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阅读背景:2020年初,我要参加公司的一个“IP”提案大赛,想找一系列深入阐述IP的书籍来读。(这些书不深入,但确实是“填鸭式”的小玩意。毕
吴声《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
阅读背景:
2020年初,我要参加公司的一个“IP”提案大赛,想找一系列深入阐述IP的书籍来读。(这些书不深入,但确实是“填鸭式”的小玩意。毕竟竞赛型博览会是要眼前一亮的。)
当时,吴声的《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超级IP:互联网新物种方法论》、《新物种爆炸:认知升级时代的新商业思维》三本书入选。其实当时都写了读书笔记,只是直到2022年才想起整理。另外两本书的读书笔记全丢了,只剩下网络上的《超级IP:新物种方法论》这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里面的很多概念都被应用到了公司的项目建议书上,这真的为我的“演讲”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概念和被证明的案例。所以当时我的提案(我当时建议打造一个以遇见未来为主题的IP项目)获得了那次比赛的一等奖,我们团队获得了一万元的奖金。这是我觉得“书自有黄金屋”最真实的一次。
2020年初,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大家对IP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单向的内容设计,而忽略了由内容衍生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当时流行的“个人设计”)。或许这本书可以成为你在面试某些岗位或者临时参与某个品牌策划时,突围的便捷工具。
书籍的使用:
1.一本了解IP的入门书。你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了解今天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的经典案例。
2.写项目策划的惊喜书,可以快速丰富PPT的内容,可以用场景设计、赋能链接、社交货币……
3.商务领域的沟通。
阅读体验:
三个关键词介绍了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力、拟人、联系。
本书结合Luckin coffee的崛起、故宫的建立、Nike的个性化表演、传宝九零和草间弥生的pop-up shop中的展览等诸多时尚品牌化的新样式,分析了IP构建和运营的成功之处。
一个品牌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对人们需求的理解。
一个品牌的成功取决于理解人的需求或者创造人的需求。作为一个曾经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看了这本书,真的很好理解。许多表达方式与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表达方式有共同之处。
主要内容:
首先,作者介绍了一个超级IP的形成,它取决于内容。这些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才会唤醒大众的心理,成为大众反复谈论的话题。
正如日本民间艺术大师柳宗越所说:美总是深入日常生活。
那么,你如何创造内容呢?笔者认为应该分三步走:
第一步:产品内容同义反复,同质。比如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定期举办维多利亚内衣秀。
第二步:品牌跨界出击,产生新的IP内容。比如卖轮胎的米其林,也是精致美食的代名词。
第三步:成为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例如,日本的无印良品已经形成了朴素的生活美学。
内容的持续生产要服务于最终的变现,所以要锁定IP对应的用户。
如何迎合或引领用户,形成自己的粉丝。作者提出人格化和分化。
个性化是指让品牌有一个价值输出或者一种生活态度。比如时尚买手黎贝卡,能吸引这么多粘性粉丝,仅仅是因为她塑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亲密的、领导型的女朋友形象;
差异化,用作者极端的话来说就是:“你只需要讨好一群有特殊偏好的‘极客’。”少数就是群众,越小越小,越大越大。只需要精准链接是社群生存的重要特征,亚文化是主流文化。
个性法则:视频+红+好玩+容易转发=口碑。人格化中有一个重要概念,以信用价值为代表的社会货币。
最后要说的是连接,作者描述的比较模糊。我个人的理解是,在内容创作策划之初,就已经对相应的社区进行了反哺,衍生产品和内容同步宣传,而不是前一个版块的内容,在后一个版块想要变现的时候消耗前一个版块积累的热度或流量。
如果《米月传奇》的内容需要体会酒的味道,我们不能等电视剧播出了,再推这种酒。而是要在电视剧中植入,让品牌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观众的视野,我们需要发掘内容更多的衍生价值。只是推酒可惜了。比如《华》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实现,但最终只停留在手游上。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同的人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
图书评价:
这本书是2016年出版的,里面列举的很多案例现在看来都失败了。比如乐视IP生态的打造。
这本书的表达方式就像一场发布秀,站在2016年发布会的舞台上,思考未来的商业模式和新玩法。那些新奇的理论让我在2020年看这本书的时候心潮澎湃。
然而现实是,时代变化太快,很多玩法在一点点水花后就消失了。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模式,也成为了失败案例。
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能因此而被否定。就像一本时代的日记,记录了这四年来,随着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很多品牌的焦虑和想要突破的碎片化思想。
很有趣,希望能对未来的法律有所启发。
——番茄小帅2020年1月读完有感。
原文链接:看完就可以“安装”了。了解IP真的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