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市场正在开启新的篇章。早在2020年初,经历了疫情期间压力考验的无人配送迅速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不少投行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
无人配送市场正在开启新的篇章。
早在2020年初,经历了疫情期间压力考验的无人配送迅速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对象。不少投行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未来十年,中国无人配送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以上。
进入2022年后,酝酿两年多的无人配送市场终于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转折点。在刚刚结束的2022墨豪AI日,墨豪智行董事长张凯在演讲中正式公布了单车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面向商业市场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首次进入10万元级别。
按照以往的行业演进规律,一个行业的崛起离不开诱人的商业前景。其中,改变市场规则的“杀手级”产品,往往是为商业化提供澎湃动力的产品。价格首次降到10万元,必然会深深影响无人配送的商用进程。
01最后一英里的“诱惑”
如果说两年多前有人质疑无人配送的应用场景,那么经过长时间的疫情洗礼,无人配送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市场需求。
以正在抗击疫情的上海为例。Mimo智行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美团的自动配送车“魔包20”、京东物流的无人配送车“大白”等。,配合分拣员和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给市民送物资。通过非接触式配送,最大限度降低人员暴露风险,有效缓解当前社区抗疫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其中,仅美团一家的数据,截至4月15日,自动配送车配送的单量已经超过6万单。
疫情下的应急需求已经验证了无人配送的存在价值,但驱动技术厂商、资本机构、创业者蜂拥而入的,是终端配送的长期挑战。
中央财经大学曾在《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如果将劳动力年龄定义为16-59岁,国内适龄劳动力在过去7年减少了近3000万。人社部2021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招聘大于求职的100大最短职业”中,快递员排名第八,北上广等30多个城市出现投递人员短缺现象。
站在相关企业的立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人员短缺的挑战,还有人力成本的瓶颈。比如2020年,京东物流每个快递的人工成本是5.3元。在保证服务质量和物流时效的前提下,人力成本已经控制到极限。要解决招人难、运力不足、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自动驾驶的终端交付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所以JD.COM、美团、阿里等。纷纷将目光投向无人配送轨道,以自主研发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推出多款终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墨之星、沈星智能、罗布泊科技、赛格威等一大批创业公司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连接上游元器件供应商、中游解决方案制造商、下游分销服务商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也迎来了一系列利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21年5月北京发布的《无人配送车辆管理实施细则》,发布了全国首批无人配送车辆的车辆编码,首次赋予其相应的路权,公开了无人配送车辆的制度规范,包括借道、超车、倒车等上路交通规则,尺寸、载重、速度等上路车辆标准,安全监管、车辆保险等。
让人不解的也在这里。为什么集市场前景、政策红利、资本青睐等多重因素于一身的无人配送,目前仍只在小范围内落地?
墨智行CEO顾郝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答案:“第一,商业逻辑的思考。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是代替人的工具,成本必须低于一个门槛才会大规模落地;第二,技术进化规律,不断沉淀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技术路线。两者结合,终端物流的自动配送将打开商业落地的机会之窗。”
留给无人配送行业的挑战不仅是间接的,也意味着破局的方向已经相当明确,只需要一点小小的火花就能引爆市场。
02小魔驼打破枷锁2.0
针对自动驾驶的商业化,Mimo智行提出了独特的制胜公式,即(稳定的量产能力*数据智能*安全)生态。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无人送货。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想要大规模商业化,技术、商业、安全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隐形枷锁。正如顾所考虑的,不仅要遵循最起码的商业逻辑,在技术路线上也要脚踏实地。对于这些无形的枷锁,Mimo智行给出的答案无疑是自己的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
至于扮演“价格屠夫”角色的小魔驼2.0,能否为蓄势待发的无人配送行业按下“加速键”,或许可以从两个维度拆解:
第一个切入点是业务效率。陈涛资本曾在《终端无人配送轨迹研究报告》中写道,无人配送车的整车成本会因车型(底盘+顶配)、传感器方案、计算平台选择的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目前(2021年年中)部分企业可以做到整车成本20-25万元左右,部分企业整车成本50万元左右。
如果做等比例计算,过去无人配送车的单车价格加上保险、车辆运维、后台监控、云服务等费用,无人配送车的成本可能在50万元左右。要知道即使在人力成本比较高的北京,快递小哥的年薪也不过12万左右。无人车的故事很吸引人,高昂的成本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魔驼2.0将单车成本降至12.88万元。即使算上配套运营费用,单辆车也能在两年内抵消人工成本。毕竟,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具有典型的边际效应,随着配送量和运营效率的提高,边际效应会不断下降。有望形成落地规模更大、边际成本更低的“正循环”,商业效率的门槛将不复存在。
第二个突破点是技术进化。码头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技术演进与客车类似。早期都是借鉴Waymo的路线,以激光雷达为主导感知,以高昂的硬件成本为代价,直接制约了自动驾驶的落地。然后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混合方案进化出来,自动驾驶不再止步于硬成本。
终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布局,米之星颇为“降维”。其自动驾驶方案和乘用车经验下沉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上,更多采用高清摄像头替代激光雷达。随着计算能力和算法的提升,带来更高的安全冗余,进而先于业内其他玩家打破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成本限制。
体现在小魔驼2.0的产品参数上,配备了车载轨距级感知套件和ICU3.0大计算平台,可定制超大货量600L货箱空。同时具备L4级自动驾驶能力,针对混合交通、拥堵等复杂交通场景进行性能优化,覆盖城市开放道路上所有低速路况...既解决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问题,又为现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最优方案。
03无人配送爆发前夕
选择无人配送赛道打造杀手级产品,绝不是战略上的偶然,与Mimo智行对商业化时间表的理解无关。
在谈到自动驾驶的“渐进式”和“跨越式”路线之争时,Mimo智行的首席运营官侯军曾表示:早在2019年,Mimo智行就明确提出自动驾驶商业化和规模化的顺序是从低速到高速,从载货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作为自驾商业的“深度冲锋”,无疑是Mimo智行战略规划的一部分。
至少,从小魔驼2.0对外传递的信号来看,无人配送正走向商业化快速扩张期,市场节奏成熟稳健。
首先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没有人希望贯穿整个商业模式,要么降低产品成本,要么提高运营效率。小魔驼2.0兼顾了两个行业的诉求。比如2.0小魔驼,单次换电就能达到100km的真实续航里程。快速换电方案,配送时间和半径大幅提升,并配备智能语音、触控等多模式交互,进一步提升了商品与顾客的交互体验。
其次,演出场景的多样化。与小魔驼1.0相比,小魔驼2.0针对性能场景进行了多项重要升级,可以为超市、物流行业的客户提供商业终端配送解决方案。联想到Mimo智行的“5S服务”,小莫拓2.0的应用对象会相当广泛。无论是美团、顺丰等交通网络完善的客户,还是大润发、吴梅等零售商,都在小莫拓2.0的潜在目标客户和服务场景中。
最后是产能规模。莫志兴在河北保定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码头物流自动配送车制造基地。今年,Mimo智行全面升级了基地。升级后的生产车间占地10000平方米,可实现年产10000辆无人配送车的产能目标。新生产线按照“柔性+定制”的理念设计,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可实现小批量试制和大规模量产。
由此可以思考小魔驼2.0的行业价值,它横跨产业链的上中游,为整个无人配送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既解决了产品层的痛点,又满足了客户快速、大规模落地的诉求,可以在短时间内组建数百辆甚至数千辆无人配送车的车队,抢占无人配送运营管理中的稀缺经验。
据CICC预测,一旦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单车成本降低到10万元,单车日均配送量增加、运营效率提升后,每辆单车成本将降低到1.5元的水平,运营车辆10个月比招一个快递员更划算。目前生鲜、零售等即时配送单价在7-9元/件左右,快递单价在1-2.5元/件左右。而且快递行业还普遍存在招人难的问题,留给无人配送的利润空间空和市场机会非常乐观。
就像小米在2011年以1999元的价格对智能手机市场的“刺激作用”一样,小魔驼2.0正在将无人配送的大规模商用从理论推向现实。行业内外讨论了两年多的终端物流自动配送场景,正如Mimo智行董事长张凯所说,“现在正处于市场爆发的前夜。”
04写在最后。
借用一位选择扎根无人配送赛道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从业者的解释:“社会有需求,场景有需求,技术有积累。”
12.88万元的小魔驼2.0上市,能产生的涟漪不可估量。如果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能占据20%的配送市场,以2021年即时配送行业300多亿订单量计算,将是一个1000亿元的蓝海市场。更何况,即时配送的订单量还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给市场从业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预见,无人配送市场势必会由量变引发质变,彼时无人配送车在大街小巷中穿行的场景,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