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片被“卡脖子”到倒计时120天,外部压力让华为一步步走向“最黑暗的时刻”。但古语有云,“宁死不屈”,沉重的压力让华为在绝境中突破自我,也让国产芯片企业在沉重的压力下找
从芯片被“卡脖子”到倒计时120天,外部压力让华为一步步走向“最黑暗的时刻”。但古语有云,“宁死不屈”,沉重的压力让华为在绝境中突破自我,也让国产芯片企业在沉重的压力下找到新的生机,寻求更好的发展。
卓胜威就是这些企业中的一员。作为华为供应链的一员,已经是国内领先的5G企业。甚至在华为遭遇“卡脖子”之后,很多人都说如果谁能找到下一个卓胜威,那就太牛逼了。虽然有戏言在里面,但卓胜伟的实力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最近卓胜伟也在压力下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从轻到重的转变
新的决策使得卓胜伟正式从轻资产向重资产转型。
卓胜威作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不需要自建工厂或生产线,一直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卓胜威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公司专注于集成电路设计,采用Fabless(无晶圆制造)业务模式。涉及的主要企业类型是芯片设计制造商、晶圆制造商和外包封装测试企业。
卓胜威只从事集成电路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其余环节委托给晶圆厂商和封装测试厂。这种无晶圆厂模式有效降低了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财务风险,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5月31日,卓胜威发布公告称,拟定增30亿元投资高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生产线等项目。公告称,增加的30亿资金中,14.1亿将投入高端射频滤波器芯片及模块的R&D及产业化项目,主要面向手机市场;另外8.3亿元将投资于R&D和5G通信基站射频器件产业化项目,主要面向基站市场。
在投资的两个方面,硬件设备是重头戏。硬件设备总投资22.4亿元,与卓胜威此前仅有6636万元的固定资产相比,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也标志着卓胜威已经从单纯的芯片设计轻资产模式转型为集设计、生产、封装、测试于一体的重资产模式。
但卓胜伟的“增肥”之旅,却充满了不得不做的味道。
过滤器是重点。
卓胜威在滤网上的高投入,自然看到了这个充满机会的市场。
目前卓胜威的主营业务是手机用射频开关和射频低噪声放大器。2019年,这两款产品的营收分别为12.08亿元和2.55亿元。但是在整个射频前端市场中,射频开关和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市场,更大的市场在于滤波器。
QYR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射频滤波器市场规模为83.61亿美元,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19.1亿美元。现在全球滤波器厂商大多采用IDM模式拥有设计、制造、封装能力,高端滤波器基本被Skyworks等少数国外厂商垄断。
但是卓胜威的无厂模式在射频滤波器方面并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空。这是因为过滤器设计和制造工艺的精确结合不仅需要纯粹的设计理论知识,还需要足够的制造经验,以防止工艺参数的细微变化影响过滤器的性能。
R&D和制造过程必须整合并紧密协调,以确保生产的过滤器产品能够与市场上领先企业的产品竞争。所以卓胜威必须需要硬件设备和生产线来提升理论知识,只能通过自建生产线将触角伸向市场上更大的滤清器领域。
换句话说,卓胜威要想在射频前端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涉足市场上更大的滤波器领域。过滤器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双向高要求,也使得卓胜威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组建相关硬件设备和生产线,从轻资产模式向重资产企业转变。
卓胜威在5G基站领域的布局也是满满的不得已。
5G很急
新基础设施带动的5G的蓬勃发展,也让卓胜伟充满紧迫感,不得不进行巨大的投资。
中国是5G基站建设覆盖最大的国家。2020年2月,国家强调加快发展5G网络和工业互联网,许多政府立即响应加快5G建设。5G技术将赋予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新的能量,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在经历向中国转移的过程。
这将为卓胜威提供很多发展机会。一方面,5G频段的逐步实现,对MIMO和载波聚合的支持,以及Wi-Fi、蓝牙、GPS等无线技术的普及,都将导致高端射频滤波器的需求激增。
并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端应用对滤波器的需求趋于复杂化、高端化和小型化,以TC-SAW和BAW为代表的高频、大功率、高性能滤波器将成为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主导滤波器技术。
另一方面,随着5G新频谱的出现和大规模天线技术(Massive MIMO)的应用,通信基站需要整合更多的频段,扩展更宽的带宽,提高输出功率,这也为通信基站和射频前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由于5G基站射频半导体材料和工艺的特殊性,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目前国内厂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材料和设备主要靠进口。而且移动智能终端和通信基站的应用领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射频器件的设计、性能和功能有不同的要求。
5G为射频前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同时也对射频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相关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卓胜威要想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不得不在制造技术和R&D设计上投入巨资,提高技术储备,保证技术创新的实现。
技术的积累很重要,保证技术的落地同样重要。也就是说,5G通信基站射频器件的投资也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保证卓胜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
在更宏观的领域,卓胜伟的“增重”也充满了最后的手段。
必须进行的国内替代
来自外界的压力巨大,让卓胜伟肩负起国内换人的重任。
目前射频前端芯片市场广阔,总规模超过100亿美元,但高端和中端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占据。而且华为在美国遭遇“卡脖子”事件后,中国的科技公司要争取自己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中国自己的设备取代国外的。
卓胜威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射频芯片供货能力的厂商,部分产品的性能已经可以和国际一流厂商比肩。卓胜威是业界最早实现基于射频CMOS工艺的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商业化的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早推出集成射频低噪声放大器和开关的单片产品的企业之一。
但是,对于卓胜伟来说,或者说对于中科创企业来说,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在我国科技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特殊时期,国内替代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国内换人热潮会带来红利,卓胜伟是明显的受益者。去年上市的卓胜威,不到一年就成功进入华为供应链,成为a股市场炙手可热的筹码股,也被众多投资者称为“科技茅台”。
但是责任总是伴随着能力而来。卓胜伟的能力有目共睹,这也让卓胜伟肩负起了国内换人的重任。此次定增30亿的卓胜威主要布局的两个方面,无一例外都面临着外企的层层压力。
无论是滤波器领域还是5G基站领域,卓胜威都需要担起重任,在不友好的市场中争取自己的立足之地。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困境,卓胜伟的“增重”成为了必要之举。
但卓胜伟的体重增加,除了不得已,还有一丝急于求成。
一口吃不胖。
卓胜伟的“增肥”是好,但是一口吃不胖。
除本次公告披露的两个投资项目外,卓胜伟在2019年6月IPO时提出的三个投资项目仍在建设中。
最新公告显示,卓胜威IPO募集的项目分别为R&D及射频滤波器芯片和模组产业化、R&D及射频功放芯片和模组产业化、射频开关及LNA技术升级及产业化,但这三个项目预定可上市日期均为2021年11月16日。
老项目还没完成,新项目接踵而至,所需资金远超IPO的3倍。如此烧钱的“增重”之举,不免让投资者怀疑卓胜威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驱动如此宏大的计划。并且卓胜伟在公告中并未给出募投项目的回收期和投资回报率。
卓胜伟表示,目前国内厂商生产和供应的通信基站高端滤波器和射频器件与国际厂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贸易摩擦大大推进了芯片国产化和更新换代的进程。并表示这个融资项目是为了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抓住国内替代的机会。
虽然旗舰是目前市场火热的国产另类大旗,但如果卓胜威成功融资,将面临五个项目的同时建设,这对卓胜威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而如此匆忙的扩张,对于卓胜伟来说,似乎意味着急功近利。
无论是万不得已还是急功近利,卓胜伟的眼光总是好的。但如果一口吃不胖,卓胜威还是有必要打破行业内外企的垄断。急切的“增重”可能会让卓胜伟难以达到预期,甚至可能在这场“增重”之旅中磕磕绊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