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用语,有些还挺有意思的,比如“帝妖贪”四都,分别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其实这主要是受日本的一些“亚文化”影响,北京因为曾经是各个朝代的首都,自然被
国内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用语,有些还挺有意思的,比如“帝妖贪”四都,分别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其实这主要是受日本的一些“亚文化”影响,北京因为曾经是各个朝代的首都,自然被称为“帝都”;广州被称为“魔都”是因为一个源自ACG文化的词。至于成都为什么叫“烂都”,估计跟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有关系(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不过,这个上海其实有点不一样。上海被称为“魔都”,确实有“正经”的来历,因为在近代,上海在东亚确实不一般。《魔都》实际上是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的小说《魔都》。
这个作家是谁?他于1889年出生在静冈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他不是一个著名的作家。在文学巨擘遍地的“大正时代”,他是个三流作家。估计“魔都”是他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词。
1923年,他写了第一部关于中国的小说——魔都(其实他还写了一部小说《上海》,这只是一部自传体小说。《魔都》是他回国后在《中央舆论》上发表的约5万字,后以《魔都》为书名出版),描述当时的情况。
那么,他为什么用“魔都”这个词来形容上海呢?“神奇”从何而来?
先说这个人在上海做什么。他是个喜欢到处走的“文艺青年”,但似乎没有什么责任感。他在绚丽的东京失去了他的财富。这时候日本出现了一个关注的话题——青岛之战。1914年,日本占领了中国青岛,青岛被前德国人占领。因此,大陆吸引了日本全国的注意力。
村里的风也是如此。日本想来中国浪不够。他说:“我去上海的目的是看看不同的世界。我想要充满变化和刺激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目标,上海是最理想的地方。”
那时的上海是什么样的?20年代的上海真的是一个奸诈的地方。
此时上海的繁华是繁华,但却是一种畸形的繁华。一小部分买办或大亨有实力,也有一小部分中产阶级,但大部分人还是处于惊人的贫困中(从三毛的流浪中你就知道了)。此外,20世纪20年代是近代中国最动荡和最危险的时期。各种政治势力在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都有据点。他们的内斗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此时的上海商业娱乐业发达,租界和华人社区各自独立,大亨和贫民同时存在,在列强的庇护下,并没有像中国其他地方那样完全混乱。但与此同时,由于周边地区大量破产农民的涌入,这里的基层社会动荡不安,窝藏邪恶的人和做法。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的23栋建筑中,有12栋是重建的,现在还能看到一些老电视剧里出现过的繁华上海滩。
所以,这个时候的上海,根本就不仅仅是一种颜色,很难用一个词来解释清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神奇和令人困惑”的地方。
《村风》所描述的1920年代的上海,确实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松四郎去过中国很多次,走遍了全中国。他对中国的文化和人民仍有一定的感情。但“一·二八事变”后,他很快就和日本军方变成了老乡(不过,不能说他对中国人没有同情心)。所以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扭曲的情感。
这么说吧,无论是《魔都》还是他写的《上海》,传入中国的时间都不长(1998年才引进)。起初,他所创造的“魔都”的意图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日本人民对上海有一种“神奇而模糊”的印象,甚至影响了几十年。
现代上海在东亚确实很特别。是东亚“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没错,比东京还高,当然这不是好事,因为上海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中心)。时至今日,“上海”在一些地方还被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现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粉丝游戏俱乐部——上海爱丽丝魔术乐团。当然,这个团体和“上海”
1995年,日本放送协会(NHK)派出了一批记者来到上海作专题采访,从历史的演绎来考察日中关系的未来,在当年的5月出版了一部《魔都上海 十万日本人》,之后,日本很多与上海有关的东西都以“魔都”为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