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重构认知,做自己的CEO
10年前,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0年中,你为此采取了什么行动?
现在,你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10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能清楚地回答这四个问
第一步:重构认知,做自己的CEO
10年前,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0年中,你为此采取了什么行动?
现在,你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10年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能清楚地回答这四个问题吗?如果觉得困难,可以将10年缩减为5年、3年、1年,试一试。
想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可能比较难,但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却是必须要想清楚的。试想,假如你是某个组织的负责人,比如公司CEO,政府一把手,抑或只是某个民间社团的组织者,你一定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一定不会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就将头埋在沙子中,而是时刻关注周遭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规划、打造自己的实力。
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已经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有报道称,在中国,每7分钟就有一个创业公司诞生,5年来已有1380多家创业公司倒闭;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向我们描绘了充满人工智能的未来世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47%的职业将会在未来15年中消失……
是的,这就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世界。不论你是刚入职场,还是即将离场,你都无法逃脱这些现实,如果你还以“稳定、安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工作,依然想象在某一个领域待到老,一路顺利晋升……那么在未来,你将很容易被替代。这才是最深刻的焦虑。
所以,你现在需要重构自己的认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对职业的认知。不能再去被动的工作、生活,随波逐流。而是要敢于做自己生涯的CEO,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去经营,设定自己的目标,选择努力的方向,创造自己的价值,像资本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一样,为自己寻找新的成长机遇。
这样,你的每一个10年,都会是一个黄金职涯期。
第一期:我的地盘我做主,不给别人当棋子
小时候都写过这篇作文——“我的梦想”。很多人会说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教师,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小小的我们心里住着大大的梦想——“改变世界”。
很多人都想长大后改变世界,但长大了,反而被世界改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世界太大,我们太渺小。我们想将世界改变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但世界有自己的运行轨迹,我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真正能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改变,有主动的变,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变。你扪心自问:除了伤痛,能让你痛苦异常的,是不是那些你不得不去改变的时候?
于是,许多人在生命的洪流中,渐渐放弃了主动权。一直在做一颗棋子。
做棋子也许不爽,但你不累;自己做主一定很爽,但你会很累。
委身于一家公司,按部就班做着分内的事情,不去担忧公司的运营状况、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运营的全局规划,期待自己可以定期升职加薪……这就是一颗棋子的运行轨迹和心理活动。难道棋子不重要吗?当然重要,使机器正常工作的每一颗螺丝钉都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是人。是人就需要不断的学习、独立思考、追求创新,敢于挑战未知。
假如你甘愿做一颗棋子,也要做一颗可以自己做主的、能拥抱变化的棋子。否则下一刻,你可能就是一颗弃子。
1.目标决定你能走多远
(1)没有目标,时间越久你越痛苦
谈到目标的重要性,你心中一定会涌起无数个记忆犹新的比喻:灯塔、启明星、地平线……
你还会听过这样的话:“定个小目标,比如,先赚他一个亿!”“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有目标很重要,因为,如果不知道要去哪里,通常,哪里也去不了。
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相仿的年轻人调查发现:他们中间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并能把目标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25年后,3%的那群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地努力,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那群人,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由此可见,目标越清楚,人生就越容易成功,即便是起点差不多的人,也会因为有无目标的差异而大相径庭,不禁让人唏嘘。
(2)职涯目标与人生主题
那么,你此生的目标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这个社会给我们设定的成长目标——
男人:助理、主管、经理、总监、VP、CXO、总裁、创业、投资人……
女人:助理、主管、经理、总监或总监的老婆、VP的老婆、名校毕业生的妈妈、CXO的老婆、妈妈或奶奶……
我们可以再把这些目标具象化:
当企业高管,开全国连锁的店铺,拿到博士学位,赚够1个亿,做出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产品……这种一辈子的清晰目标会因为种种外在原因难以实现。
不要再以一种线性思维思考现实问题,不要再狭隘的认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目标就是晋升,生活目标就是幸福快乐。这样的话,你会陷入无限的焦虑中。
叔本华有一个非常形象的“钟摆理论”: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需求没满足时是痛苦,需求满足时是无聊。
所以,你的职涯目标,应该等同于你的人生主题,这样你就不会纠结于那些具体的目标,也不会局限于某一特定职业上,把自己的人生过的越来越闭塞,在“痛苦”与“无聊”中来回摆动。
“主题”往往不是某个清晰的目标,不是收获什么成果,也不是实现什么结果。它可以被描述成一个可以持续不断从事的过程。它可能很抽象比如“支持他人”,也可能很具体,比如“写作”,但都有一个特性,就是“没有结束的时刻”。
当发现自己的人生主题之后,你不会感觉自己的可能性变少,反而发现可能性变多了。相比“目标”这个短期、明确、具体的概念而言,人生主题更像是一个大方向。目标只是一枝花,而人生主题却是一个花园。
2.是时候抛掉你的职涯甜筒了!
(1)这是个变化的时代
小迪本来是一家新兴互联网教育公司的文案策划。这是她自己特别喜欢的工作。虽然,会经常周六日还在写稿,半夜12点被拉起来想创意,想了创意又被无数次驳回……但她很享受。无奈,都是公务员退休的父母却一直不同意她待在这样的公司里做这样的事情。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最终把她弄到了一家大型央企里。现在她上班基本上就是待着,不需要做什么事情,非常轻松。而且,还有可以看得到的稳定做保障,这样她的父母才满意的回老家去了。
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父母们,他们基本都是在一家公司完成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所以,即便在今天他们也坚信:稳定才是工作的首要前提。于是坚持让自己的孩子去从事政府机关的工作,去当教师,即便去企业,也要选择去国企、央企。因为,“跟着有保障的组织走才能获得平稳长久的发展”,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要在组织内部求发展。稳定、不辛苦、适时晋升,这就是所谓的“职涯甜筒”,类似“铁饭碗”。
但是,“变化”才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规律。每天都有创业公司诞生,也有公司倒闭;即便是上市公司,也会在一夜之间市值蒸发无数;昨日的独角兽,今日就可能被新的竞争对手吞并;还有不断推进的国企、央企改制……没有哪家公司会置身事外的默守陈规,即便是国企和央企的员工,也都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
如果你还在天真的幻想组织会为你提供无限期的职涯甜筒,那到头来可能真的只是一场空欢喜。与其在40岁的时候被动变化,不如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人生主题,设定自己的职涯目标,主动选择才能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机会。
(2)做大象还是做跳蚤
欧洲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在他的代表作《大象与跳蚤》一书中指出:在现在及未来这个更弹性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成为跳蚤的转变。
汉迪年轻时是“大象组织”壳牌石油的经理人,49岁时,他决定成为自由工作者,开始经历“跳蚤”生涯,学习经营个人品牌、自我定价、平衡工作与生活。
这个案例中的背景,你可能会觉得不适合中国国情。但是,华为,是中国有名的“大象组织”,待在这样的组织中为之付出,应该是非常安稳的吧?至少也会有个“善终”吧?但恰恰就是这个大象组织,也在2017年初开始,在中国区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和40岁以上的老程序员!一时间,引得无数人为之震惊,尤其是34岁以上的老员工,纷纷感叹华为太狠、不近人情。
这些34岁以上的员工,已经为华为服务了十几年,但在追逐利益的公司面前,也要被迫转换跑道。这就是组织发展的现实。相信在未来,这样的案例还会更多。
不论你是自愿还是非自愿的跳槽或转换跑道,你都必须用更短时间适应职涯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累积自己的专业性与一般性技能才能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专业性技能,是你区分其他人的核心价值;而一般技能,例如,时间管理、沟通谈判、建立人脉等技能,却是必不可缺的软性技能。
只有你共同拥有这两种技能,你才能既可以做会跳舞的大象,也可以做制高点上的跳蚤。换句话说,有了这两种技能,你想待在大象组织里,还是做一只自由的跳蚤,全凭你的心意。
(3)未来是斜杠青年的天下
小晨大学毕业后进了市人社局,当起了许多人羡慕的公务员。三年后她毅然辞职,做起了自由培训讲师。从最初做主讲老师的助手,迅速成为独挑大梁、学员口碑极好的培训名师。名气在外,主动找她合作的机构很多。在熟练掌握一门考试科目的培训课程后,又迅速拓展新的考试培训项目。这样她就可以把时间合理的分配出去,既可以满世界飞来飞去的讲课,也可以赚取非常可观的报酬。不仅如此,她还是主做儿童项目的国际NGO成员,会时不时的跟着项目组定期做义工。同时,她还在攻读博士学位。
她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你可以从好几个维度、用很多种身份介绍她:培训师/义工/博士生……
查尔斯·汉迪认为职涯的全貌应由5种工作组合而成:有薪工作、收费工作、家庭工作、义工工作和学习工作。他还这样重新定义自己:每年花150天做有薪工作,100天学习研究,25天义工工作,90天留给家庭工作和休闲。
在未来,什么才是好工作?汉迪这样说:“凡是出于自己选择,而非迫于某种需要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显然你需要以你的天赋与兴趣为核心,用弹性取代单向,排列组合出职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否则,你可能就会一生被迫地去工作。
3.保持热情,追寻适合自己的位置
(1)追逐内心,保持热情
“读了很多书,听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大多数人的困惑。
困惑的核心就在于:想的明白,不一定能坚持做下去。你鼓足勇气要去尝试新的机会,各种现实问题会像一盆盆冷水向你浇过来,浇的你再无改变的热情:你想早起去跑步,但昨晚加班到很晚;你想挑战新的工作,但你需要照顾家里;你精心准备的策划方案,但还是不能满足老板的需求……当你努力求之而不可得时,你的热情必然受挫,转而安抚自己投向现实安稳的日子、不再坚持自己的想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少人的勇气,在现实面前折损,所剩无几。
做自己,还是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在追问的难题。毕竟做自己难,随波逐流易。
罗曼·罗兰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明天买单。在迷茫时,你可以回到内心深处,询问它有什么东西?你会发现它爱世界、爱人类,对真、善、美有一种追求的热情。保持这种热情,去追寻你想要的东西吧。
(2)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成功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周国平说:只要你在最合宜的位置,找到了最适合你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那就是成功。
但是,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很不容易。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你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腾。尤其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们往往竭尽全力去争夺名利场上的位置,甚至压根儿没想到世界上其实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位置,而那个位置始终空着。
不要去和别人攀比,看别人在哪方面风光了你就以此为自己的目标,认为自己也应该拥有。这样的话通常你都是得不到的,并且还会为此自寻烦恼,丢掉了自己本来的自信。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性格也是不一样,适合你的成功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模仿迈克·杰克逊的人那么多,你记得住的有几个?小沈阳、Y蛋,那些以模仿出道的艺人,最后依然活跃的,哪个不是靠着自己的特色?以抄袭国际大牌样式、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也在经济压力下寻求转型升级,追求“中国智造”。
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这就是最难的一件事。那你到底,擅长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