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疯婆婆预言2021年要出大事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落地两年

2022年高考生录取接近尾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新高考落地两年后会带来哪些新变化?石家庄二中开展“学长带我逛专业”活动,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扩展)石家庄二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9 11:43:44

2022年高考生录取接近尾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权威解读——

新高考落地两年后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石家庄二中开展“学长带我逛专业”活动,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扩展)石家庄二中供图

8月18日,河北省2022年录取工作将正式结束。

今年全省高考报名人数75.32万人,比去年增加11.93万人,为历年之最。除去前期已被高职院校录取的考生,共有52.73万人参加了统一高考。

作为全国高考第三批综合改革试点,新高考在河北已经两年了。学生和学校感受到了哪些新的变化?明年,河北将首次迎来新课标、新教材下的新高考。会呈现哪些新的趋势?围绕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高考的变化——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志愿填报形式为专业。

拍身份证照,办银行卡……这些天,衡水五一中学的毕业生张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高考643分,考入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

“我志愿的时候填了80多个理工科专业。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实验班是我填的第40个志愿。”张对说道。

新高考招录平行志愿批次进行,采取“专业(班)+学校”的志愿填报模式。普通班最多可以填96个志愿。

据省教育考试院统计,在今年的本科录取工作中,志愿阶段较为集中。考生平均填报志愿数为79个,近半数考生填报志愿数为96个。报名时,80%以上的考生投了前50个志愿。

“‘专业(班)+学校’的模式体现了以考生为本的理念。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理想自由选择志愿,从而避免了在原有的校本填报模式下被转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可能。”省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郭表示,通过将每一个志愿细化到一个专业,考生的专业选择将得到充分尊重。“从近两年的实际录取结果来看,新的招录模式效果良好,考生满意度有所提高。”

面对96个志愿选择,很多学生和家长似乎无从下手。对此,省教育考试院开发了“高考志愿智能参考系统”,提供院校计划查询、专业选择测试、志愿推荐等服务,免费向考生开放。

“系统可以根据考生成绩、选考科目、考生对城市、学校、专业的个人意向,综合考虑考生排名、招生计划、年级分布等年度变化因素,自动筛选出适合考生的院校和专业。”省教育考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宋俊山介绍,今年仅本科批次就有31万多人注册使用该系统,专业选择测试人数达52.6万人。

志愿填报方式的改变只是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方面。新高考最直观的变化还是体现在“3+1+2”的考试选拔方式上。

“3”为统考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所有考生必须参加考试;“1”为首选科目,考生必须在物理和历史科目中选择一门;“2”是重选科目。考生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科中任选两门。

“‘3+1+2’模式,一方面突出了物理、历史在高校人才选拔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体现了国家人才选拔的目标导向。另一方面突出了候选人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在12种组合中自主选择,增加了选择余地。”郭对说:

需要注意的是,新高考无论是命题还是评分方式都与以往不同。命题方面,统考三科全国统一,其他选考科目由我省自主命题。计算成绩时,统考科目和择优科目算作原成绩,重选科目计分计入总成绩。

对于考生来说,“赋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许多学生和老师都承认,在新高考带来的诸多变化中,分级是最难适应的。

“评分保证了选择不同复试科目的考生之间成绩的公平性。”宋俊山解释说,由于试题难度差异和考生群体不同,四个复试科目的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比如考生A考思想政治,考生B考化学。两人都是80分,但考生A在所有思想政治考生中排名第100,考生B在所有化学考生中排名第1000。简单地将他们各科成绩加到考生总成绩中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成年级成绩。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的排队顺序不变。

宋俊山说,分级既保证了不同科目成绩的可比性,又增加了考试的差异化。从保证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是科学的。“也可以防止学生在选择科目时,出于投机目的选择一个所谓的简单科目。”

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测试自己的实力;自愿填写并记录你的愿望。新高考的种种实践探索,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新课堂的变化——从强调知识和理论到强调实践和应用,从强调教到强调学、思、行。

新高考带来新课堂。近年来,高中日常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新高考共有12种科目组合,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模式应运而生。学生以前在固定教室学习,被纳入固定班级管理,现在可能需要在行政班和不同教学班之间游走。这种变化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记者发现,经过初期的实践探索,我省高中在选课走班形式上很快适应了变化,能够合理设置课程,有序组织教学。但是新高考带来了教学内容的变化,学校和老师在肯定的同时,还在不断探索。

暑假期间,魏县一中的地理老师姜晓静努力为新学期备课。

“两年一次的新高考,命题的方式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题目变新了,我们的日常教学也要随之改变。”姜晓静举例说,“比如‘土壤的形成过程’,原来我们只需要给学生记忆知识点,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我找出了一些旅游时拍的景点照片,打算结合实际体验和同学们分析讨论一下。”

新高考适当增加了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试题的比重,适度改变了传统的提问方式,创新了提问的角度和形式,让姜晓静等一线教师深有感触。“有老师总结说,现在的高考是‘非情境非命题’。”

对此,省教育考试院命题处处长傅回应:“高考综合改革要求在考试内容上创新考试情境,增加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我们会注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如地理科目,2021年“沙漠天池中的研学旅行”测试,利用兴趣小组调查阿拉善沙漠天池创造生活实践的情况,要求考生设计研学旅行活动。2022年《太行山科学考察》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真实自然环境中的水文、地貌等要素,向考生传递安全研究、资源保护和科学精神。

“两组试题基于真实的实践场景,实现了对学生理解与辨析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能够引导学生提高学术素养。“据傅介绍,从近两年的阅卷实践来看,考生的模板化、套路化答题方式明显减少,答题思维的逻辑性增强。

高考命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新高考已经启动两年,正在逐步扭转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应试模式。

“本来老师备课,写教案,主要就是罗列知识点,写具体题目的解题过程。但现在设计教学时,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围绕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术素养、核心价值观全面培养学生。”五一中学教务处主任曹岳峰表示,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后,学校进行了相应的课堂改革,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配合高考综合改革,我省同步推进普通高中教学和课程改革。从2020年高一新生开始,开始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标准。

今年是龙华一中语文老师刘芳的第六个年头。“我带了两个学生,一个是用旧教材的旧高考,一个是用旧教材的新高考,下学期我就要用新教材面对新高考了。这几年,我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刘芳说。

“原来是老师的‘满堂灌’。一节课,老师一个人可以讲45分钟,现在老师可能只讲20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刘芳说,由于新高考的影响,课堂上“教”和“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新教材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主题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相应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新教材会给新高考带来新变化吗?

“高考综合改革强调育人功能,命题工作始终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傅表示,省教育考试院将继续以命题为抓手,逐步引导教育回归本质,引导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从强调知识和理论向强调实践和应用转变,从强调教育向强调学习、思考和行动转变。

新方向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确定职业规划。

随着九月的临近,又一个新学年即将开启。在石家庄二中发给高一新生的录取通知书中,除了一般的基本信息外,还有一项“职业规划”的特殊内容,要求学生填写自己的目标职业。

“我们的感受是,高考综合改革强调的不仅仅是高中三年的学习,而是对学生整体人生规划的引导,这是基础教育的新方向。"石家庄二中副校长宋泽良认为,高中是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高考综合改革不仅涉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还涉及人生指导和职业指导,意义重大。

“高考志愿之前,很多学生都是被家长填的,甚至有的时候学生被转到一个不熟悉的专业被录取了,也不知道以后要学什么,做什么。现在这种现象会减少。从准备选课开始,学生就要想好大学学什么,以后干什么。”宋泽良说。

自省高考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在初三班学生中实行选课走班。

“当初把选课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觉得很新鲜,但对它了解不够,目的性不强。很多同学觉得历史比物理简单,就一下子把历史都学了,选择比较分散。2021班是第一次选课。我们学校的12个组合都是学生选的,12个组合都开设了课程。但是到了学习的时候,一些学术素养差距较大的学科,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上就差得太远了,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会重新调整。”据宋泽良介绍,该校2022级学生选课时,2023级有10个组合和9个组合。

石家庄二中的情况并不是特例。五邑中学2021级选了6个科目组合,物理3个,历史3个,人数接近一比一。2022届开了四种组合课,物理和历史的比例大概是三比二。

学生的选科趋势在变,初为人父母的人难免会疑惑怎么选科,哪种方法最“保值”?

石家庄二中毕业生赵定硕也有这个纠结。“我在地理和化学之间犹豫过。很多人觉得地理比较好学,但我还是根据目标专业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物化’的结合。”丁硕从小就对飞机感兴趣,高二的时候参加了“院士大讲堂”。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一位院士对航天领域的讲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之后,我决定在航空航天领域工作."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赵定硕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今年高考,他如愿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信息专业。

“我们现在不仅是任课老师,也是学生的职业规划者。学校要求我们注意把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到育人的高度。”赵硕的班主任、石家庄二中翟欢老师介绍,学校正在不断创新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已形成包括校园大学节、职业规划校本课程等一系列特色品牌。,引导学生系统思考人生,规划高中生活。

“新高考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特长,确定职业规划。面对学科选择和志愿填报的新变化,还是要回归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理想,结合大学的专业要求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议郭。

省教育考试院党组书记、院长范国珍表示,此轮高考综合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改革已经在河北顺利落地。未来,我们将继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社会发展对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培养各类人才、维护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加公平、科学、合理的立德树人。(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

切题

高职单招是另一条成功之路。

在高考综合改革中,以高职单招为主的高职分类考试与普通高考共同构成我省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体系。

高职单招考试,即专科层次的高职单独招生考试,与普通高考相对分离,在普通高考之前完成。推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是加快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省高职院校单招人数连年增长——2018年9.4万人,2019年12.12万人,2020年15.31万人,2021年16.15万人。目前,高职院校单招已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招生计划比例达到高职院校总计划的70%。今年,我省高职院校单招人数增至17.33万人。

高考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我省着眼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争取国家、北京、天津等有关部门支持,扩大了京津院校在河北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2021年录取1691人,2022年录取2490人。

在职业教育越来越“热”的背景下,高职单枪匹马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另一条成功之路。

龙华一中毕业生张艳,2015年通过高职单招考入渤海理工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完成三年学习毕业后,张艳做过汽车销售员,创业,做过餐饮。现在进入承德一家国企做上班族。“单干高职不仅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还给了我一个被认可的全日制大专学历,给我提供了很多就业的可能。”张艳说。

高职院校单招考试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总分70分中,文化素质占300分,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每科150分;职业技能占450分,考试可采取专业基础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或面试的方式进行。录取到档后,根据普通高中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分别计划,分别排序录取。

“高职院校单招一方面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更多的优质生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多元化发展的选择。”河北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福仁表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元化人才、传承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责任,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超越”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越来越高,高职单招等‘职业高考’制度的改革实践,正显示出其对职业教育质量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文/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

来源: 河北日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