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顺利落地,首批18家企业挂牌,标志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截至8月24日,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已满两年。数据显示,近两年,注册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顺利落地,首批18家企业挂牌,标志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截至8月24日,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已满两年。数据显示,近两年,注册制下新增上市公司355家,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30%,总市值超过2.6万亿元,占板块总市值的21%。其中近9%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近6%成为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其中超过50%的公司在2021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84家公司实现了市值。
新上市公司业绩好于平均水平。
统计显示,创业板注册制下355家新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实现营业收入21.15亿元,同比增长21.83%。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速为23.31%,优于创业板公司平均水平;91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47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
截至目前,355家新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2.6万亿元,占板块总市值的20%。其中,市值超过100亿元的有47家,市值超过500亿元的有6家。
这些上市公司分布在近50个不同的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特种技术服务业的公司数量分别位居前五位,占新设公司总数的41.97%。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市值前20名中,1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0%。
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注册制改革后,可以快速登陆资本市场。比如传统的批发业、食品制造业、零售业,注册制改革实施两年内,分别有8家、6家、6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
注册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70%将用于原创或新产品、业务能力和营销网络建设,拉动上市公司生产和销售,10%用于R&D中心建设,提高公司R&D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募集资金将投向战略性新兴领域,占比43.06%。2021年,平均研发支出将增长42.26%,平均R&D人员将达到281人。
创业板改革和注册制试点以来,“无未赔亏损”不再是申请上市的硬性指标。拟上市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灵活适用“预计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或“预计市值+营业收入”等上市条件。
截至2022年8月23日,已有46家创业板注册制新申报企业以“第二套标准”进行申报,即“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12家企业已经注册并生效,其中10家已经上市。
此外,截至8月23日,共有1家公司红筹企业申请上市,2家公司申请创业板上市,23家a股上市公司申请分拆子公司在创业板上市。
从地域上看,355家注册制新上市公司广泛分布在27个省、直辖市,其中排名前五位的是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分别为77家、63家、54家、24家和23家,占注册制公司总数的68%。
共受理了1017家创业企业。
截至8月23日,创业板注册制共受理首发企业1017家,平均每个交易日受理2.1家,全市场受理效率最高。今年6月,创业板受理首发企业144家,占全市场受理首发企业总数的32%。
注册制改革两年来,创业板355家新上市公司融资超过320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9.31亿元,明显高于改革前。55家再融资申请将融资近5285亿元,平均每家申请11.1亿元,将有效帮助企业上市后通过直接融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招股说明书作为申报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法定的披露文件,也是投资决策的依据。
今年以来,深交所进一步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重点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减少冗余、模板化、晦涩难懂的信息披露,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读性,提高审核问询回复质量。
目前,企业招股说明书平均页数已从改革之初的592页下降到380页,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冗余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保荐机构应当勤勉尽责,认真履行保荐职责,持续督促发行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深交所不仅通过审核问询、监管处罚措施等方式督促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切实履行信息披露和控制责任,还通过不断完善和外推审核重点等方式督促中介机构“向前推进”。
截至目前,深交所共发布审核重点213条,其中IPO93条,再融资70条,重组50条。
近日,深交所召开保荐人座谈会,在提高招股说明书信息披露质量方面与保荐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要求保荐人在前端保证保荐人质量,收紧投行三道防线责任,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