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价的大调整下,攻击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谣言比以前多了。前不久,针对“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特斯拉破裂”、“创业板指数被移除”等传言,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股价的大调整下,攻击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谣言比以前多了。前不久,针对“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特斯拉破裂”、“创业板指数被移除”等传言,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表声明,对传言进行了反驳。
资本游戏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舆论的主要推手。在轰动性的新闻效应下,各种资金都有自己的小便宜,有的想获得更低的股票筹码,有的想在合适的地方逃离丑闻,去更安全的地方。
但在资本游戏之外,围绕“王宁”的传言中指向合作车企的那部分确实值得深度关注,因为这是供应链的问题,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饭碗,也是基本面的核心指标。
在整个动力电池赛道上,车企与电池供应商的关系并非牢不可破。在过去的几年里,行业内一些车企与电池供应商的关系链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在全球动力电池增产提价的大背景下,车企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关系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车不专一
在碳中和政策下,新能源市场成为车企必争之地,而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因此,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LG化学为代表的国内外玩家成为车企的战略供应资源。
但由于动力电池的战略地位,车企越来越想超越传统的供应合作关系,建立新的供应纽带。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与动力电池供应商建立合资公司,加强合作关系,有效锁定动力电池供应商的产能和供应量。
例如,SAIC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吉利与LG化学、沃尔沃与诺斯伏特、比亚迪与一汽等。,头部车企和供应商的联姻越来越频繁。
说车企是在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做后盾是很有道理的,但车企的想法其实没那么简单。比如与合资时代的,供货名单中除了的车,还有李、新能源这样的圈外人。
可见车企也想做动力电池的生意,就像比亚迪一样,这样既能保证动力电池不缺,又能分得一杯羹。
目前有三种车企涉足动力电池赛道。第一种是非主导资本参与,比如奔驰投资富能科技,第二种是领投,比如各种合资,第三种是独立孵化,比如蜂巢能源。
车企被动力电池供应商分散注意力的另一个事实是供应商的非唯一性。前段时间有消息称,Xpeng Motors引入中创航空作为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Xpeng Motors的回应也默认了这一事实。
据高技术产业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榜单中,多家车企的供应商池较2020年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车企不再有单一供应商。例如,零跑汽车供应商包括中创新航、郭萱高科和蜂巢能源,而吉利汽车供应商包括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中创新航、LG化学和亿纬锂能。
利润在起作用
其实企业伸手动力电池也是一种商业本能。目前,从各车企的融资行为来看,鉴于扩大生产、投资、研发等方面的需要,对资金的需求远高于以前。所以,车企布局动力电池,除了维持稳定供应,还有两个主要动机,都指向利润。
第一,在新能源的替代效应下,动力电池比整车业务更容易吸金。根据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久前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预告,2021年扣非净利润将在120亿-140亿之间,同比增长181.38%至228.28%。此外,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中报显示,动力电池系统和锂电池材料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3%和21.2%。
另一方面,下游车企的吸金能力远不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中报显示,长城汽车的毛利率为16.25%,比亚迪为12.76%,SAIC为11.44%,广汽为6.56%。新势力方面,蔚来、小鹏、理想在2021Q3的毛利率分别为20.3%、14.4%、23.3%,但均出现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各车企销量同步大幅增长下交出的成绩。
第二,缓解动力电池、芯片等元器件的成本压力。终端竞争激烈又不敢轻易提价,上游供应商话语权大,电池和芯片需求旺盛,车企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合作地位。尤其是面对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巨头供应商,为了产销,车企很难讨价还价空。
不过合资还是自制电池,两种模式都有较大的成本调整空。某种程度上,车企通过提高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主动权,可以在价格上有更多的话语权,留下更多可分配的利润。
隐蔽裂缝
虽然车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联合建厂越来越普遍,但大多数车企往往扮演的是资金提供者和业务接口者的角色,核心技术的贡献者是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
这种关系确实比之前的独立供货关系稳定,但在残酷的份额竞争和无情的商业规则面前,两者的关系恐怕要脆弱得多。
近日,有新闻报道称,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起诉长城汽车子公司蜂巢能源不正当竞争,原因是此前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离职的员工在竞业限制协议规定的期限内为蜂巢能源提供服务。
有意思的是,长城汽车在去年6月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10年的长期合作协议,现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起诉蜂巢能源。这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歧义。
此前,长城汽车为了提高动力电池的控制力,孵化了蜂巢能源,最终实现像比亚迪一样的自给自足和余粮出售能力。去年年底,蜂巢能源还提出了2025年生产600GWh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全球份额达到25%。这是雄心勃勃的。
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蜂窝能源动力电池装机容量为2.366GWh,同比增长近5倍;市场份额为1.69%,是2020年的两倍多。
现在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出击,很容易为两个供给的脱钩埋下伏笔。在蜂巢能源羽翼丰满,产能充足的情况下,长城汽车将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裁掉是大概率事件。
车企与动力电池供应商的矛盾不仅来自商业竞争,更来自产品质量。此前有报道显示,现代汽车正在申请更换其动力电池。许多观点推测,现代可能会将其电池供应商从LG Chem改为SK On。
LG的化学产品的安全问题是主要原因。此前,特斯拉、通用等车企也深受其害,面临被动大规模召回或自发舆论风暴的尴尬局面。
这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趋势。
目前合资形式盛行,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车企自己做不了电池,另一方面是即使能做,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建成足够的产能。
从长远来看,有实力的车企倾向于完全摆脱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LG Chem等现有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束缚,构建完全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供应链。
《2021中国汽车专利统计分析》显示,新能源汽车专利前20名中,丰田、北汽新能源、一汽、现代、广汽、吉利、东风、长城、福特赫然在列;在动力电池专利前20榜单中,也有丰田、广汽、一汽、北汽新能源的影子。
一旦有足够多的专利积累,头部车企自制电池就是名牌。目前除了比亚迪、长城汽车等有动力电池量产能力的车企外,特斯拉、福特等都在加速建成自己的电池工厂。
新能源技术的路线不止一条,这也是车企积极布局新能源动力端的另一个原因。比如氢燃料电池技术,是现代汽车和丰田汽车的关键电池技术路线,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甚至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本身也在探索新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去年公布的钠离子电池技术,今年已经开始产业化布局,因为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深知未来动力电池技术的多种可能性,必须提前布局,才能稳固头部地位。
SNE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提升至32.6%,连续五年蝉联冠军。
但合作车企们面对越发强势的宁德时代,可能很难高兴起来,宁德时代与车企分手的种种流言背后,或许也指向一点,那就是宁德时代和车企们的矛盾越来越难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