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龙岩永定客家土楼

1995年,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与北京天坛被做成建筑模型,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它们一起参加了美国洛杉矶的世界建筑展览会,振成楼一经展出便惊艳了世界,因而被誉为“东方建筑明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7:47:28

1995年,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与北京天坛被做成建筑模型,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它们一起参加了美国洛杉矶的世界建筑展览会,振成楼一经展出便惊艳了世界,因而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振成楼是客家土楼典型的建筑代表,呈圆形,它的设施布局将苏州园林和古希腊建筑的特点进行了融合,堪称中西合璧之作。振成楼建于1912年,花费8万大洋(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40万,相当于300多万),历时五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分内外两圈,每层2个厅、44个房间,共有208个房间。

那么,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独具特色的的民居建筑是如何建成的的呢?重点介绍建造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环节。

01 选址

建筑本身是集科学、文化和艺术三者的综合体。客家土楼的选址最看重的是与周边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客家人的心中,楼址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事业,所以选址也有一套标准。

首先,要便于生产生活,出行方便。所以向阳避风傍水近路就成了首选。土楼的朝向几乎都是坐北朝南,保证了充足的采光。

其次,要符合风水学,最好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种地势可遇而不可求。位于永定湖坑镇南江村的东成楼,楼主原本是想建四方形土楼,但是发现方形土楼的一个角正好对准不远处山坡上的一座墓地,墓地是猛虎下山形,楼房的这个角好比一对利箭恰好对准了虎头。这样一来,对墓地主人的后代会有很大影响。于是两家人进行了协调,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方形楼的四角消掉,这样四角就变成了八角。八角楼也因此加入了客家土楼的行列。

客家土楼 俗称 ”四菜一汤“

再次有四忌,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窠。如上永定湖坑镇的衍香楼,在建楼时,大门没有合适的方位,选择了内门偏西向,但是在风水上形成了一个“窠煞”,这是建房大忌。楼主在楼外建造了围墙环绕,看似一条龙,以此来化解这个大忌。

第四,要从依山就势的角度看,山势的高低,山坡的缓急,要与土楼遥相呼应,和谐统一。1977年,中国著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考察了永定高陂镇裕隆楼后,感叹道,处处土墙深檐,黄墙衬于青山白云间。其色彩造型之美,宛如宋元仙山楼阁图。

选好地址,就可以开始设计了。

客家土楼 八卦文化

02 确定整体造型和布局

要建房子的先决条件是你得手里有钱,如果没有,你能借到钱也可以。有多少钱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房子的造型和布局。振成楼的建造者林鸿超,其祖辈是商人出身,从事烟草买卖发家治富,本身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此之前,林氏祖先已经建造了一座府第式方型土楼—福裕楼,花费了近10万大洋(相当于400万人民币)。

林鸿超是清末秀才,善琴棋书画,又酷爱研究易经,聪明好学,还参加过辛亥革命。振成楼的圆形造型和布局都体现了《易经》的八卦文化,再加上处于民国初期,林鸿超受进步思想和外来文化影响,成就了振成楼中西合璧的特点。

说到客家土楼的八卦文化是普遍性的,其主要原因,一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二是客家人面对自然和社会中的困难,希望通过八卦中的排兵布阵之法,抵御外来的侵袭。

娇小的 如升楼

如果手头不宽裕又想建土楼,怎么办?看看如升楼便可安心了。

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小巧玲珑型的,俗称“米升楼”,也呈圆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什么楼主人这样命名呢?因为此楼体型较小,楼周长只有56.6米,直径为18.2米,楼内只有6户人家,与豪华大气的振成楼不能相提并论。妖小的造型犹如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因此得名,后人取“如日东升,光明万年”之意,又起名“如升楼”,不过游客们更喜欢称它为“袖珍土楼”。就这么一座小楼,如果楼主不做“一轮红日下落此地”的吉祥之梦,恐怕也建不起来。楼主在这个吉梦的推动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出力,历时3年终于建成了自己的家,圆了自己的梦。

如果你觉得振成楼太大,如升楼又太小,还有很多种选择。客家土楼的类型有三十多种,概括可分成三大类,即方形土楼、圆形土楼和五凤楼,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五凤楼

五凤楼多为五层叠,错落有致,外观如同展翅的凤凰,其名由此而来。五凤楼的标配,门前必有一片晒坪和一口半月形水塘,房屋前低后高,中间高两边低,呈阶梯状。五凤楼分布很广,数量也多,永定有一千多座,广东有一万座以上,其次还有江西、广西、四川和湖南等地,粗略统计约2.5万座以上。

方形土楼在客家的居住地数量也不少,其布局与五凤楼相近,结构简单,四面等高或相差无几,单独成楼,没有组合。或封闭或开放,或长或正,如四合院,有呈口字形,也有呈日字或目字形。如果说圆形土楼是一朵红花,那么方形土楼就是一片绿叶。

圆形土楼也称环形楼,也叫圆寨,有单环也有多环。如上所述振成楼为两环楼,如升楼为单环楼,环数最多的当数承启楼,有内环,有外环,外环四层,第二环两层,第三环为单层,环环相扣,说它是迷宫,一点也不夸张。它还有一个霸气的别称“土楼王”,登上了“中国民居”邮票,成为了一张国家的名片。

土楼的布局比较讲究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明显的中轴线。即厅堂、主楼、大门、门道和走廊都要建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对称。中轴线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比如故宫处在北京中轴线上,《红楼梦》中,贾政住在贾府的中轴线上,中轴线有着尊贵地位的象征。

其二,核心突出。客家土楼几乎都有厅堂和祖堂。祖堂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属于公共空间。厅堂则有组织功能,以院落为中心组合群体。

其三,连贯性,土楼内部每层都设有走廊,设计都是通廊式的,各户自成一体,又相通连成一片。

除此之外,每一座土楼各有它们的品性,体现楼主习俗和文化内涵。如上所述的衍香楼,该楼在选址上比较注重人才辈出,祖上有许多人为官,建国后,又走了了6名大学教授,10多名中学教师,30多名小学教师,还有博士、硕士计10多名,旅居海外的宗亲也有一千多人。因而有“书香楼”之称。

手中有钱了,选哪种风格的楼来建,把你对子孙的希望也一起放进土楼里,然后就可以建造了。

方形土楼

03 建造的科学性

许多土楼设计师都不是科班出身,但却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土专家”。一张方形纸,依横、竖、斜各对折一次,展开后呈八等分,就是土楼原始的“设计图纸”了。这波操作看似简单,但已是包含了数学、八卦等原理。

基础是建楼的第一重要环节,土楼的基础工程包括挖石脚坑和砌石脚。第一步完成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夯墙环节,夯墙是土楼的主体工程,投入的人力的时间也是最多的。

夯好的墙体质量如何,则需要进行检测。要用到的检测工具就是墙针,就是一根直径5-6毫米的铁钉,拿它向土墙刺去,深度浅则为合格,深度深则不合格。

墙体夯好后,开始架梁、盖瓦、装修,这样一座土楼就完工了。说起来工序并不复杂,而它的科学性是经得起考验的。

坐落在永定高陂镇上洋的遗经楼是一座典型的特大方形楼,前中后三座五层方楼,两边各一座四层方楼为主体,内部有400个房间,再加学堂及大门楼,组成了庞大的土楼群。走入楼内就如同走入一座庞大的迷宫,它曾经历过强震和战争的考验而安然无恙。

土地革命时期,驻扎在此的红军独立团和赤卫队,凭借遗经楼内一应俱全的充足物资,坚守整整两个月。敌人用炸药包轰炸了三次,却只炸出一个小口,久攻不下,最后只好灰溜溜的撤了。

振阳楼 内景

土楼十分坚固,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使因地震产生裂缝,整体结构也不会变化。特别是圆形土楼,能均匀受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环极楼遭遇地震时,楼墙上出现了一条两米长,十几厘米宽的裂缝,但震后数天又自然愈合了,只留下不足一厘米的小伤疤。

据《龙岩地区自然灾害》记载,清朝以来,永定曾发生过七次地震,而每次地震,土楼都是有惊无险,未曾坍塌。

土楼对抗洪水和暴雨的冲击也是实力派。1996年8月初,永定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面暴涨冲击着土楼。但洪水过后,土楼依然屹立。在明清以后建造的土楼,底部大部分是用大块鹅卵石垒砌而成的石基,设计高度在最大洪水线之上,因而洪水不会冲击到上面的土墙。而对于土墙也是有保护伞的,土楼的大屋檐长达3米,上面加盖砖瓦,雨水很难淋湿墙体。

土楼本身有冬暖夏凉功能,如同陕北的窑洞,而且还防潮防湿。这都得益于土墙的材料,主要是黄土和杉木,两种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既方便又环保,墙体拆除后可以重复利用,用作肥料也可以。墙体通常厚可达1.5米,很好的隔绝了外部的冷和热,墙体内又有竹片木条,可以很好的调节湿度。

经历上百年的客家土楼,如今它们依然矗立在客家大地上,就是对它们科学性最好的证明。

在建造过程中,土楼的规模大小以及在装修上的要求不同,建造时间有短有长,短则两三个月,长则达两三年,甚至数十年的都有。比如永定抚市的永隆楼,建造历时28年。圆楼之王承启楼,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落成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陂镇的特大型方形楼--遗经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806年),历经三代人,用时七十年落成。

可以说,客家土楼的建造,承载着传统、见证了历史,将科学和创新融入其中。它不仅代表了客家人的智慧,而且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宝贵的遗产。

有关客家土楼的资料

也称客家土围楼、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大埔县。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注:客家不是少数名族哦,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形、圆形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09年,直径73米,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
  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 客家土楼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编辑本段独特性能  客家土楼建筑,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纵贯古今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它们在技术和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有深刻内容。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例,其建筑具有以下独特性能:   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2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2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此时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的确,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对于大多数厌恶喧闹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大弊端,但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突出的防御性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独特的艺术性
客家土楼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在这方面,3种典型均有其特点。 五凤楼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居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横屋与之呼应地渐次升高,其重叠的三角形山面对峙左右,形成极工整的秩序构图。虽不着力于细部刻绘,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饱含雄浑古拙的韵味。 方楼的造型特征与五凤楼近似,唯其下堂和横屋的外墙另厚升高,形成更为壮观的整体。 圆寨是3种典型中造型艺术最富魅力的一种,崇山峻岭之间,它以浑然一体的纯粹形态出现,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样,极具纪念性。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随时光流逝,土墙出现无数不规则裂缝,更显得苍劲有力。圆寨是那样地苦心经营,却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当今方兴未艾的土楼旅游热中,圆寨具有最强的吸引力。 形走马楼系由方形楼演变而成。这种楼以2层楼为多数,一层为卧室、仓库。其有一个共同特点:在二楼的外部以木料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走廊。这种土楼是永定客家人在南迁过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栏”式民居的优点、创造性地运用中原先进的夯土技术构筑而成的,它能适应山区的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且简单易建、省工省料。还不一种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楼,在楼正面及左右两侧筑起转墙,大门设于围墙一侧,全楼形似锁头,因而被称为“锁头楼”。

客家民居是世界奇葩的原因是什么

客家文化精粹世界民居奇葩——福建土楼
土楼,分布在福建西部、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其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
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靖和永定,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具客家传统色彩,最为振撼人心。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共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
土楼内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闪烁着先民的智慧,土楼格局恢宏,令人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加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
客家风情
群山高耸、峻岭飞走,这如涛如浪、如画如诗的青山秀水,掩藏着多少古朴奇特的客家民风。
翻开闽西各县的历史,走过这块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的南国热土,客家人所创造的五彩纷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让人难以忘怀。勤劳智慧的客家儿女用双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使闽西各县赢得了“文化之乡”的美誉。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然而客家人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却源远流长。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文化内涵
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根据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按照传统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
土楼不仅以其恢宏奇巧的建筑构造令人瞩目,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同样发人深思。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都有独立的作用和功能。
土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坚固厚实的土围墙,如一道天然屏障,既维护着全族人聚居凝结的向心力,也为全族人在出现各种矛盾斗争,或与大自然拼搏中,保护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土楼不论大小都设厅堂,作为全楼活动中心。在此宗族议事、婚丧喜庆、宴请宾客。土楼天井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大多数土楼有门坪,作为晾晒稻谷、室外活动之地。土楼内设学堂,体现了客家人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其他附属建筑如浴室、砻谷间、厕所、牛栏、猪舍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的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折射出客家社会的风貌。
民俗特色
土楼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热情好客。土楼居民在礼俗、文化、信仰、娱乐等方面,无不呈现出土楼特有的意蕴和文化。
土楼风俗丰富多彩、场面宏大。土楼人服饰不求华丽,但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土楼居民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地瓜、米粉、面条为副。平时土楼人多有喝茶习惯,并已形成待客不可少的礼节。
土楼居民仍保留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避邪作用),以求洁净、平安;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吃柚子,九月九吃寿龟、唱山歌;“谢冬”蒸粿做糍祭奉土地公;冬至搓汤圆等习俗。“春秋”两祭时备三牲,请社戏供祭,以示丰收。届时,每逢土楼居民抬着辇轿,扛着蜈蚣旗,在村里巡礼,家家户户都备办清茶、佳果、菜肴、家禽等祭品敬奉,以示敬祖睦宗,和祈求吉祥安康的大型“迎神”盛典活动,成为土楼人留存的民俗事项。
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以福建永定、南靖等地为代表的福建土楼得到进一步修缮保护,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块瑰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保护土楼历史文化,提高土楼的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辑点评:
是谁,构筑了如此奇特的家园?又是谁,把生活圆在一座楼里而奕世家昌?“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土楼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当现代建筑师们殚精竭虑地研究、设计西方单元建筑模式时,其实他们的祖先早在四百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过上了单元居住的生活。
日月晨昏,光辉轮回。巍巍土楼不断散发着质朴而神秘的光芒,生生不息,历久弥鲜。她曾经时尚华贵,如今更堪为精典。也许二三百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那恍若一梦的繁华却永远停驻在土楼人的心间。
客家文化精粹世界民居奇葩——福建土楼
土楼,分布在福建西部、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其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
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靖和永定,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具客家传统色彩,最为振撼人心。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共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
土楼内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闪烁着先民的智慧,土楼格局恢宏,令人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加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
客家风情
群山高耸、峻岭飞走,这如涛如浪、如画如诗的青山秀水,掩藏着多少古朴奇特的客家民风。
翻开闽西各县的历史,走过这块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的南国热土,客家人所创造的五彩纷呈的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让人难以忘怀。勤劳智慧的客家儿女用双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使闽西各县赢得了“文化之乡”的美誉。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然而客家人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却源远流长。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文化内涵
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根据所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按照传统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
土楼不仅以其恢宏奇巧的建筑构造令人瞩目,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同样发人深思。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都有独立的作用和功能。
土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坚固厚实的土围墙,如一道天然屏障,既维护着全族人聚居凝结的向心力,也为全族人在出现各种矛盾斗争,或与大自然拼搏中,保护族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土楼不论大小都设厅堂,作为全楼活动中心。在此宗族议事、婚丧喜庆、宴请宾客。土楼天井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大多数土楼有门坪,作为晾晒稻谷、室外活动之地。土楼内设学堂,体现了客家人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其他附属建筑如浴室、砻谷间、厕所、牛栏、猪舍等一应俱全。功能齐全的土楼如同一个小社会,折射出客家社会的风貌。
民俗特色
土楼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热情好客。土楼居民在礼俗、文化、信仰、娱乐等方面,无不呈现出土楼特有的意蕴和文化。
土楼风俗丰富多彩、场面宏大。土楼人服饰不求华丽,但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土楼居民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地瓜、米粉、面条为副。平时土楼人多有喝茶习惯,并已形成待客不可少的礼节。
土楼居民仍保留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避邪作用),以求洁净、平安;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吃柚子,九月九吃寿龟、唱山歌;“谢冬”蒸粿做糍祭奉土地公;冬至搓汤圆等习俗。“春秋”两祭时备三牲,请社戏供祭,以示丰收。届时,每逢土楼居民抬着辇轿,扛着蜈蚣旗,在村里巡礼,家家户户都备办清茶、佳果、菜肴、家禽等祭品敬奉,以示敬祖睦宗,和祈求吉祥安康的大型“迎神”盛典活动,成为土楼人留存的民俗事项。
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以福建永定、南靖等地为代表的福建土楼得到进一步修缮保护,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地土楼群(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块瑰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于保护土楼历史文化,提高土楼的国内外知名度,促进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辑点评:
是谁,构筑了如此奇特的家园?又是谁,把生活圆在一座楼里而奕世家昌?“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土楼里的人们并不知道,当现代建筑师们殚精竭虑地研究、设计西方单元建筑模式时,其实他们的祖先早在四百年前或者更早就已经过上了单元居住的生活。
日月晨昏,光辉轮回。巍巍土楼不断散发着质朴而神秘的光芒,生生不息,历久弥鲜。她曾经时尚华贵,如今更堪为精典。也许二三百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那恍若一梦的繁华却永远停驻在土楼人的心间。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