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教培行业的未来成为一个焦点。距离“双降”政策正式实施(2021年9月1日)已经过去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K2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显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减
新的一年,教培行业的未来成为一个焦点。
距离“双降”政策正式实施(2021年9月1日)已经过去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K2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显示,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减少了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减少了84.1%。
以K12教育为主要营收渠道的高图、猿辅导、好未来、新东方等线上线下教育巨头受到重创,需要“大整顿”。教育巨头的转型有很多选择,成人教育、素质教育、B端服务或者转行。当然,作为曾经的行业霸主,好未来和新东方也可以同时布局多个领域。
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培训巨头开始了新的征程。未来我们将专注于素质教育和B端服务,而新东方将在直播和商品配送领域下功夫。行情差,万事开头难。无论是继续做老本行还是进入新市场,教育培训企业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市场前景光明,新东方受挫的新闻证明了这一点。
优势“归零”
未来新东方财报一直被业界视为教育培训行业的“晴雨表”。从最近的财报来看,教育培训行业“乌云笼罩”。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新东方2022财年上半年营收为19.67亿美元,同比增长5%;净亏损9.08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1.79亿美元,亏损同比增长超过6倍。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2022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将为10.209亿美元,同比下降8.8%;净亏损9940万美元,同比增长127.98%。前三季度净亏损超过10亿美元。
预计新东方、好未来在营收“双降”期间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因为“双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业绩上,降薪裁员、市值锐减、用户数量下降等连锁反应都说明“双降”动摇了教育培训巨头的根基。
该研究机构发布的2021胡润中国500强显示,中国非国有企业500强按照市值或估值进行排名。其中,传统医药及医药零售、房地产、教育三大行业跌出500强企业,光明未来、新东方赫然在列。
众所周知,资金投入的标准是行业的发展前景,是企业的根本。“双降”之后,资本对美好未来和新东方的信心已经荡然无存。此前,凤凰网科技推出的“2021年香港、美国、中国股票排行榜”显示,高图以95.83%的跌幅位列第一;排名第二,减少93.61%;新东方以88.46%的跌幅排名第六。
毫无疑问,资本的态度和企业本身的资金、人力、物力的弱化,都会影响企业转型的进程。先发优势和新东方“归零”的美好未来应该回归到什么样的面貌?半年过去了,好未来和新东方交出的成绩单都不尽如人意。“复苏”依然是2022年教育培训企业的关键词。
好未来捍卫你的立场。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船大则浪大。”规模小的企业可以快速规避风险,做出调整,规模大的企业只能苦战。未来“双减”的大浪潮难以抵挡,只能断臂求生。
好未来2022年第三财季报告显示,好未来营收同比下降8.8%,亏损同比增长127.9%。这是近四年来好未来首次出现单季度营收下滑。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光明未来给出了解释:公司于2021年12月停止K9学科校外培训业务,预计将对后期收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事实也是如此。好未来主要有三个业务,分别是面向卓越的学而思和面向C的学而思网校、面向G的智慧教育、面向B的未来魔校等。其中,K12教育业务一直是好未来营收的主力,占好未来总营收的一半以上。剥离K9校外学科培训业务,就切断了收入来源。
此外,未来剥离K9的校外学科培训业务,必然涉及裁员补偿、设备损失和教学点费用,突发的大额支出将导致成本更高,加剧未来经营亏损。
财报数据显示,2022财年第三季度未来的总务及行政费用为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838亿美元增长5.7%。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不包括股权激励费用),好未来第三财季的一般及行政费用为2.74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2.445亿美元增长12.2%。
此外,人们关注未来新业务的进展。未来董事长张邦信曾在内部信中表示,未来的发展将聚焦于素质教育、To B和海外业务。
在素质教育领域,未来将首先升级原有的素质教育业务。少儿英语品牌“励步英语”将更名为“励步”,网校教学内容将有所调整。学而思卓越将推出素质教育品牌“学而思素养中心”,涵盖科学智能、人文美育、儿童剧、编程、科学实验等课程,强化素质教育服务。
未来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品牌优势,又开辟了新的道路,起到了“培元固本”的作用。然而,在众多K12教育品牌止步于“双减”之后,他们的目光也转向了素质教育。市场摩擦频繁,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在To B业务方面,好未来推出了“未来魔校”,基于AI技术、教学经验和资源为学校和教育机构赋能。后来,好未来还推出了“美校”,旨在为合作伙伴提供直播、教研、AI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
从发展消费互联网转向发展产业互联网是市场的大势所趋。未来布局B端业务才是上策。直播,上课录音,AI系统等。可以解决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育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阿里、腾讯、网易等巨头也对B端行业虎视眈眈。
除了发展素质教育和B端服务,好未来还销售自研教材等书籍,并成立课后成长中心提供托管服务。更重要的是,好未来先后在美国、英国、新加坡设立海外分公司,加快全球化进程,寻找新的增量空室。
虽然未来新业务营收贡献不大,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肯定的是,有品牌有口碑的好未来一定会在教育的道路上舞动新的姿态。
新东方跨界直播
新东方的主营业务构成和好未来类似,都受到了“双亏”的重创。这半年的经营趋势,比较符合扭亏为盈的趋势。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的6个月,新东方录得净亏损8亿至9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2.29亿美元。从官方来看,由盈转亏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业务终止对总收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新东方旗下在线教育网站新东方在线的中期业绩也呈现下滑趋势。
财报显示,截至11月30日,新东方在线实现营业收入5.74亿元,同比下降15.3%。具体来看,公司大学教育事业部总收入下降8.5%至2.68亿元;K12教育总收入下降19.7%至2.7亿元,幼教事业部总收入下降62.2%至167.9万元。
不出所料,新东方停止k9学科培训业务后,营收和净利润下滑,并做出了上市以来的首份业绩亏损报告。事实比预想的还要糟糕。新东方创始人余透露:2021年,新东方市值下降90%,营业收入下降80%,辞退员工6万人,学费返还、N+1员工辞退、教学点租金返还等现金支出近200亿。
同样是巨大的损失,新东方正在为更好的未来探索不一样的出路。
首先,新东方不想失去自己的“根”。保留四六级、考研、海外语言、国际游学、STEAM等教育服务。,继续在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发力,深挖成人教育的付费潜力。如无意外,教育相关业务仍将是新东方的主要收入来源。
其次,教育智能硬件也是新东方重点布局的领域。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教育硬件行业成为一大“金矿”。新东方有教育内容的优势,但硬件行业价格昂贵,技术要求高,不是新东方的“拿手好戏”。据悉,2021年,新东方在线联合天猫精灵推出的新东方在线词典笔T1已在电商平台销售。
除了选择深耕教育领域,新东方还成立了各种公司,在市场上搞各种“买卖”。Sky survey数据显示,2021年7月至今,新东方新成立94家公司,即平均每2.4天成立一家公司;新公司的业务范围涵盖数字科技、网络直播、计算机培训、校外托管、体育产业等领域。
最受市场关注的是新东方的直播品牌“东方精选”。
2021年11月7日,余在开了第一场现场秀,本该是一场名人的“表演”。在从未想过推荐几本书后,余提出了“老师带货”的计划。在直播间里,于说,“他将带领上百名新东方老师入驻平台。这些老师都是通过内部招聘,选拔标准,筛选,五次在线培训,达成主播合同的。”
此后,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的言论不胫而走。有人看好新东方的跨境直播发货。毕竟,除了维雅、李佳琪和罗永浩,直播行业赚了很多钱。也有人认为,术业有专攻,老师不适合做主播。而且跨界意味着从零开始,在新东方直播没有优势。
在舆论中,新东方坚定了带货进入直播的决心。新抖数据平台显示,截至2月20日,东方精选商品367件,累计销售额549.47万元,11.03万件。其中,单日销量最高的一天,东方精选售出12100件。
相对于未来的“守旧”,新东方的“创新”更具挑战性。
基因决定方向
面对经济支柱的坍塌,为什么光明未来和新东方选择了不同的“突围之路”?
决定基因方向,有良好的未来习惯“长大”喜欢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新东方“求广”选择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可以说,双方今天的选择都是基于各自的发展考虑。
今后,我们将从中小学的学科培训开始。早前有了K12教育业务,超越了老牌的新东方,后来慢慢拓展成人教育、素质教育等业务。但发展重点仍偏向于K12教育,其来自K12业务的收入占比高达91%。新东方以留学考试培训起家,随后发展K12、留学考试、技能培训等业务,教育群体更大,业务范围更广,选择更多。
他们在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智慧教育等不同的道路上也有着相同的选择。其实这些领域的前景都是可以看到的,再大的蛋糕也是分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K12教育品牌都在抢滩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原因。
无论是好未来还是新东方,“复苏”的进程未到终点,一切都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