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我相信我们都很熟悉。20世纪70年代,他在尼克松和福特任期内担任国务卿。他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两件事是: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基辛格利用两次石油危机,联手海湾
亨利·基辛格,我相信我们都很熟悉。20世纪70年代,他在尼克松和福特任期内担任国务卿。
他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两件事是: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基辛格利用两次石油危机,联手海湾国家创建了“石油美元”体系,成功维持了半个世纪的美元霸权。
第二,他努力促成中美建交,把中国拉拢到美国一边,为美国赢得冷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成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进入21世纪后,年迈的基辛格逐渐退出了美国的核心决策圈。所以我们后来在电视和新闻上没怎么看到这个老人。
然而,最近一年,基辛格频繁出现在美国各大媒体面前。
要知道,基辛格今年已经99岁了。这么大了,不住在家里,又跑出来抛头露面?
其实,这无非是基辛格看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那就是美国正在把世界引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基辛格的警告
6月11日,基辛格接受了一家英国媒体的采访。采访内容是“如何避免一场世界大战”。
基辛格警告说,当前的世界局势有可能失控,并演变成另一场世界大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是媒体故意搞一个大新闻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吗?
不完全是。
在采访中,基辛格详细列举了世界大战的可能原因。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美国陷入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内部分裂。在党争加剧、社会撕裂的背景下,美国精英需要刻意制造一个外部“敌人”来转移国内矛盾、弥合国内分歧。
在美国崛起的历史上,英、法、德、日、苏都扮演过这个角色。敌人越强大,美国就越团结。
以60年代为例。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民权运动的高潮,社会撕裂、种族矛盾很多,甚至比今天的美国更甚。
当时美国肯尼迪总统为了转移国内注意力,选择发动越南战争。利用人们对红色阵营的恐惧,团结各方势力,推动国内改革。
越南战争
当然,虽然美国最终输掉了越南战争,但肯尼迪利用战争成功推动了社会改革,成为美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总统。
今天,在美国两党分裂、种族冲突不断的背景下,美国继续将俄罗斯视为战略对手,并利用“北约东扩”对其步步紧逼,将苏联解体后多次向美国示好的俄罗斯从朋友变成了新的敌人。
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假想敌战略”确实有效。
在美国的压力下,俄乌冲突终于爆发,美国同仇敌忾。
欧洲30年的和平被彻底打破了。为了防范俄罗斯,一向主张“战略自主”的欧盟不得不在防务问题上再次依赖美国。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俄乌冲突后,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大幅增加。
目前,美国在欧洲驻军超过10.2万人,其中4.2万人是在过去几个月派往欧洲处理俄乌冲突的。
美国欧洲司令部司令已经明确表示,即使俄乌冲突结束,美国仍需在欧洲增兵。
美国的世界霸权离不开欧洲的控制。
美国通过乌克兰这颗“棋子”,成功引爆了此前俄欧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对西方世界的控制。这一招非常精彩。
然而,这种主动制造敌人的策略并非没有害处。
在现代社交媒体的渲染下,一场擦枪走火的小规模冲突,可能会激起人们激动的情绪,最终演变成一场全面战争。
基辛格关于“世界大战”的第二个理由是,作为美国的对手,俄罗斯缺乏战略耐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的衰落,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制裁给俄罗斯带来了新的经济压力。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4年至2018年,俄罗斯GDP在西方制裁下平均每年损失约0.2个百分点。同期,俄罗斯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0.35%。
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俄军军费短缺,武器精良。
面对美欧支持的乌克兰兰军,打得非常惨烈,不仅打破了俄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经济的无奈。
莫斯科号沉没了
俄罗斯国力衰弱,普京的政治福很清楚。
面对美国的极端压力,俄罗斯只能放手一搏,利用自己可以接受的国力。越早开战,胜率越高。
所以早在八年前克里米亚危机期间,基辛格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就说过,克里米亚危机最终会演变成一场战争。
八年后,基辛格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所以在这一边,美国刻意制造“战略敌人”,把俄罗斯逼到墙角;另一方面,俄罗斯寻求尽快解决问题,并准备尝试一下。
大国之间的冲突全面爆发。
不要忽视小国的作用。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目前的俄乌冲突只是局部冲突,并不是俄罗斯与北约的全面战争。怎么能断言会爆发世界大战呢?
其实在这里我们也不能忽视小国的作用。有时,他们能起到“以二移一千斤”的作用,大大扭转战局的走向。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法、奥匈、俄国势不两立。
而站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隔岸观火、浑水摸鱼是传统艺术,所以它不愿意参与这场冲突。
但德军为了进攻法国,冒险进攻比利时,打破了英国“保证比利时独立”的承诺,于是英国被迫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最后,英国虽然赢得了一战,却牺牲了近百万士兵,消耗了一代年轻人的鲜血。
一战后,英国衰落了。甚至直到二战前夕,英国还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愿意打新的战争。
英国所谓“保证比利时独立”的条约是什么时候签订的?那是1839年。
为了一份70年前签署的几乎毫无用处的条约,英国失去了国家财富。在这方面,比利时作为一个小国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天,在俄乌战争中,又出现了类似的小国。
是立陶宛。
立陶宛,名义上是北约成员国,但在俄乌冲突前,美国从未在立陶宛驻军。
由于历史原因,立陶宛和俄罗斯仇恨很深。立陶宛一直想从俄罗斯的衰落中分得一杯羹。
但立陶宛是个小国,无力对抗俄罗斯。我们做什么呢
答案是,把大国拖下水。
6月,立陶宛未经欧盟授权,突然封锁白俄罗斯至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公路、铁路、航空空交通路线。
立陶宛名义上是在执行欧盟禁止俄罗斯商品入境的命令。但欧盟只要求俄罗斯商品不能“进口出售”,从未说过不允许“过境”。
于是,加里宁格勒彻底成了“围城”。
虽然俄罗斯仍然可以通过海路向加里宁格勒运送货物。但是俄罗斯本身的海上实力并不强,很多货物并不适合海上运输。
所以加里宁格勒马上出现抢购和短期供应的热潮,人心不稳。
而且在立陶宛脱离苏联独立之初,俄罗斯就已经和立陶宛签订了协议,要求立陶宛保证交通畅通。
这一次,立陶宛作为北约成员国,主动破坏与俄罗斯的协议,威胁到俄罗斯的核心利益。
那么,俄罗斯是否会因为立陶宛的“禁运”措施而与立陶宛开战,从而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全面开战?
也许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可以预见的是,即使俄罗斯这次忍住了,立陶宛下次也可能会做出“更激烈”的事情来挑衅俄罗斯。
在小国“四两美元”的影响下,大国之间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环顾当今世界,像立陶宛这样的小国其实不止一个。
在东亚,还有一个小国想要两个大国开战——日本。
美日安保条约
不过,这个话题比较长。有兴趣的话,改天再单独开个话题,详细说说日本。
老一代政治家的衰落。
面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的危险,基辛格作为美国的元老和政治精英,真诚地建议美国与俄罗斯合作,放弃在乌克兰“与俄罗斯作战”。
目前,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不再是俄罗斯。
因此,基辛格建议美国立即推动俄乌和谈,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对抗。
西方不仅要为乌克兰提供一席之地,也要为俄罗斯留有一席之地。
基辛格甚至直言,美国同时对中俄采取敌对立场,并敦促它们联合起来,是极其不明智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基辛格这个“冷战活化石”对世界局势有着敏锐的眼光。
但对美国政界和冶金界精英的反复劝告,可谓苦不堪言。
没有这种超然的战略眼光,作为“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不可能在70年代与“红色中国”合作;
同时,一直强调“民主人权”的美国也无法与中东的封建石油领主合作。
历史证明,正是这种超脱的战略眼光使美国摆脱了70年代的困境,并最终带领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
然而今天,在当前的西方舆论环境下,基辛格的建议不仅没有被美国政府重视,还被攻击为纳粹。
这种战略误判最终会毁了美国的未来,这才是当今美国真正的悲剧。
摘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有过50年的和平。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和今天一样,都是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不会爆发。
但事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并造成1000多万人死亡。
为什么会有战争?
战争的本质是人类对有限资源和生存的争夺空。当世界停止发展,世界大战爆发,全人类重新洗牌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据学者统计,在有记载的55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过14000多次战争,平均每年2.6次。
但在1740年至1974年的200多年间,每年爆发的战争平均次数下降到1.6次。
为什么战争频率下降了?
因为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开启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全人类的“蛋糕”变得越来越多。
虽然有的人得到的蛋糕多,有的人得到的蛋糕少,但是蛋糕总量的增加有助于缓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但是,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总是有周期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洲享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但当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彻底爆发。
回顾二战后的冷战,也是如此。
二战后,虽然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剑拔弩张,但并没有发生世界级的冲突。
因为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无论美国还是苏联,人民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谁也不想真打起来。
但是今天,距离上一次科技革命结束有多久了?至少20年。
即使是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其核心技术——电池、传统器件、人工智能,都是90年代出现的老技术,并不新鲜。
就像1900年,奔驰公司生产了第一辆汽车,但它只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技术和石油应用的缩影。没有多少革命性的新事物。
十三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所以今天,在人类科技停滞不前的时代,全球性的冲突越来越严重,这不是天方夜谭。
一场新的世界战争,或许离我们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