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的Tik Tok现场演播室充满了一些象征意义。除了数千万“红红女孩”准时参加八点健身操的见面会,罗振宇这个曾经为知识付费的标签人物也在同一时间开始了直播。两千多人
4月20日的Tik Tok现场演播室充满了一些象征意义。
除了数千万“红红女孩”准时参加八点健身操的见面会,罗振宇这个曾经为知识付费的标签人物也在同一时间开始了直播。两千多人的在线人数不温不火,罗老师却讲得很卖力。
与此同时,拥有60万粉丝的音乐博主大西黛西在Tik Tok开始了个人主播生涯的首次付费直播。Tik Tok所谓的付费直播,用户只能免费观看2分钟,然后支付相应的观看费用(摇一摇钱)。
在大西雏菊的付费直播工作室,主播在没有专业麦克风的情况下,只跟着伴奏一起唱,却轻松拿下了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超过了她大部分直播和短视频作品的数据。
腰部主播daisy的直播间
大量观众的涌入,让原本普通的直播间充满了瞬间的气氛。不过截至目前,需要付费的直播间内容还没有出现在Tik Tok平台上。据一位接近字节跳动的内部人士透露,付费直播工作室目前还处于小范围测试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应用。
这是自去年以来Tik Tok第三次尝试付费直播。从一开始的明星演唱会,到后来的付费直播,再到如今的腰部达人主播的付费,Tik Tok一直在探索付费直播的可能性。
但这些付费直播间的内测,都避开了更适合付费教育和知识付费的博主。
有意思的是,曾经为知识付费的罗老师开启了免费模式,而曾经免费的音乐博主开启了付费直播。
自2021年以来,微信视频号、Tik Tok和Aauto Quicker三个短视频平台开始支付直播费用。从NBA、演唱会、夏歌等体育赛事,到普通的教人做饭,付费直播间虽然经历了几次风波,但巨头们还是顽强的坚持了下来。某种程度上,在平台流量已经见顶,增长曲线缺失的现实条件下,推广付费直播成为了几家平台为数不多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与内容付费就是知识付费的传统局面不同,这一次,几大平台显然有了更强的野心,不断扩大的付费直播边界似乎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部分。
01
为什么内测对象是腰锚?
2021年8月,Tik Tok“夏日歌会”如期而至,Tik Tok官方邀请歌手陈力、阿美等明星举办线上演唱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首歌将会收费直播。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本来就不高的价格,却在网上遭到了嘲讽。网民直言欧阳娜娜吃得不好。“试用3分钟,交6元才能看到!多向刘德华学习。”“门票六元,以后叫你六元娜娜。”如一句接一句的挖苦话。
用户不买明星账号,这一点在Tik Tok付费直播时给人们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随后,各大平台,包括最近的VideoNo线上演唱会。在崔健,采用了赞助商合作的模式,用户付费的直播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然而,与欧阳娜娜的付费直播不同,大溪的付费直播得到了粉丝的认可。在直播的几个小时里,无论是在评论数量上,还是在直播间的观看人数上,我们都收获了不少成功。相比之下,试用时间为2分钟,费用为39谢克尔(约5元人民币),与欧阳娜娜配置相同,但大西雏菊获得了不同的效果和反馈。
相比明星直播,业余主播黛西黛西的直播频率更高。根据Tik Tok的数据,从2021年11月18日到2022年4月17日,黛西黛西共有40场直播,平均每月直播约8场。更多与粉丝近距离对话的机会,使得这类主播拥有相对较强的粉丝粘性。
客观来说,我们不能仅凭大西部黛西的这场付费直播就推断出太多的结论。不过从这个审判过程来看,似乎大家都看到了付费直播的很多可能性。
首先,传统大V相比真正的明星,有更强的低成本可复制性。在Tik Tok看来,单就主播数量而言,中腰主播可以发展的数量远远超过头部主播。
其次,从形式上看,除了围观者的质疑,大部分粉丝对付费没有抵触情绪。与此同时,很多死忠粉丝也在积极加入付费行列。
央视315晚会曝光直播打赏乱象后,无论是打着擦边球的美女跳舞直播,还是造假比例很高的卖玉直播,改善的程度还是很有限的。
归根结底,它的阻力来自于各平台相对简单的实现方式。从YY时代就开始使用的PK打赏,现在依然是最主流的变现方式,而这种变现方式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内容的好坏,更多的是着眼于一小部分人的喜好。简单来说,讨好大佬远比做好内容重要。这种为中腰主播开放付费直播的尝试,无疑是对这种模式的挑战。
现在,月活超过6亿的Tik Tok需要更多的商业模式来填补其巨大的市场。
通过观看腰部主播的直播,“新熵”还发现了以下趋势。首先,付费直播带来了消费习惯的改变,进入直播间的消费者逐渐从“围观者”的角色转变为“看客”。这种变化无疑更有利于博主专注于直播内容。直播间虽然还有打赏,但是打赏显然不是收费的主要形式,PK的取消也让擦边球的内容消失了。
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有一定的想象空间空。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无疑将使Tik Tok的商业更加丰富。或许,吴晓波现场工作室只卖15罐奶粉的尴尬将被改变。
部分。
02
具有功能娱乐的“帕累托最优解”
但现在看好付费工作室似乎还为时过早。
首先,人们对付费直播间的好奇可能只是在看新鲜事物,如何演变成一种长期需求还有待考证。同时,翻看雏菊短视频的留言区,还是发现很多用户对这场直播并不了解,期待“擦边球”的内容。可见消费者之间的分歧还是巨大的。
抛开这些争议,如何平衡内容的功能性和娱乐性,让产品达到帕累托最优,才是Tik Tok现在需要思考的。
对于三大平台付费直播的路线,视频号侧重于大型演出的线上演出,通过头部明星的流量效应和朋友圈的催化,产生口碑传播的效果。
但是这个方向成本很高,可重复性低。赞助商的不确定性,线下市场的回暖,都决定了它的可持续性。同时,这类内容的门槛太高,长时间呈现演唱会级别的内容,对任何平台来说都是一种负担。
更快的付费直播内容
同样,不平衡感也发生在Aauto quickless中,Aauto quickless中的直播付费更像是一场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从电子琴的教学,到鱼香肉丝的制作方法,再到《王者荣耀》如何评分,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虽然很实用,但几乎完全失去了娱乐性。
每一个付费内容都是针对刚需市场的,类似于平台的用户画像,但是娱乐性的丧失让这样的付费更像是在线教育的总结。与平台娱乐的属性相反空的发展空间自然有限。
从Tik Tok的这一尝试来看,腰部人才主播似乎是一条不错的路线。其成功的模板类似于国内偶像团体四八系组合的发展。从路人到公演,再到付费援助的过程,恰好对应了Tik Tok主播从短视频积累人气,到直播增强与粉丝的粘性,再到直播付费的过程。
但是,也有隐忧。互联网产品营销专家杨泽曾分析,付费直播适合高粘度主播与粉丝的关系。“但Tik Tok普通主播和粉丝的关系往往比较薄弱,付费率应该不会那么高。”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法实现了内容的可持续性、功能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平衡。但不得不说,从单个样本尝试到最终成熟的系统,说什么都为时过早。另一方面,这样的付费模式很容易滑入国家明令禁止的老路,比如饭圈、流量偶像化。
部分。
03
知识付费还是很难到达决赛?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是视频号、Tik Tok还是Aauto Quicker,他们在尝试为直播工作室付费时,都没有直接复制知识付费相对成熟的内容。
知识付费难在哪里?也许罗振宇的遭遇可以解释。
恰逢世界读书日和423万册节的到来,得到了APP的传统,罗振宇再次坐在了直播间。然而,面对眼下完全不同的生态和不精准的流量,似乎罗老师越讲,评论区的嘲讽就变得越尖锐。
“罗老师,我很想读您的书,可是我的眼睛看不见。有什么解决办法吗?”一名Tik Tok网民评论道。罗振宇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时代变化太快了。
今天Tik Tok的知识付费,已经不是罗振宇等传统传道人所能理解的生态。即使你出生在名牌大学,传统的叙事逻辑也必须重新排列才能成功。
清华大学的李一舟博士是Tik Tok最近很受欢迎的老师。140万粉丝,长期占据付费榜第一。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李一舟没有选择相对困难的内容或深度思考。相反,他在教博客们如何管理Tik Tok,如何建立个人机构,以及如何用Tik Tok赚钱。
一位博主曾对此调侃道:“李先生有三个人生目标。赚钱结婚做IP,比说相声的于谦先生接地气多了。”
除了清华博士的个人经历和亲身实践,李一舟的爆火更多的是因为一次次的争执和辩论:在直播间和一个美食博主打了一场骂战,年薪4000万,被粉丝质疑等等。在不断的争议和回应中,李一舟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课也越来越畅销。甚至很多粉丝都承认,这样的骂战,好像是李老师自媒体操作的“练习”。
另一方面,老牌卖课主播海神兄弟,最近在争议中人气越来越高。他推荐的一家连锁企业,在直播间被造假者曝光,造假力度很大。300家加盟店不仅大部分不赚钱,很多都倒闭了。而已经熟知Tik Tok传播规律的海神师兄,不仅力挺创始人,还亲自上阵,在直播中直接和几个打假人对骂。一场闹剧过后,流量越来越大,粉丝也越来越多。
争议、骂、卖课、变现,如今已经成为Tik Tok主流的知识付费模式。这一切无疑让大众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Tik Tok用户来说,似乎教导如何实现流量变现比知识本身更有吸引力。
回顾从罗振宇到李一舟的Tik Tok知识付费的发展路径,可以明显感觉到Tik Tok在这方面比较接地气,从“阅读和认知”到“赚钱和变现”更功利、能及时反馈的内容更容易受到用户的喜爱。
但面对这样的流量偏好,目前来看,似乎并不适合Tik Tok这种需要粉丝粘性,强调功能性和娱乐性平衡的付费直播间。
付费直播间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从平台、明星、到素人、博主都在寻找答案。但是,抖音的不断进化,反应的是社会大背景下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在直播间诸多矛盾已经暴露的当下,更多的创新性尝试,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