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四大家族是哪四个 新老“四大家族”交替从垄断到垄断

钱家新终老去,屠龙不到年底。“老钱家族”1943年冬天,15岁的李嘉诚跋涉到山顶。他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他患有肺病。没钱治病的李嘉诚相信,呼吸山顶的新鲜空空气,对他的病有帮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2 16:04:20

钱家新终老去,屠龙不到年底。

“老钱家族”

1943年冬天,15岁的李嘉诚跋涉到山顶。他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他患有肺病。没钱治病的李嘉诚相信,呼吸山顶的新鲜空空气,对他的病有帮助。俯瞰香港的李嘉诚,不知道他和香港的命运会发生不可思议的转折。他现在所想的就是活下去,活下去。片刻的放松之后,李嘉诚又要下山了,山脚下是冰冷的现实。

英国控制下的香港到处都是买办和垄断。四大老牌家族中,何东家族与怡和的关系深耕金融、地产、酒店等行业;李绅家族在李绅积累的丰厚家产下进入房地产和文化产业。TVB集团创始人李晓河是李绅的第三子;罗家族也依仗怡和的关系,在酒店、码头、电力等方面有不少斩获。高可宁深深卷入了赌博。

其实“四大家族”之上还有英国人。普通香港人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此时的香港笼罩在英资和“四大家族”的垄断之下,似乎别人再也得不到机会了。不过,虽然香港内部垄断很深,但外部环境面临很大变化。

由于西方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封锁,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受阻。但是贸易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是曲线,所以大量的货物从香港运到内地。同样,内地货物也是从香港中转。旺盛的贸易需求催生了新的产业,旧的东西往往对生物钟自然反应迟钝。无论是老牌的“四大家族”还是英国资本,都无法迅速对新兴的新产业、新业务形成垄断,一批人在夹缝中崛起。

香港的崛起

与内地的贸易联系使香港的工业蓬勃发展,先是进出口贸易,然后是制造业。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用自己当推销员赚的钱和叔叔的资助,创办了长江塑料厂。后来他因为做塑料花生意发财,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由于移民的涌入,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顺利,制造业在70年代达到顶峰。刘銮雄还通过生产电风扇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制造业生产的商品需要销售。这时,郭得胜以一家小百货商店起家,并逐渐将其业务扩展到国外。

商品的流通必然导致大量货币的流通。这个时候涉足金融行业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国内管理金银的郑裕彤和李兆基也在这个时候大显身手。新的大亨正在涌现,包括像郑裕彤这样的富家子弟和像李嘉诚这样的普通人。面对旺盛的需求和近乎饱和的业务,英雄们不需要问出处。

狮子山脚下,大量移民在这里搭建简易木屋,满足最具性价比的生产需求。这些人转身进入香港各行各业,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虽然当时的人很努力,但是能看到希望。多年后,政府提供的大量公屋取代了简陋的木屋,香港前100名富豪中,不少于30人是一无所有的移民。狮子山精神也成为香港精神的核心。

虽然英国投资者赚了很多钱,但他们对香港人的到来不再感到惊讶。香港的很多产业逐渐被中国人占据,对远洋贸易的旺盛需求使得香港的航运业特别发达。20世纪60年代,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浩云的公司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1100万吨,远超世界“快乐船王”奥纳西斯。当然,董浩云不会永远是世界航运之王。接替他的是浙江人包玉刚(包玉刚无子女,前几天发言的海港城董事长吴光正是包玉刚的女婿)。

香港本地人的崛起让英国人不知所措。1979年,李嘉诚斥资6.2亿元从汇丰集团(HSBC Group)手中收购了英国老牌企业和记黄埔(Hutchison Whampoa)22.4%的股份。李嘉诚成为第一个收购英国公司的中国人。

在这一点上,虽然英国资本在香港仍占有相当的地位,但很难说它控制了香港的经济命脉。

20年后的1999年,李嘉诚做了一笔震惊香港的大生意。李嘉诚以1180亿英镑出售了7年前以80亿港元收购的英国移动运营商orange。这笔交易奠定了李嘉诚和香港首富的地位。当时全香港人都在讨论这笔交易。当提到这笔交易的操作者李嘉诚时,人们竖起大拇指说,李任潮。

打不开的楼盘

香港富豪的起家方式各不相同,但他们涉足的行业几乎都以房地产为主。李嘉诚在1967年左派暴动时买下大量廉价土地,为日后事业发展埋下伏笔。以珠宝公司起家的郑裕彤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也深度涉足房地产开发。新四大家族中的另外两个家族郭得胜和李兆基,起初曾共同创立新鸿基集团。后来,李兆基另辟门户,成立了恒基地产。新鸿基和恒基地产都是以房地产为主业。

香港土地相对稀缺,房价会一直涨下去也无可厚非。然而,飞涨的房价会让人疯狂。买了房子就万事大吉了。买不起房子,就谈不上。其他行业的龙头,赚了一笔钱之后,都会想尽办法进入房地产市场。高房价必然推高房租价格,很多经营者的辛苦最终会变成给房东打工。香港经济的活力被房地产极度挤压。

高昂的房价使香港人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为了改善香港人的居住环境,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曾提出每年推出8.5万个公屋单位的“8.5万”计划。但这个计划因为赶上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不得不放弃。后来大量内地富豪去香港置业,香港房价不断上涨。现在香港已经成为全球房价最高的城市。

大量市民在高额房贷下苦苦挣扎,而四大家族却在房产的高收入下积累了大量财富。2015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资产超过李嘉诚,但这只是账面股票市值。一般认为李嘉诚的资产被严重低估。此消息一出,李嘉诚马上表示:马云的后一代做得很棒,他很开心。看来李嘉诚并不想长期占据中国首富的位置。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阻挠和垄断赚取的巨额财富太多太容易了。李嘉诚不好意思赚钱。

短短十几年,曾经是香港的骄傲,无数香港人的榜样的李嘉诚,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改变。2012年,数万码头工人游行反对李嘉诚对他们的压迫;13年,香港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在作文《李家的城市》中戏谑地写道:李嘉诚是名副其实的,整个香港都是李家的城市。他创造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甚至为我们挡住了台风,让我们可以准时上班,而不是准时下班。大量香港市民建议香港政府向富人征收“李嘉诚税”。当然,这个可笑的建议没有被通过,但香港人对李嘉诚的态度已经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李嘉诚新崛起的富豪们所创造的财富仍在不断积累,但他们不再是从英国资本及其买办手中夺取香港经济命脉的英雄和骄傲,而是成为了新的垄断资本。2019年,香港第二富豪李兆基退休,享年91岁。此后,二战后崛起的香港新一代“四大家族”虽已全部离开前线,但其庞大的财富牢牢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比当年的“老钱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半个世纪,新钱家族最终老去,屠龙,年底成了成龙。

从垄断到新垄断,这似乎是香港的宿命,但也不全是宿命。香港再重要,人口和地域决定了它永远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资源很容易被垄断。

透过二战后香港新贵的崛起,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香港是一个封闭的城市,垄断必然到来,而能够打破香港垄断的不是内因,而是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内地的贸易需求和香港的大量贸易,促使旧的垄断被打破,而随着垄断的打破,香港的经济也起飞了。

香港是一座信奉自由市场的城市,这种城市其实很容易在各种风口中抓住机会,香港最应该做的其实就是等风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无疑是个带着无限机会的风,而一些香港人却在不懈余力的挡住这阵风,讽刺的是,这些人大多来自最有可能在风中获得改变命运机会的社会底层。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