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内需

【从经济法角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一】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回顾了2021年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萎缩的问题。这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20:48:32

【从经济法角度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一】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回顾了2021年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萎缩的问题。这是中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需求收缩的概念。这表明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需求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那么,如何解决中国需求不足的问题呢?

需求不仅是消费问题,也是生产问题。讨论中国的市场需求,必须跳出分析供需矛盾的本质。中国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绝大多数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居民脱贫后仍处于温饱状态。所以需求不足的现象非常明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扩大生产,增加收入,这是解决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的最根本途径。只有扩大生产,增加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市场需求的深层次问题。

扩大生产的途径很多,需要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形成新的商业业态。然而,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在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可以很快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跳槽创业增加收入。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又无法满足网络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工作越来越少,跳槽的机会越来越小。

因此,要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首要的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让劳动者依靠自己的双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果增加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培训,让那些长期与现代社会脱节的劳动者掌握新的技能,或者让那些居住在相对狭小地区的农村居民走出大山,接受技能培训,那么就可以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居民劳动收入的增加可以扩大内需,保证我国需求的持续增长。

其次,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必须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能源或资源的诅咒”。众所周知,当一个城市主要依靠资源或能源供应来发展时,这个城市将面临巨大的危险。在一些能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居民缺乏必要的收入来源,城市发展出现恶性循环。由于居民收入减少,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很难催生新的产业,导致城市居民外流,城市衰落。

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资源能源型城市尤为明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一些资源能源型城市实施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税收调节,合理配置资源,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生产要素价格,城市始终处于良性循环。如果职工的工资收入相对稳定且不断增加,那么城市资源枯竭后,服务等行业就可以诞生。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保证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能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服务业对解决需求问题非常重要。当然,由于枯竭,一些能源资源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为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动力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不断增长的需求和城市的健康运行。

第三,需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生产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需求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当然,如果能吸引海外消费者,就可以建立出口导向的需求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中国大部分城市来说,需求主要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消费。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解决需求不足的最有效途径。

但是,如果居民收入增加,形成所谓的“内循环”,那么财政就会负担很重。所以,解决需求不足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合并同类物品”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一般来说,为了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大致相似的城市或“同质”的城市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合并在一起。一方面,这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可以把我国的需求问题变成一个城市布局问题,通过城市再规划来增强需求动力。

中国关于城市化或城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央政府提出要实现城市化,这意味着中国必须考虑自己的国情,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城市。然而,城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化应该与时俱进。比如高速铁路网的形成,使得一些小城市资源被吸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城镇化发展方向,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小城镇,那么必然会出现重复浪费。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根据高速铁路网发展的需要,适当合并一些小城镇,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行政开支,节省国家财政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更具活力。事实证明,一些乡镇进行必要的合并,不仅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和财政支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

城镇化的目标不能变。但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应该在城乡规划法的科学指导下,进行中国城市化的总体布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设了一批城市群,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规划、环渤海湾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有可能建设一大批具有资源聚集效应的中心城市群。重庆和成都将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中国中部地区将沿京广线形成几个中心城市。当越来越多的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时,中心城市的消费能力将大大提高,我国的需求将迅速增加。

笔者建议中央政府可以考虑提前实施交通布局,沿京广线中心城市建设我国磁悬浮高速铁路网。如果磁悬浮高速铁路网把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连接起来,形成一小时城市圈,华中地区资源配置的整体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届时,中国中部地区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脊梁”。

从武汉到河南郑州有500公里。如果修建磁悬浮铁路,可以在这两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样,从湖北武汉到湖南长沙,从湖南长沙到广东广州,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也会因高速磁浮列车的运行而更加便利。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大大增加中部地区的需求,中国的市场经济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第四,需求表面上是收入的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的问题。中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后,有很多新的行业值得探索。但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前的差距不容小觑。例如,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但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原因是我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大多数消费者难以承受。如果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成本大幅降低,将对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产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然而,现有的通信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在中国大幅度降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成本是非常困难的。问题的解决在于依靠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通信服务模式,增加需求。

阿里巴巴等少数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依靠技术创新生产了新型个人电脑。这种新型个人电脑的特点是计算中心负责计算,存储中心负责存储。消费者不需要购买具有计算和存储模式的计算机,只需要通过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到计算机中心和存储中心,就可以实现快速计算和信息存储。

如果大幅度降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成本,加速我国新一代私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会促进我国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还会加速我国芯片存储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迅速普及我国新一代私人计算机。

可以想象,如果改变个人电脑的配置,改变人们的电脑消费习惯,改变人们的计算方式和生活方式,那么就会诞生新的产业。中国的计算产业和存储产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计算中心,湖北武汉在存储产业发展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如果政府大力推动,改变传统的私人电脑消费模式,那么中国就会有新的需求。中国的私人电脑业务可能会改变近半个世纪的电脑生产和消费模式。围绕新一代的私人电脑,中国将会有一个真正的数字产业。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行业,必将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动力。

总而言之,要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提高知识水平,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才是根本出路。摆脱能源诅咒是实现城市转型的必要之举。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是增加需求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是解决需求问题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乔新生”,修订发布)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