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以前“遍地开花”的金融管制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旧世界的结束必定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目前央企、地方国资、民资等。都抢着上金控平台。2021年
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以前“遍地开花”的金融管制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旧世界的结束必定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目前央企、地方国资、民资等。都抢着上金控平台。2021年以来,央行已受理5家企业设立金控公司的申请,目前已有3家企业获得金控牌照。纵观市场上的金控平台,虽然模式不同,但逐渐形成了六大格局,分别是产业资本金控平台、地方金控平台、非银金控平台和银行金控平台、民间金控平台和互联网金控平台。
各种资本都在涌向金控牌照。
今年3月,继中信金控、北京金控拿下金控牌照后,9月18日,第三张金控牌照“花落”招商金控。除上述三家企业外,光大集团、万向控股的金控牌照正在受理中。
纵观这五家企业运行的财务控制平台,其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各有所长。招商财务控制采用“金融+产业”的模式,是为产业资本设置财务控制的典型范例;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国平安属于三家非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万向代表民营资本控制。
以上三家公司只是众多金控平台模式的冰山一角。如今,金控平台逐渐形成六大格局,既有产业资本控制的金控平台、地方金控平台、非银行金控平台、银行金控平台,也有民间金控平台、互联网金控平台。
为什么要设置财务控制?
以明日系、安邦系、华信系为首的“野”金融帝国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
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准入管理的决定》称,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市场准入管理,授权央行对金融控股公司实施市场准入管理并组织监管。
仅仅两个月后,央行发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简称金控办法)于2020年11月正式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已经成立的情形,拟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应当自金融监管措施实施之日起12个月内向央行提出申请”。
这意味着,未经央行批准,“非持牌”金融公司不能注册为金融控股公司,公司名称中不能使用“金融控股”和“金融集团”等字样。
在政策春风的影响下,2021年央行接受了中信集团、北控金控、光大金控三家企业设立金控公司的申请。
今年年初,金控公司再添新兵,万向控股、招商金控被央行接纳。如今,金控牌照已经成为中信金控、北京金控、招商金控三家企业的“囊中之物”。
为什么央企和民企抢金控牌照?
一方面,财务控制的建立有利于公司的协同。以中信金控为例。目前,中信集团旗下多家金融机构股权已无偿划转至中信金控,包括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保诚人寿、中信信托等。
协同作用的关键之一是交叉销售。早在2018年,中信集团就推出了面向C端用户的互联网生态协作平台“中信优香+”系统。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21年“中信优品Plus”系统用户规模达1.39亿,导流用户超1246万,为中信银行、中信证券等机构交叉销售超62.77万。
另一方面帮助企业隔离风险。比如招商局集团已经形成了交通物流、综合金融、城市和园区综合开发、新产业四大领域。也就是说,公司既包括实业部门,也包括金融部门,两者之间需要建立“防火墙”制度,隔离风险。
此外,财务控制的建立将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由于金控公司实行牌照监管,属于金融机构范畴。《金控办法》明确金控公司可参照金融机构管理发行合格资本工具。这将有助于扩大公司的资本,为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降低集团的整体融资成本。
央企和国资主导的金融控制格局
央企和国资以新的身份登上了金融管控的舞台。
纵观获得“门票”的三家金控平台,采取的是不同的金控模式。中信金控代表的是非银行金融控股集团,招商局金控是产业资本的样本,北京金控是地方金控平台的典型,万向控股是民间金控的典型。
中信建投曾表示,金控公司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控股的金融集团、产业资本控股的金控平台、地方金控平台和银行系金控平台。
非银金融控股的金融集团中,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国平安形成三方格局。三方的共同点是,一方面基本覆盖所有牌照,另一方面金融业务扛起业绩大旗。
以中国平安为例。它从保险开始,然后把目光转向其他金融领域。如今,除了保险,还持有多张金融牌照,包括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资管、平安银行等多个领域。到2022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总资产已达10.7万亿元。
其中,保险业务自然是核心部分,为中国平安的净利润贡献了“半壁江山”。今年上半年寿险、健康险、财险业务合计净利润421亿元,占公司净利润总额的69%。
其次,银行业务在除保险之外的其他业务中“崭露头角”。今年上半年,该板块净利润128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总额的21%。
依托全牌照优势,中国平安推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到今年6月底,个人客户交叉渗透程度不断提升,近40%的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个子公司合约。可以算是“金控”中交叉销售最好的玩家了。
除了银基金控平台,银行系统的金控平台不在少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在从事银行业务的同时,向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进军。这些非银金融业务依托母行的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在综合金融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资本控股的金控平台的典型样本是招商金控。截至2021年底,招商局集团总资产达到11.47万亿元,净利润达到1695亿元,成为第一家央企。
其业务触角逐渐从实业延伸到金融,主营业务是实业,但金融也给公司带来了第二条增长曲线。
今年上半年,招商局金融业务实现净利润733亿元。其中,招商银行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期,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润694.2亿元,占集团金融业务净利润总额的94.7%。
就像招商局集团一样,中航信空实业集团不仅涉足航空空产业,还加速了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其上市公司AVIC产业金融是集团的产业金融投资平台。
追溯到2012年,AVIC资本(AVIC实业金融的前身)成功借壳上市,这也意味着AVIC 空实业集团刚刚进入金融业务领域。如今,AVIC金融已成为金融巨头,涉足证券、信托、期货、保险经纪和产业投资等七大金融业务。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其2021年净利润为44.7亿元,占航空空实业集团净利润的26.4%。
此外,地方金控平台模式也是金控平台的主流模式之一。这种金控平台的特点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整合区域优质金融资源。其中,典型代表是第一家地方金控平台北京金控,而大股东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背后,是北京SASAC。
与银行业金控平台、非银行业金控平台、产业资本设立的金控平台相比,地方金控平台的数量相对较少。
北京金控官网显示,北京金控拥有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征信等牌照。具体来看,北京金控是北京农商行和中信建投的单一最大股东。北京融资担保投资集团、北京资产管理公司和公园道郑新公司也已成立,但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尚未涉足。
民间资本进入市场。
在金融控制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除了央企、银行、地方政府等重磅玩家,以实业、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民营资本也纷纷抢滩。
就像普华永道之前对金控模式的划分,不仅包括以上四类,还包括私人金控和互联网金控。也就是说,金控公司形成了央企产业集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的金控平台,以及非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控股等六大格局。
尤其是今年年初,央行接受了万向控股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可以和产业资本、银行系、非银系竞争。
包括万向集团开创的民营金融控制模式,民营企业通常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收购金融标的转向金融领域。
万向集团从汽车零部件起家,业务逐渐延伸到新能源、农业、房地产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万向系”。
其与金融业务的关系,早在1992年鲁伟鼎出任万向集团副总裁时就开始了。
民生是普惠金融版图中的重要一员。万向通过增资和股权收购,一直坐在民生人寿第一大股东的宝座上。截至2021年,根据民生人寿年报,万向控股持有民生人寿37.32%的股份。
也是万向控股净利润的“主力”。民生人寿年报显示,2021年民生人寿合并净利润为7.1亿元,而万向控股在2021年公司债报告中称,公司净利润为10.38亿元。
除了民生人寿,万向系一步步将信托牌照揽入怀中。早在2003年就收购了浙江省工商信托投资有限公司24.85%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随后,浙江工商信托更名为万向信托。目前万向控股持股76.5%。
事实上,万向控股持有的牌照不止是保险和信托。万向控股2021年债券年报显示,已形成保险、信托、第三方支付、金融科技的格局。
互联网公司正逐渐加入金控公司“正规军”的行列。根据金融监管办法,符合规定设立条件的互联网公司应当依法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腾讯、蚂蚁等互联网巨头掌控的金融牌照,丝毫不逊于各大央企和地方国资。其中,蚂蚁依靠花呗和借呗在黄金消费领域驰骋多年。此外,他们还获得了民营银行、网络小贷、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和保险牌照。
但从目前来看,央企和国资仍获批金控牌照,民资尚未获得金控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