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电影的放映,让恐龙这种神秘生物首次以影视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它也掀起了一阵恐龙热。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此电影中的恐龙是被复活出来的,那么,现实中究竟有没有
《侏罗纪公园》电影的放映,让恐龙这种神秘生物首次以影视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它也掀起了一阵恐龙热。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此电影中的恐龙是被复活出来的,那么,现实中究竟有没有恐龙,恐龙复活有可能成为现实吗?人们又为何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生物这般着迷?
《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这本书会告诉我们答案,本书由美国作家博里亚·萨克斯所著,主要探讨了有关恐龙的文化,它揭秘了为什么人类迷恋恐龙,恐龙这种人类从未见过的生物为什么会出现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恐龙在不同年代究竟有怎样的寓意,恐龙究竟存在与否等问题。
恐龙对于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看一看孩子们多么热爱恐龙就知道。一本《DK儿童恐龙百科全书》能让孩子翻好多遍,抛开书本,可以头头是道的讲起书中涉及的恐龙。
如此神秘、庞大,具有攻击力的生物,它似乎是强大的象征,也激发了人类对它无限的想象。这样的生物,因它的灭绝,人类从未见到过,自然让人为之着迷。龙骨的发现,似乎让人意识到这种生物真的存在,也打开了科学家们探索恐龙的一扇大门。当然,人类研究恐龙之路并不顺畅,譬如舍赫德虽知识渊博、求知欲旺盛、充满想象力,但是研究方法不对,不注意细节,他认为这种生物(恐龙)是因为堕落而失去了人形。不过,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科学家们对恐龙的探索更加执着,可惜的是,即使到今日,恐龙究竟长成什么样子,依然是人类基于现实的推测。
恐龙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另一大原因,是它与人类政治、经济、宗教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比如,恐龙的灭绝与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中的世界末日文化产生共鸣;恐龙又因其庞大的身形,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大企业的代名词。任何事物一旦与人类的生活产生关联,它便不仅仅是一种生物了。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恐龙究竟是从何发展而来的?《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一书中提到,是神话之龙造就了恐龙。恐龙一直是神话中的龙,现在依然如此,亚洲的龙是布雨者,炼金术中的龙代表变化的力量,龙是威尔士的象征,西方的龙在原始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种种文化都在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恐龙是神话之龙在文化上的继承者,只不过到19世纪人们才有了“恐龙”的概念。
此后,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出现,人类对于巨齿龙和禽龙的描绘,水晶宫首次展出恐龙雕塑,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博物馆对于恐龙的绘制,让人类愈发沉迷于恐龙的世界。尤其是《侏罗纪公园》的出现,一种大型生物活生生的行走于眼前,是何等形象生动,仿佛它们真的存在,它们的样子人们也不再陌生。现实中,恐龙乐园的出现,更是赢得了无数孩子们的喜爱,恐龙文化真切的从崇拜走进了生活。书中写道:“600万人造访过恐龙乐园,其中50万人购买了玩具恐龙。”未来,也许人类还会有更多关于恐龙的文化出现。
《侏罗纪公园》复活了恐龙,现实中真的能做到吗?理论上,DNA克隆技术是可以完成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实际上,DNA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们不稳定,即使有利的条件下,一半的DNA链也会在521年内降解,碎片可能会存留100万年,但是6500万年前恐龙就已经灭绝了。因此,想要复活恐龙,几乎是不可能的。
恐龙已经灭绝,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为儿童和成人平添了一份安全感和怀旧感。如此以来,“恐龙的形象激起了关乎危险的兴奋感,但并没有构成实际的威胁。”所以,连小孩子也那么迷恋恐龙。
本书标题虽然是《为什么我们迷恋恐龙》,但实际上这是一本关于恐龙文化的书籍,人类对于恐龙的迷恋,也不仅仅是迷恋恐龙这种生物。对于喜欢恐龙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拓展你的知识面,不可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