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词语)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那年,他以渊博的知识闻名于鲁。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但由于它的含义难以理解,一遍又一遍地看不懂,所以他翻来翻去,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直到看懂为止。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1 03:44:15

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那年,他以渊博的知识闻名于鲁。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但由于它的含义难以理解,一遍又一遍地看不懂,所以他翻来翻去,一遍又一遍地研究,直到看懂为止。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用竹子做的。它们被掰成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书写。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张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少则几十个,多则八九个。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简,必须用结实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捆起来才能看。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很多竹简组成的,所以有相当的分量。

孔子花了很多精力读《易经》,基本理解了它的内容。我很快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为了深入研究这本书,给弟子讲解,他读了很多遍。就这样读着读着,系列竹简的牛皮带(魏编)被磨掉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多次重复使用。

最后,孔子把自己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命名为《十翼》。后人在《易经》上附加了十翼,作为《易经》的补充。

即使读了这些,孔子还是谦虚地说:“如果我多活几年,我就会完全掌握《易经》的文字和质量。”

慧语:孔子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就是说:学习一样东西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感到学习它有乐趣。正因为孔子能够这样勤奋读书、刻苦专心,才能成为一代圣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