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是哪里(万年是哪里好玩的地方)

澧县蓬头山遗址出土器物上的饭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肖鑫一碗浓稠的热气腾腾的白米粥端上来了。你喝一口软糯爽滑的粥,咬半片香喷喷的面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7 10:29:04

澧县蓬头山遗址出土器物上的饭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肖鑫

一碗浓稠的热气腾腾的白米粥端上来了。你喝一口软糯爽滑的粥,咬半片香喷喷的面包。黄灿灿那个煮玉米棒,你也嚼干净了。

这顿丰盛的早餐完美结合了人类最重要的三种作物:大米、小麦和玉米。你可能会在几分钟内扫荡一个空人类驯化的战利品,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它们可以亲吻你的舌尖?

破译作物的起源是农学家和考古学家关心的问题。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湖湘大地这个充满灵性的魔方与水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最深的历史河床上,湖湘古稻和堪称“东方魔稻”的现代杂交水稻,像兄弟一样牵手。

4月20日,长沙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顾海滨讲述湖南稻作考古的故事。神奇植物“香岛”的枝头上,神农采耳的浪漫传说与严谨的考古成果交织摇曳。

显微镜下扇形水稻植株硅的徒手图。(资料图片)

1古稻有两张“身份证”

谷雨已经来了。目前,在湖南的土地上,绿色的幼苗像诗行一样映在稻田里。李平原上的蓬头山也被大面积的青色所包围。正是在这里,湖南水稻考古的大幕拉开了——

1988年,考古学家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礼县蓬头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了掺假的稻壳。

这是湖南史前水稻第一次引起世界的关注。约7000年前的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水稻,打破了此前水稻起源的“印度论”。从那以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尤其是长江下游。蓬头山使长江中游进入学术视野。

起初,水稻只是生长在水中的杂草。它的种子很小,不像树上的彩色苹果那样吸引人。人类是怎么知道吃它的种子并尝试种植的?也许人类在一些动物的粪便中发现了它,比如鸟类,并且了解到它没有毒性,可以食用。可能小种子更容易发芽,更容易被人类观察到,所以我们会尝试进一步驯化。但是人类是如何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呢?解开水稻的秘密是一百多年来全球考古界和农业界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

以蓬头山为起点,湖南省一系列水稻栽培考古成果,以清晰的证据链和时间表,基本破译了长江中游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进程。湖南是世界上水稻起源和传播的地方之一。

31年来,顾海滨见证了一系列精彩的“香刀”考古故事。

1988年进入考古所时,她遇到了一个超越蓬头山遗址惊喜的大遗憾:“我的孢粉研究不能直接证明显微镜下看到的一些花粉是水稻。”1990年,她去山东开会,得知日本专家发现了古水稻的“身份证”:水稻叶片上有一种特殊的扇形植硅体,可以一直保存在土壤中。只要在显微镜下发现,就可以直接判断是大米。在大量的分析实验中,她发现有一种双峰乳突状的植硅体,也可以证明是水稻。

现在,显微镜下的古稻有了两张公认的“身份证”。在顾海滨眼里,一个像月夜,一个像雪山,有一种含蓄而动人的美。

显微镜下双峰乳突水稻植硅体的写意照片。(资料图片)

近两万粒黄金大米突然涌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大地仿佛一夜之间被魔杖击中,一串串令人惊叹的世界性水稻种植考古成果从山河深处喷薄而出。

1993年11月17日下午5时30分,湖南道县玉蟾岩的“阿里巴巴洞穴”被悄然打开:考古人员在筛选、清洗最后两袋泥土时,发现了两块烧焦的稻壳。

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一项改写世界水稻栽培史的惊人发现就在眼前。主持这次发掘的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想研究当时湖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就在几天前,在洞穴里发现了最古老的陶器碎片。1994年底,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严文明教授来到长沙,告诉他对距今18000年至15000年陶器碎片的鉴定结果。他简直不敢相信。制陶被认为是在一万年前才出现的,米和陶片大致在同一时间。稻子这么早,真让人震惊。1995年秋,袁组织、张等多学科专家对玉蟾岩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他们每天工作8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却不见饭的影子。直到2个多月后的一个下午,两个古米粒终于出现在一块胶结板中。袁激动得跪在地上,拍下了他们的“美照”。

湖南发现最早的水稻震惊了世界。李平原上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1995年冬天,考古人员在巴生遗址古河道中挖掘时,地下水突然上涨,大量大米涌出。当你捞起一个筛子时,人们大声惊呼它是满的。稻谷捞出来的时候还是金黄色的,谷壳上的芒还清晰可见,过了一两分钟就变黑了。顾海滨和他的同事们一共吃了8584粒。这让她一下子觉得“有钱了”:“湖南的酸性土壤,不利于稻谷的残留。这是一个奇迹,近10,000颗可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的碳化米粒在这里突然出现。”

随后的冬天,城头山遗址再次爆出大新闻:这里不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墙,还发现了约65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古稻田。古老的稻田里有灰色的稻秆和一个蜗牛壳。

2007年,在距离城头山不远的鸡脚城遗址,考古人员在沟底发现了数米深的黑色土层。当顾海滨漂浮时,筛子被一层锯末堵住了。她在显微镜下一看,非常惊讶:“镜头下的水稻植硅体都是双峰乳突。这是一种细分的稻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谷壳。”如此巨量的谷壳从何而来?今年,陈驰城遗址将进行第三次发掘。

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迅速成为全球考古界的焦点,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奥利弗·约瑟夫等权威考古学家蜂拥而至。佛陀在西亚的一个山谷里工作了近30年,揭示了小麦起源的秘密。他曾笑自己有个“狗鼻子”。1997年,他从美国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玉蟾岩的文章中“嗅到”了湖南的独特性。

2004年,道县玉蟾岩,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发掘工作中采用了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定位方法。

3“湖南之声”中的争论

如果把现代人出现以来的15万年算作一个小时,那么直到最后几分钟,农业生产才成为维持人类生存的主要方式。最后几分钟发生了什么?农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在努力寻找答案,不断地提问和回答问题。只有不断的质疑和求证,才能接近真相。

2007年,国际著名植物考古学家、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教授傅道奇发表论文质疑河姆渡时期的水稻遗存大多属于野生稻而非栽培稻,引发了一场关于水稻起源的大辩论。湖南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傅道富主要比较稻作遗存的粒型和基盘."顾海滨解释说,“野生稻非常聪明。为了防止种子被鸟吃,种子成熟后立即脱落,所以它的小穗轴底板光滑,容易脱落。人们在不断选择籽粒大、不易掉粒的植株进行栽培,所以栽培的水稻底盘粗糙,种子不易掉粒。湖南出土的烧焦的米粒比烧焦的米粒多。为什么不利用湖南的资源,找到一种更可靠的方法来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呢?”

她在米粒上发现了微小的胚胎。野生稻靠根繁殖,栽培稻靠种子发芽。水稻吸水膨胀时,胚胎会碾碎谷壳吸收养分,长出幼苗。所以栽培稻的胚比野生稻大。顾海滨在八当等遗址测量了数千个水稻标本的数据,充分说明大约8000年前,湖南考古遗址出土的水稻与现代栽培稻非常相似。

目前,顾海滨正联手有关部门,通过DNA鉴定和分析,找到古稻子的基因序列:“地球上有39万多种植物,但人类几千年来驯化的作物其实不多。研究驯化植物的基因,可以提取重要的遗传信息,对人类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原来,那顿美味的早餐,是古代“基因工程师”送给后代的珍宝。幸运的是,今天我们仍然有我们远古祖先的胃。

《汉书·龚传》说:“露珠落时,风雨落时,金谷升”。“丰收”意味着强壮健康的谷物和吉祥的谷物。它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人类驯化农作物的行为习惯:选择基因较好的优质谷物进行制种和栽培。在中国的编年史中,“嘉禾”是很多人的地名。今天,湖南省郴州嘉禾县有独家的声誉。

湖南大米,非常大米。此时此刻,我们站在这片见证了人类千百年来伟大水稻栽培工程的热土上。想象我们自己是沐浴在春风谷雨中的金色丰收。它曾迎着我们祖先热切而惊讶的目光,挺立为将延续千年的“父亲般的稻”——这是一位湖南诗人给予湖南“稻”的由衷赞美。

鱼道单于县。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田超拍摄。

■纪念品

中国稻作农业考古

自19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来,西方学者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来研究农业的起源。水稻栽培起源是国际考古界和农业界的热门话题,“印度论”和“东南亚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一系列关于水稻种植的重大考古迅速改写了历史。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大量距今约7000年的碳化水稻和原始农具,比当时印度最早的水稻种植历史早了3000年。

1988年,湖南澧县蓬头山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掘出水稻遗存,距今9000多年,将中国水稻种植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1993年至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蟾岩进行了四次发掘,发现了距今约14000-18000年的古栽培稻和原始陶片。

1995年,在湖南省澧县巴什当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古水稻。

1996年,在距今约6500年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田。

2004年,浙江余姚罗天山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6500年的古水稻。

2007年,湖南澧县鸡脚城遗址发现大量烧焦的谷壳和完善的灌溉系统。

2012年至2017年,在浙江省良渚古城遗址发现大量炭化米和古代水利工程。

2014年,湖南澧县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约9000年的碳化米。

■评论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农业起源——我这里说的农业主要是指谷物农业,也就是栽培作物。一个在西亚,是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第二个是中国。中国是小米和大米的原产地。粟指黍稷,主要起源和发展于黄河流域,后来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中国长江流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第三个在美国,是玉米的原产地。都在古代文明的后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文明代表了东方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很大。

大米作为食物有什么优势?便于储存,弥补了冬季食物的不足。水稻也是一年生植物。种下后,几个月后就可以收割了,第二年春天还可以再种。对于其他植物,比如水果或者干果,比如栗子、橡子,如果你把这些种子存起来播种,要过很多年才能结果,周期太长了。包括大米、小麦和玉米在内的谷物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优势。

——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专业博士生导师。

根据浮选出土的新植物考古资料,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可分为四个阶段:约一万年前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的古代先民开始尝试种植野生稻,同时通过采集和狩猎探索更多的食物来源。大约8000年前是稻作农业形成的早期阶段。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还在稻作农耕过程中。虽然水稻种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仍然不能取代狩猎。大约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和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水稻的驯化是在人类农耕行为影响下的一个漫长的植物进化过程。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漫长过程的起点应该在长江中下游。现代野生稻与栽培稻在粒形和胚状体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在客观上为区分考古遗址出土水稻的野生和栽培属性提供了前提条件。根据这些方法对遗址出土水稻的野生和栽培性状及进化速率的研究表明,长江中游似乎比长江下游快,两者的差异非常明显。当然,这种比较的前提是,暂且不考虑不同判别方法带来的可比性问题。

——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

长江下游距今9000-8400年、距今7000年的湖西遗址、跨湖桥遗址、罗天山遗址和罗家角遗址的稻穗轴基板栽培型遗存比例分别为38.8%、41.0%和50.0%,明显低于长江中游的宋家岗、65.7%和城头山。

长江中游的驯化比长江下游更早开始,长江中游的栽培始于12000年至9900年前。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的年代基本一致,年代可能早于下游地区。但两地都有完整的驯化过程(从野生到栽培),且驯化率不同,说明两地可能是独立的驯化中心。

——郑云菲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肖鑫整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