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近几天出什么事了 马云最近在干嘛

据说一出事就会有妖!这句话放在蚂蚁集团“三巨头”身上会特别有效。“1”昨晚,马云、井贤栋、胡小明被监管部门约谈事件,迅速在全网炸了。为什么是马云?为什么会在蚂蚁即将上市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20:48:10

据说一出事就会有妖!这句话放在蚂蚁集团“三巨头”身上会特别有效。“1”昨晚,马云、井贤栋、胡小明被监管部门约谈事件,迅速在全网炸了。

为什么是马云?为什么会在蚂蚁即将上市的节骨眼上?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

众所周知,一个准上市公司的高管被监管约谈,一般都存在违规行为。约谈相当于警告。像蚂蚁集团,董事长和总裁同时接受采访是非常罕见的,而长期“闲在家里”的马云被人谈论更是闻所未闻。

实际上,马云是“闲着”,而是活跃在各种场合。尤其是前两天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惊讶地说“中国没有金融体系”。

作为身价4000亿的中国首富,马云的话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至少比国内一些G20国家的主席强。一句“中国没有金融体系”给业界带来了戏剧性的震动。一时间,卖菜的开始在朋友圈分享这句话:瞅瞅,中国没有金融体系,诶!

监管层对此怎么看?

或许,这就是昨天“一行两会一局”监管高层约谈的原因。“2”那为什么在“三巨头”蚂蚁即将上市的时候,还要说它们呢?直到11月5日,蚂蚁将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

作为全宇宙最伟大的融资计划,蚂蚁集团的上市堪称中信建投历史上的一座“大丰碑”,过去可能不会有新来者。

马云也是这座“大字碑”的雕刻者。要让蚂蚁集团和监管系统相互和谐,监管层必须和实际控制人马云沟通。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马云刚开完枪后马上采访他呢?

笔者估计,监管部门可能需要看市场各方的反应,而蚂蚁即将接受各机构的新申购,不能影响到这次创世纪事件,所以决定在各方申购交款后进行监管约谈。

此外,外界一直传言,蚂蚁上市后会出现举世瞩目的造富现象,在港股市场的“暗盘”中,出现了溢价25%的交易。因此,为了防止蚂蚁上市被游资炒作,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的“虹吸效应”,也为了平复老百姓心中“造富吸血”的不平衡心理,监管层选择在“认购之后、上市之前”的节骨眼上约谈马云及其集团。

在这个节骨眼上,既能有效进行约谈,又能防止市场大幅波动,可谓一举两得。要知道,前段时间,银行股连续几天下跌,出现了多个奇怪的情况。除了业绩波动导致机构抛售之外,一个主要的猜想就是前期很多机构都想在蚂蚁市场分一杯羹。

毕竟上市的蚂蚁集团几千亿的流通市值,足以支撑市场上任何资金的介入和炒作。这对于长期埋在银行股不赚钱的大资金来说,是百年一遇的“航母级”投机机会。

可见,监管部门在这个时候进行约谈,确实是用心良苦。如此一来,蚂蚁集团上市被大资金炒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据说很多成功的机构和投资人都准备在上市第一天卖出TX,防止出现在嘴里的肉跑掉。

事实上,蚂蚁集团150多倍的市盈率存在巨大泡沫。在如此巨大的泡沫下,任何炒作都很难让这头大象再次倒下。“3”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神秘最关键的一个问题,监管约谈谈了什么?

外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也只是猜测。笔者猜测,可能是谈到了岗位、监管和创新、“后期招兵买马”的问题。

众所周知,马云创建了蚂蚁集团,蚂蚁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虽然是互联网公司,但几乎都是靠金融业务盈利。但这种“四不同”的巨头,如果不加以约束,必然会出现“尾巴大得掉,唯利是图”的尴尬局面。

这绝不是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换句话说,任何形式的寡头垄断都是“帝国主义”(一个经济学术语)的外在表现。所以监管部门一定要让马云端正立场。

此外,监管与创新如何互不干扰、相互支持的问题,也可能是面试的重点。毕竟这次采访的原因是马云刚提到的金融监管滞后会抑制金融创新。

其实我不太明白监管和创新到底有没有冲突或者矛盾。但我理解中国的金融市场是法治市场,监管部门从不打击任何形式的金融创新,但前提是合法合规。

任何形式的非法创新都是对法律的违反,是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蔑视,这也是P2P逐渐消亡的主要原因。

最后,笔者还大胆猜测,蚂蚁未来接受“招聘”的问题也是采访的内容之一。但是,作者所谓的招聘,并不是说政府要“偷”蚂蚁的财富盛宴,而是要给它们科学的宏观指导,防止它们的风险失控。在蚂蚁上市的特殊关头,我们必须给予其强有力的宏观指导和约束。

大家都知道,在金融大数据时代,掌握了数据就等于掌握了一棵摇钱树。但是数据不应该通过免费或窃取的方式获得。如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可以随意调用个人信息做金融业务,都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机构。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科技巨头在其所在国家和世界各地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受到严格监管。即便如此,今年以来,亚马逊、脸书、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都遭到了本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

调查人员认为,这些科技巨头掌握了“关键的商业和通信枢纽,任何公司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可能深刻而永久地影响数亿人;他们拥有太多的权力,并正在利用它来消除竞争、创造力和创新。”

世界各国的监管经验都表明,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从来都是从严为佳,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任由互联网巨头凌驾于法律和监管之上。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