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玲蓉媒体中心】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杨凌示范区改革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杨凌示范区认真学习贯彻习金平新时代
来源:【杨玲蓉媒体中心】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杨凌示范区改革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杨凌示范区认真学习贯彻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国家队”的身份履行国家使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取得非凡成就。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示范推广仓库遍地开花,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城乡建设成效显著...这十年是杨凌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这十年,是杨凌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十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杨凌农业传媒集团策划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奋进新时代的杨凌十年》,生动展示杨凌示范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积极作用,激励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教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姿态,在新的征程上奋进,建设新城。
自2012年以来,已有500多个动植物新品种获得批准和注册。种子年交易额约8亿元,占全省年交易额的近一半;
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8个,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61项,其中国家级18项;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4家增加到2021年的69家,陕西省新增瞪羚企业和潜在瞪羚企业4家...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缩影之一。如今,科技创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为杨凌示范区点燃了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2018年、2020年“双创”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在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才能抓住机遇。根本原因在于杨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校融合等方面的持续深耕。,培养其强大的实力。
创新是一个城市活力的源泉!十年来,杨凌示范区以强农促农为己任,着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创新创业改革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聚在一起,培育和肥化“科研土壤”
肥瘦相间的土壤肥力,决定了杨凌示范区这片创新热土的生命力。作为农业城市,不缺创新决心、创新资源等“有机肥”。然而,如何将其聚合、连接、转化为“营养”,并精准地输送给科技企业等“创新种子”,成为杨凌主政者需要思考的命题。
搭建平台,搭建链接,成为命题的解决方案之一。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全力打造全省涉农产业战略高地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种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等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图为:第二十九届农高会期间展示的杨凌秦创源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杨凌标志性成果、待转化成果、创新创业地图等信息通过展览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明确种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规划建设杨凌种业产业园,现已有87家种业及相关企业入驻。其中,先正达、庆丰种业、登海、大华等国内外种业龙头企业云集。陕西省粮农集团旗下的陕西杨凌卫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陕西省首家具有国家“育繁推”资质的种业企业,拥有14家集育繁推一体的省级种业企业。荣华、宏源入选全国油菜种业十强企业。
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
2012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共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500余个,种子年交易额约8亿元,占全省年交易额的近一半。越来越多在实验室“沉睡”的“硬核”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爆款”产品。
图为:杨凌步长制药大门。目前,杨凌医药产业集中度位居全省前列。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十年里,杨凌正在帮助很多本土创新的“树苗”成长,蜕变为“参天大树”。目前,区内生物医药企业近百家,步长制药、济川药业等上市药企已陆续在区内布局。嘉禾药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植物提取物生产企业,医药产业集中度居全省前列。
不仅是外部的营养供给,在杨凌这片创新热土上共建的内部互补生态产业链也进入了良性循环。其中,建成了百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聚集了圣菲乳业、本相农业等60多家大型食品企业,形成了以果汁加工、乳饮料、肉制品加工、蔬菜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随着杨凌产业链的完善,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合作,“滋养”了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持续投入,扩大了整个产业生态圈。
扎根,科技之花遍布广大农村。
深化区校融合作为发展的“动脉”,杨凌通过多项创新服务和举措,为这条“生命线”输送营养。
十年来,杨凌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8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61项。秦创源原创的创新驱动平台——农业板块,累计技术合同13亿元,品种权2.37亿元。年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推广效益达235亿元,为旱区农民培训44万余人...通过这组数据,直观的说明杨凌在区属学校。
特别是在作物遗传育种、小麦条锈病防治、反刍动物遗传进化、苹果抗性生物学等方面取得突破。目前,杨凌拥有农业科教人才7000余人,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93人,地方级领军人才197人。建立了种业、果业、畜牧业等6个产业创新中心,聚集了12名院士和100多名重点科研人才,构建了“院士+技术委员会+专家工作室”的高层次人才体系。
图为:中国西部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对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检验。该品种平均亩产662.7公斤,比CK郑丹958增产4.5%。
建立六大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断提高示范推广的质量和效率,在黄淮海、长江流域、西北旱区举办杨凌小麦、玉米、油菜新品种观摩会,展示200多个优良品种。2021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效益235亿元。
实施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崛起、高成长”的阶梯培育机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4家增加到2021年的69家,陕西省新增瞪羚企业和潜在瞪羚企业4家。长信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陕西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并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杨凌示范区将示范推广与科技扶贫紧密结合。科技示范基地遍布陕西所有贫困县,分布在秦巴山区、西藏等7个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全国、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杨凌力量”。
新的竞争更加激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018年和2020年,“双创”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
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聚焦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农业”等领域,通过政策支持、基地扶持、优化服务、区校协作、国际合作等方式,充分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的创新创业热情。
十年来,杨凌示范区创新指数不断提升。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孵化海思夫、龙翔科技等一批科技人员牵头创办的省级瞪羚企业;培育职业农民创新创业。该地区300多名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成为“老板”,带动6000多人实现就业。
图为:第二十九届农业高新技术大会期间,杨凌国际种业展区展出的部分种质资源。
目前,杨凌发挥平台载体推动创新的独特作用,将省级科研平台纳入示范区科技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孵化科技创业资源共享平台22个。获批建设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个、众创空室4个、星创天地室3个,获批陕西省科技资源协调中心杨凌分中心,相继建成众创空室和创业工场。
“十四五”期间,杨凌示范区将坚持“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锚定全面实现“三区三高”目标的发展战略,按照“以农业科技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新范式,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为路径,以国内外开放合作为格局,以农业特色产业为方向,以体制改革为保障。
记者:耿素强海报设计:余婷婷
编辑:赵陶子
本文来自【杨玲蓉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