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什么会苦,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

我们为什么要养生?为了健康,为了快乐。只有摆脱了人生的苦难,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幸福。2012年的著名问题“你幸福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什么是幸福,恐怕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09:36:05

我们为什么要养生?为了健康,为了快乐。只有摆脱了人生的苦难,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幸福。2012年的著名问题“你幸福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什么是幸福,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困扰,自己的苦楚,谁能简单地回答说“我很幸福”呢。对于人生的苦,佛家认识得却是很透彻,佛家认为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有人说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既然活着就要经历生老病死的折磨,无人可以幸免,又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也就有了各种感情和欲望,就要经历各种心理上的苦。想要消除心里纷杂的欲望的人经常借助苦行来作为修行的方式,隐居山林,每日吃斋诵佛,以修得心灵的平静,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做不到完全脱离人世纷扰的,所以很多人选择在家修行佛法以获得心灵的平静。

身体上的病痛是可以治愈的,但心理上的苦楚往往很难医治,大部分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摆脱。什么是爱别离之苦?被爱人背弃,亲人离世,背井离乡等都会让人遭受这样撕心裂肺般的痛苦,这时候的感觉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为什么呢?大家都认为一旦拥有了,那个人、那件东西就是我的了,这就是占有欲,所以一旦失去或改变了,就会很痛苦,继而产生憎恨。

佛家为了解救世人脱离爱别离之苦,告诫世人“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爱情、亲情、友情都让人依赖,让人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若是没有了这些爱欲,就不用担心和害怕了。事实上佛家并不是让人不去爱,而是把这种对某一人或某一物的钟爱变为大爱,化为对众生的慈悲,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为离于爱者。众生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一样的,都值得被爱,所以佛家的爱不是狭隘的,这种大爱就不会生出占有的欲望。没有占有欲就不会担心失去,就不会痛苦。我看过一个报道,有一些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他们互相慰藉,互相扶助,把原来对子女的爱倾注在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身上。资助他们上学,关心他们的生活,这让这些老人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重新看到了漫漫人生旅途的意义。这就是大爱,只要人还有爱的力量,就会有希望。爱是可以由此及彼的,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无私奉献的。试着把对家人的爱传递给更多值得爱的人身上,爱就升华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就宽广了,生活就更有意义和理由。

若是与仇人每日朝夕相处,也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这就是怨憎会苦。比如有的夫妻反目,却因为种种原因还要每天睡在一张床上,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这就变成了一种煎熬,或者是单位里有跟你不和的人,偏偏领导把你和他安排在一起工作,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这该多么难受。但世间本就因为形形色色的人才显得丰富,这类人不同于那类人,每一类人有每一类的生活方式,处世哲学,我们不能强求别人与我们相同,在我们厌恶着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的行为也带给别人不快,这是相互的。那就敬而远之,也就相安无事。对于无法改变的事,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接受是最理智的行为。由厌恶而诋毁、怨怼,只能带给我们身边的人更多的烦恼,也让我们沦为狭隘的小人。

除了爱欲,人还有贪欲,贪财、贪虚名、贪美色,等等,但不是世间你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于是就有了求不得之苦。求不得就有失落感,要么就悔恨曾经没有足够努力,心理失衡,要么就是看到别人得到了产生强烈的嫉妒,这种情绪毒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不是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就是伤害了别人。就算想要的东西一时得到了,但是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越是获得的多,新的欲望产生得也就越快,循环往复,所受的苦也没有止息。而在佛家看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财富美色虚名都是空无一物的,何苦劳心牵挂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富翁看到一个渔民懒散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是个勤勉的人,就对这个年轻的渔民说:“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不去打鱼呢?”渔民反问道:“打了很多鱼又能怎样呢?”富翁说:“你可以变得富有,以后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也能成为一个富翁了。”渔夫又问:“那又怎样呢?”富翁有点哭笑不得,说:“有很多钱后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了。可以悠闲地享受沙滩和阳光。”渔夫笑着说:“可是我现在已经在享受沙滩和阳光了。”

一个人得到多少,是否快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想。你一定不是世界上最痛苦、最贫穷、最生不逢时的那个,也不是最快乐、最富有、最幸运的那个,但如果放大痛苦,人生也就痛苦,若放大快乐,人生也就充满快乐。

五阴炽盛之苦(也叫五蕴炽盛之苦)中的阴,意为遮蔽,五阴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事情互相作用,让人迷失自我。简单地说,色就是物质,受就是纳受,想就是想像,行就是造作,识就是识别。比如看到别人得了一件宝贝,这就是色阴,感觉到嫉妒,这就是受阴,想着为什么好运没有轮到自己头上,这就是想阴,去做一些破坏的事情就是行阴,最后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错的,就是识阴,大抵如此。

人因为总有很多欲望,总想要活得更好,就会执著于各种感官的享受,不断追求,不断索取,这些都是造成人痛苦的根源,这种痛苦就像火一样在周身燃烧着,所以叫做五阴炽盛。要想远离这种身心焦灼的感觉,就要“远离颠倒梦想”,摆脱一切不实际的欲望,明见事物的真实面。其实大家闲暇的时候可以读读《心经》,这对清净身心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交通堵塞时,心烦气躁,这时候就诵读《心经》,读了几遍之后,心就感觉到通畅了,平静了,而这个时候,等待也就不焦躁了,这难道不是《心经》起了作用吗?所以,各位善知识,在你遭受无名烦恼时,尝试一下诵经的方式,有益身心。

为什么人的一生有那么多的苦难

谈苦难

很多时候,苦难,就像洗过的衣服,并没有那么苦,那么难:其中,有不少“苦者自苦,难者自难”的水分。

人生的苦难,究其来源,可分为外苦,内苦,双苦。苦难从外来,而非生于心,谓之外苦;由心起,而非生于外,谓之内苦;既从外来,又由心生,谓之双苦。

外苦的人,旁人觉得他(她)苦恼,而内心并不苦;约莫有三类:后人眼中普遍辛苦的前人;遭逢苦难,不以为意的人;乐在其中,虽苦不苦的人。——这样的人,即便再苦、再难,也不必外人相助,更无需寻求解脱。

内苦的人,心中苦恼,而旁人觉得他(她)不(该)苦;一言以蔽之,便是“本该幸福,自寻苦恼”。这样的人,大抵如下:前人眼中普遍安逸的后人;生活太顺,不解幸福的人;无风起浪,胡乱折腾的人;抑郁悲观,心理脆弱的人;欲壑难填,不知满足的人;痴迷于物(人),求而不得的人;苦在其中,虽乐不乐的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内苦的人,往往道德缺乏、心中空虚——人而如此,则轻如飘絮,薄如浮萍,容易在滚滚红尘中迷失自己。

《菜根谭》有云:“世人为荣利缠缚,动则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渔歌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耳。”内苦的人,自设藩篱,自挖坎阱,自己不易解脱,旁人也难以救助。自苦还须自渡,自害还须自爱;唯有自撤藩篱,自填坎阱,注重补短行长,才能免于沉沦。

双苦的人,旁人觉得他(她)苦恼,内心也苦恼。这样的人,大抵有两种:遭逢苦难,为其所困的人;贫贱无成,渴望富贵的人。与内苦相比,双苦更易克服:自己容易使力,旁人也容易助力。

人生的苦难,考其去路,有可克服与不可克服之分。苦难有大有小;而个人对抗苦难的能力,也有高有低:若尽心竭力,仍不能脱离苦难;那苦难,便是不可克服的。目前而言,不可克服的苦难,最典型的,当数身体残疾。

要想不苦,唯有去苦。去苦之法,无非两种:去外之苦难;去心之苦恼。人生没有无解的苦难:即便是不可克服的苦难,也有应对之策。——尽力降低其带来的损伤,并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争取使其从双苦,变为外苦。

——必定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人生若没有苦难,那该多好!

《菜根谭》有云:“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畏惧苦难的人,必非强者;厌恶苦难的人,必非豪杰。

寒余衣更暖,苦后食尤甘。真的豪杰,不刻意谋求苦寒,也不过于讲究甘暖;逆来则顺受,苦去而益存。对其而言,苦难,既有利于道德的提升,又有助于功名的建立,更有益于幸福的探求。

常人的一生,没有重大的苦难,不为坏事;但是,若苦难既轻又少,绝非好事。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无苦必无乐,无祸必无福。而幸福,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并非生活本身。换而言之,生活如同食物,本无甘苦之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莫不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长久处于某种特性的环境中,对这特性的感知,便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人类最是如此。

所以,久甘则不知甘苦,久暖则不识暖寒。始终幸运而未曾不幸的人,并不幸福——这外人眼中的幸福,对其而言,不过是生活所固有的特性;或者说,他(她)们感知幸福的能力,已经显著减退,甚至丧失。

人生太顺,若无悲天悯人之心,不能思人之所思,苦人之所苦,则难以感受到幸福的滋味。若幸灾乐祸,通过对比旁人的不幸和自己的幸运,来获取快乐——那么,这快乐,本质是悲哀,而非幸福。

苦难与人类,如影随形;除非没有追求幸福的人,人类的苦难才会终结——这要么是在人类诞生之前(初),要么是在消亡之后。

苦难随着人类的衍化,呈现出外苦—双苦—内苦的衍化趋势。人类存在的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外苦的人,多于双苦与内苦:形体多劳多苦,而心智尚未开化;即便心智开化,贫富差距也不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功名富贵的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底层的人,羡慕中层;中层的人,羡慕上层。而羡慕,是自苦的重大来源;由此使得无数的外苦,转化为双苦。人类存在的中期,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双苦的人,多于外苦与内苦。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外苦的人,越来越少;内苦的人,越来越多;而双苦的人,先增多,后减少。人类存在的晚期,社会生产力非常发达且进展缓慢,内苦的人,多于双苦与外苦。

在外苦即将成为历史之时,几乎全人类都是幸运的——但是,取而代之的,不是幸福,而是悲剧。没有不幸的人,便不会有幸福的人;没有外苦的世界,不是天堂,而是地狱。到那时,人们将因难以排遣的内苦而自杀;或者为了谋求快乐,而互相残害——不出意外,这便是人类必然的消亡方式。

社会生产力发展得越快,人类的末日,便到来得越早。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许多人批判老聃庄周,“想开历史的倒车”;殊不知,人类的最高智慧,远非他(她)们可以解悟。

人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苦难

这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咨询,但是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其实任何的一种苦难,只不过是自己心里边的一种想法而已,就比如说有的孩子觉得学习非常的辛苦,也觉得非常的难过,所以他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苦难。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想法,把自己的学习当成一种目标,成为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那么这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好,而且也觉得自己非常有干劲儿,这对于你来讲才是一个真正的想法,也是一个真正树立人生目标的一个机会。一个人觉得人生比较多,苦难,实际上最多的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现实的去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去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困难就会变成一种甜蜜或者说苦,那就变成一种经验,从而让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更多的收获,让你在忙碌的工作之后有更多的快乐存在于你的内心,这些苦难也就变成了你心目中的甜蜜。那仅仅是一个相对来讲的话题,并不是说苦难就不会转变,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比如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梅花香自苦寒来,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梅花也是从非常寒冷的天气中走了过来,但是他能坚持,所以说梅花在冬季的时候是最美的花朵。因此说苦难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相对的,只要你能够去承受,只要你能够去好好的改变,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假如说你遇到困难的,这时候都是采取了躲避或者是采取了躲闪的这种情况,那么你的未来就会越来越悲观。所以说一个人要有正确的思想,要有积极的态度,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好,让自己的感情世界越来越丰富,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多姿多彩,那么你的未来就会越来越美好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