多,气温也会比同期要偏低,因此今年冬天才会如此之冷。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我国第一次遭受拉尼娜现象,在2008年我国南方雪灾事件中,就有拉尼娜的推波助澜。
拉尼娜现象
经常听天气预报的人会知道,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经常会从“西伯利亚”发货,但其实西伯利亚并不生产冷空气,它们只是冷空气的搬运工。冷空气的发源地主要有3个:新地岛以东洋面,新地岛以西洋面,冰岛以南洋面。这些地方在冬季时接收到的太阳照射时间短,冷空气会不断聚集,形成高压区。
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这些冷空气就会南下,但95%的冷空气都会先到达西伯利亚地区,并在当地继续发育。
在极地涡旋、西伯利亚高压以及阻塞高压的共同配合之下,这些冷空气会越积越多,等到发育壮大之后,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向南方地区倾斜,形成冷空气以及寒潮。
在前段时间,就有两波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过境,使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经历了“速冻式降温”。
在没有拉尼娜现象的年份,冷空气和寒潮也会形成,但是在拉尼娜现象出现之后,冷空气和寒潮将会更一步影响我国。
这是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会使得菲律宾以东和我国南海地区形成低压区,我们知道,高气压的空气会流向低气压区,由于拉尼娜现象导致我国南海等地区气压变低,使得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高压冷空气更容易南下。
还有,拉尼娜现象还会使得冷空气更倾向于在我国南下,所以每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冬季气温都会降低。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天气是一个系统,并不是只受一方面的影响。
在我国冬季时,气温的高低还取决于高纬度地区的大气洋流变化,海冰的变化以及积雪的变化。除此之外,全球变暖也会抵消一部分拉尼娜带来的降温。也就是说,天气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它们的叠加作用。
个人认为,全球变暖和空气变冷并不冲突,人们经常所说的全球变暖代表的是整个地球气候发展方向,而天冷是寒潮天气所带来体感,全球变暖并不代表人们就感觉不到冷。
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多,来自于西伯利亚冷空气以及大洋上寒潮都会涌上陆地,会造成一天之内连续2~3次降温,气温出现这种骤降情况,甚至伴随着雨雪天气会让体表温度急速降低,人们会感到冬天特别寒冷。
一、全球变暖说明环境极速恶化。
我们都知道,全球变暖代表着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大量臭氧层被破坏,紫外线通过臭氧层直射到地球表面,给地球表面地表温度带来了很大改变,全球变暖是一种趋势,说明整个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人类生存环境也在逐步恶化。
二、冬天寒冷和全球变暖并不冲突。
像之前我所提到的全球变暖代表整个地球上温度结构变化,像南极冰川,北极冰川正在逐渐融化,海平面正在逐渐升高,但是并不代表不会产生冷空气,也不要代表整个冬天温度会上升,冬天变得不冷。冬天寒冷是受寒潮和冷空气影响,而全球变暖是说明生态系统正遭到破坏,全球地表温度温度结构在发生缓慢变化。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个人认为,虽然我国短暂性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改善,但是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依然在恶化,澳大利亚大火让整个地球肺部受到了严重损害,酸雨、冰川融化、南极冰川雪盖消失都代表着全球温度正在逐升高,一直以来频繁性降雨无一不说明着整个地球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在发生着微妙变化,所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应当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变得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