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案例分析(企业组织创新案例分析)

当一个企业的主业发展壮大后,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成长,就需要不断拓展边界,这就是大企业内部的创新创业。内部创新创业很头疼。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失败率很高,成功的项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6 02:51:22

当一个企业的主业发展壮大后,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成长,就需要不断拓展边界,这就是大企业内部的创新创业。

内部创新创业很头疼。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失败率很高,成功的项目很少。

为什么?

本文将以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小米、格力等企业为例,探讨大公司创新创业成败的深层原因。

01.内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应该由最后立场决定。

2003年,阿里B2B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马云正在谋划一件大事。

4月10日,入职未满一年的阿里567号员工阿克被主管蒋芳问及现在有一个项目,要不要做,随后被带到一间办公室,发现里面坐着马云、蔡崇信等领导。

马云拿出一份英文合同,告诉叶枫,我也看不懂。你先签字,然后我会告诉你怎么做。当然,这是秘密任务,不能告诉别人。

就像间谍活动一样,马云从内部组织了一个团队。他是最高领导人,孙彤宇是直接领导人。他在阿里“创业圣地”的湖畔花园开始了静修。

一个月后,这个秘密任务初步完成,Ake被命名为“淘宝”,阿里的C2C业务正式上线。

当时阿里其他员工都不知道淘宝。有人听到风声,在内网发帖说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引起了领导的重视,这让阿里很多员工非常担心。

没想到7月份要开产品发布会,大家才发现这是自己的产品。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物理隔离”对于内部创新创业非常重要。与现有业务冲突的项目必须“物理隔离”。即使与现有业务没有冲突,也不要在同一个办公区域办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到了2007年,阿里想做一个新项目,叫阿里软件。他的梦想非常美好:几十万中小企业每天花一美元就能使用世界一流的企业软件。

据阿里前执行副总裁卫哲回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老板觉得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他的想法很好,自己的技术人员也很厉害。只要他做,他就能做。他找个人说你很棒,你就可以做新项目了。

当时这个人也没什么想法,但是老板招供了,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最近两年,阿里投了2亿,这个项目却不了了之。

阿里在2007年走上了正轨。他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没有成功?有两个原因:

一、内部创新创业最忌讳老板自上而下的任命。如果老板觉得这个人可以,就让这个人去做,但是这个人没有激情。马云创业的时候,没钱,也没人任命他。他满怀激情地做着这件事。所以内部创新创业,一定要让有激情的人主动去做。

其次,相比硬件创业,软件创业的成本相对较低。两年给了两亿,怎么花是个难题。钱多了,人就变傻了。而且拿着老板的钱去“创业”,天天想着投资回报、投入产出比等问题,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如何把这个生意做大上。

经过这件事,马云变聪明了。后来,他成了阿里的妈妈。首先,他准备收购一家公司。因为价格的原因,他最终放弃购买,自己做了。

当时大家讨论这个项目要投多少钱,马云伸出两个手指。大家一看,2亿美元,比买别人便宜不少,但也不少。结果马云摇了摇头。不,太多了。两亿人民币?200万人民币?不,是200万人民币。

对于这个投资只有200万的内部创新项目,阿里让一些人报名,条件是:

公司只投资200万,你也可以参与投资,占20~30%,也就是40 ~ 60万。

如果从集团内部申请,就摆脱了你原来在集团的级别、工资、股权。

项目完成后,公司以风险投资的方式追加投资,最后与淘宝合并换股。

这个项目最后是怎么成功的?

首先,办公地址不在公司,而是在阿里的“创业圣地”湖畔花园,因为在公司办公要交房租,既节省了开支,又实现了“物理隔离”。

与马云阿里妈妈项目成员在湖畔花园合影。源网络

其次,管理层不拿工资,降低了人力成本。

最后,服务器,软件启动中唯一的硬件,是最重要的硬件。阿里的流量很大,需要5000台服务器。当时一台服务器的价格是2万,光这一项支出就达到了1亿。我该怎么办?他们去阿里收集“废品”,找到已经被财务部门折旧折射的服务器,最后收集到2700台服务器,然后自己进行改装,使得服务器总数达到5000台。

最后阿里妈妈成功了,成为阿里重要的营销平台。现在淘宝70%的收入都来源于此。

2亿项目没成功,200万项目成功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让我们看看:

首先,这次不是老板找人,而是员工自荐报名,成功升职加薪,股份收购,既有激情又有动力。

其次,投资200万和创业是一样的。没钱的时候恨不得把一块钱当十块钱花。才有了“空手套白狼”的勇气,光服务器就省了一亿美金。

最后,即使是内部创业,也要有破釜沉舟、最后一搏的勇气。

内部创新创业,不要有拿钱做项目的想法,要有新创业的想法。自己创业和给公司做项目完全是两种心情。

02.只有改变自己的人生,才不会被对手颠覆。

张小龙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资深人物。在马花藤创业之前,他就已经开发了拥有数百万用户的Foxmail。但是,他拒绝实现业务,没有在他的产品上添加一点广告。他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一个程序员对自己才华的失望。

2005年,腾讯收购Foxmail,张小龙出任腾讯副总裁,负责QQ邮箱。五年后的一个深秋夜晚,张小龙给马发了一封邮件,说想做一个新的通讯软件,但可能会对QQ造成威胁。马花藤回答说,他会马上做这件事。

第一,张小龙“物理隔离”了团队。腾讯总部在深圳,微信团队在广州。张小龙甚至切断了与总部的“联系”,每周一从广州到深圳召开例会。张小龙说他起不来了,马花藤让他的秘书叫醒他。张小龙说道路太拥挤,所以马派了一辆车去接他。

其次,张小龙过去没有用腾讯的成功经验。比如QQ的会员制度,等级成长制度,以及空之间的换装等等。,微信功能特别简单,一开始也不是为了商业变现而设计的。连微信支付都交给财付通团队了。最终没有办法实现商业化,于是张小龙把商业化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微信的商业化和QQ是不一样的。QQ既有与企业用户的交易,也有与个人用户的交易,交易规模巨大,而微信只与企业用户交易,不与个人用户交易。

腾讯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微信月活用户为12.13亿,而QQ月活用户仅为6.17亿。微信的月活用户几乎是QQ的两倍。

我们来看一个相反的案例。

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同年,谷歌推出Android智能手机系统,加速智能手机的发展。

这一年,中国通信巨头中国移动推出了即时通讯软件飞信。高峰时注册用户达到5亿,而当时手机QQ还没有如日中天。所以当时的飞信可以算是即时通讯领域的一哥。

当时飞信为用户解决了一个特别大的痛点,就是用飞信给移动用户发消息是免费的。即使对方没有登录飞信,也可以通过短信接收消息。我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就是用这种方式发通知的。

但是飞信为什么不行呢?

据媒体评论员陈深称,他曾在中国移动工作,并参与了飞信的项目。当时他们推出了新版本,不仅可以免费发文字,还可以免费发图片和语音通话。他们还做过139说客,类似于微信的朋友圈,几乎相当于微信2.0版本,但这个想法是在微信出来14个月之前。

但是这个版本被集团拒绝了,因为当时中国移动最赚钱的业务就是短信和电话。他们认为你拿了一个我们免费收费的项目,这是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微信可以自我颠覆,而飞信不行?体制原因很多。

中国移动是国企,领导需要对自己的业绩负责。那时候互联网即时通讯还不明朗,最赚钱的业务也不能免费。

腾讯是民营企业,马有完全的决策权。他必须考虑企业的未来。当时QQ虽然是社交通讯的霸主,但有米聊等软件,与其等着被对手颠覆,不如自己去颠覆。

对比微信和飞信的产品,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当一个企业达到巅峰,或者还没有达到巅峰,就要做好颠覆自己的准备,甚至开始行动。往往等到对手已经反超势头或者业务下滑的时候,再采取行动就太晚了。

第二,过去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今天创新创业的障碍。中国移动的收入依靠电话和短信。做飞信的时候拒绝了免费发消息和打语音电话的功能,导致飞信相比其他即时通讯软件没有亮点。但微信抛弃了过去QQ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它是建立在制造好产品的基础上的。

3.构建孵化矩阵,让内部创新创业可持续。

5月31日,格力召开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董明珠在会上表示,“格力过去30年被空绑架了。希望投资人以后不要再谈格力的“空调整”,多谈格力的“电器”,因为我们现在是全系列的家电企业。”

董明珠弱化了“空调”的标签,大力推出格力的新能源和小家电。“以前我的口号是‘好空调格力做’,现在说的是格力做的好电器。”

认为董明珠格力被空“绑架”是因为内部创新创业能力差。

就手机业务而言,截至目前,格力已经推出了6款手机,其中一款是内部销售,其他都是对外销售,销量极其惨淡。在JD.COM搜索格力手机,只能找到格力大松G5,评价数也只有个位数。在淘宝搜索格力手机,按照销量来看,销量前两位分别是11和10,其他都是个位数。

格力电器的销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和格力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格力生活电器JD.COM旗舰店,销量靠前的都是电风扇等制冷家电,除了前几个评价能达到10万+和20万+,其他大部分评价都在2万以下,其中销量第一的加湿器评价数为2000+。在格力官方旗舰店和淘宝上的格力生活电器旗舰店,销量都和JD.COM门店差不多,生活电器的销量大多在几百件。

格力空 tune很成功,但其内部创新的格力电器还远未成功。除了电风扇,其他线上产品都达不到爆款水平。

大致说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创新创业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不要觉得做的差不多不重要。董明珠曾表示,格力手机不是格力电器的主营业务,只是格力智能生态的重要一环。没有被赋予重要的地位。

二是工业设计落后。格力的生活电器和五年前一样老气横秋。在正义的时代,它们完全无人触及,在工业设计上也不统一,没有很强的辨识度。

第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孵化内部创新创业,首先要孵化几个爆款产品,然后总结他们的方法,公司会给予其他支持,再批量孵化其他产品。从格力电器目前的产品来看,似乎都在各自为战。

与格力的案例相反,小米以手机起家,却没有被它“绑架”,孵化出更多的产品。比如mi band累计销量突破1.4亿,小米充电宝2019年累计销量早已过亿,小米空空气净化器5年销量1000万台。小米每一个爆款产品之后,都有一个生态链企业,这些生态链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出更多的爆款产品。

而小米生态链企业又是如何做到的?

小米建立了强大的孵化矩阵,为每一个生态链企业和产品赋能。

比如工业设计,外观纯白简约;易于操作,减少用户无法使用的选项等。比如产品经理,小米会把每个生态链的CEO都培养成优秀的产品经理,因为产品经理是产品成败的第一负责人。

有时候做生意不是长板效应。对于一个独立的公司,独立的团队,短板是没有的。任何短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

就像一个智能硬件公司,如果供应链出了问题,可能马上就死掉。比如你做一个消费升级产品,设计不好,颜值不够,这个短板可能是致命的,用户不会看你一眼。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这样一个孵化赋能矩阵,帮助它把资源和能力补上,这样它才会有成功率。

结论:

在大企业内部创新创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是简单的复制以前的成功经验,也不是仅仅靠现有的名气做一个产品。一定要放下心态,重新开始。

内部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的事情,既看赛道的长远,也看团队的决心,既看产品的功能,也看产品的颜值,用户调研、寻找痛点、找到优质的供应链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缺。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