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进入职场的第一步是写好简历,但很多人的简历其实是不合格的。很多人都是“做的太多,写的不好”,项目经验丰富,但是写出来的简历很难入得了大厂面试官的眼。笔者总结了
编辑导语:进入职场的第一步是写好简历,但很多人的简历其实是不合格的。很多人都是“做的太多,写的不好”,项目经验丰富,但是写出来的简历很难入得了大厂面试官的眼。笔者总结了写简历的三步法,分享给大家。
随着最近一个月行业的大变化,很多同学可能有找工作的需求。作为一个曾经的大厂面试官,学姐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格的简历,很多都工作了三五年以上。很多都是“做的太多但写的不好”,项目经验丰富,但简历却很难入大厂面试官的眼(曾经听说有个妹子投了87次大厂简历)。
即使进入面试环节,也可能有往返或者没有offer。
所以学姐总结了写简历的三个步骤和模板,设置了一个框架-->:填写内容-->扫雷点。对于暂时不看机会的童鞋,也可以每半年更新一次简历,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看看现在的工作能否在简历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首先,建立一个框架
写简历和做产品差不多。先有功能点和线框,再有交互和视觉。所以建立简历框架是第一步,也就是确定简历最后要写哪几个部分,以及每个内容的长度,这样才能建立起整个简历的结构。
简历一般分为三个部分,按照基本信息->:工作经历->:添加信息这个顺序,每个部分的长度要遵循721的原则。当然,这里的70%指的是工作经验。
学长有时候看到一些简历,基本信息太长,比如自我评价就有几行,附加信息放在前面,比如兴趣爱好等。,这让面试官每天都要在会后翻看简历寻找关键信息,非常累。这和我们的产品设计是一样的。动作点的CTA按钮太隐蔽了。用户如何才能有下一步的转化?
1.10%的空间用于介绍附加信息。
比如技能、与职业联系不紧密的学历、个人爱好等。总的来说,这部分不是很重要。可写可不写。放得太靠前容易分散面试官的注意力,所以还是放在最后比较好。
2.20%的篇幅用于介绍个人基本信息。
其实这是我们设计产品时的简介页面,包括头像,毕业院校&专业、姓名、性别、手机号等基本信息;以及自我评价、获奖情况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当于我们在平台上的荣誉等级,类似于88会员。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评价要高度概括,尽量客观。写不出好东西就不用写,避免自吹自擂。比如很多童鞋会写“沟通能力强”。面试官看到其实也没什么感觉,因为谁都可以这么写。
但是如果你写“连接N条业务线”,它会告诉你更多关于你的沟通技巧。自我评价如果能写给JD就更好了,比如面试一个交易产品的职位。可以在自我评价中写“从0到1构建一个日订单量XX的交易系统”“构建行业内X个通用交易台”等。这会吸引面试官看到简历的下一部分。
对于工作多年的童鞋来说,简单展示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奖项(无论是项目奖还是单项奖)或者更好的表现,也算是这部分的一个小亮点。至少,说明你的工作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3.70%的篇幅用来介绍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工作经历。
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工作经历和项目经历分开的简历模板。这个模板不太适合高年级学生。除非你在学校招生或者有副业,你的哪个项目不是在工作中完成的?
这样,把工作经历和项目分开写,面试官要在项目前面寻找相应的工作经历,眼睛还要来回扫描简历,阅读效率很低。所以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直接写工作经历比较好。工作经历应按时间倒序书写,每段经历包括并应包括三个部分:
(1)基本信息
公司,部门,职位,时间段,下属人数。
(2)公司/部门介绍
很多童鞋都不写这部分。如果你的公司和部门在行业内比较知名,那么完全没问题。比如你在腾讯微信朋友圈做产品经理,每天晚上和张小龙见面。
但如果你在一家业内不那么知名的公司,或者知名公司的非核心部门,为了减少面试官百度搜索的工作量,还是可以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一下。
当然,这句话和自我介绍的原则是一样的。要简洁客观,尽量用数据说话,比如“BU的营收增幅是BG最高的”、“公司是行业第一”。如果写不出来,请参考PPT报告第一页老板写的业绩。
(3)工作项目
在这一部分,写哪些条目,如何组织结构比较有讲究。很多童鞋只按时间列出自己的物品。即使有面试邀请,也很容易面试一个来回。
a)减法的项目选择
很多童鞋会把所有项目放在一起。有些项目可能是老板或者其他部门提出来的,你可能不是自愿去做的。可能你还没有发现项目的价值,也可能你认为项目的结果不是很好。
反正学姐觉得只有自己相信的项目才会一直放在简历里(骗自己相信的也算)。事实上,对项目的消极态度很容易在面试中显露出来。如果你找不到项目中哪里出了问题,或者后期如何改进,你会很被动。这部分最好不要写在简历上。
b)增加了能力模型。
这里有些童鞋可能有些项目有点不确定,有些项目结果不算太好但也不差。你到底要不要把它们写进简历?这里你可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这个项目是否体现了你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在其他项目中是无法体现的,所以学姐建议写出来。
比如你平时可能做的基本都是To B项目,这个项目是To C,可以体现你对C端用户的了解;比如你平时做的是内部项目,这个项目是和几个外部公司合作,可以体现你推动跨公司合作的能力等等。
c)有效地组织项目。
很多童鞋可能在某个公司的部门做过很多项目,但是项目之间的关系没有整理好,就堆在简历上,显得比较分散。项目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就像一个app首页,随机堆叠的功能模块。
在设计页面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仔细考虑哪些模块放在哪些位置,第一屏显示什么内容,所以写简历也应该是这样。
当然,零散的项目也是因为平时规划不好。但是,既然一切都已经完了,现在只能用一些技巧“亡羊补牢”。在这里,学姐提供了两个思路:
按用户层次/场景组织:
比如你在一家MCN机构工作,相当于小B(网络名人)和大B(品牌客户)的撮合平台,那么KOL和KOC可以按照小B端的粉丝数来区分,不同行业/规模的客户可以按照大B端的品牌客户来区分。那么,针对这些用户的产品/运营/销售方案肯定会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简历上写项目或者功能点的时候,可以尽量把同类用户组织在一起(或者前后)。比如针对KOL+美妆行业的头部客户,我们做了项目A,针对KOL+服装行业的头部客户,我们做了项目B,等等...对于KOC来说,因为不是核心用户,所以我们做了Project Z,这是全行业通用的。
按阶段/认知迭代组织:
每个公司,每个业务,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初创期和发展期的指标是增加用户数和收入,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指标是增加收入和利润(对指标感兴趣的可以看这篇文章)。简历上的每一项本身都要对应这个阶段创业的目标和指标。
如果你有幸经历了一个企业从0到1,从1到100,你可以根据简历上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组织你的项目。这样每个阶段的目标和项目都可以一一对应,比如创业初期如何冷启动,后续业务发展时如何做精细化运营。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么完整的业务阶段,也可以根据你所在部门对这个业务的认知迭代来组织项目。比如,一开始你尝试了某个方向,做了相应的项目A、B、C,然后总结了一些失败的经验,根据这些经验调整新的方向,做了项目D、E,最后你发现D、E的结果明显好于A、B、C。
如果你能这样组织简历上的项目,那么一个对你的公司和业务一无所知的面试官也能高效地阅读你的简历,了解这些项目之间的关系。这样整个简历会更有逻辑,项目之间的故事也能更圆润。
那么,在确定了要写哪些项目,安排好项目的顺序后,如何填写项目的内容呢?
第二,填写内容
有了线框,如何填充一些“元素”,变成高保真的原型,也就是如何写出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学姐觉得可以参考4W1H的方法。
1.谁:用户是谁?
阿里“客户至上”的价值观,美团“以客户为中心,长期耐心”的价值观,大家都听说过。虽然前者引发了很多让人怀疑其价值观的丑闻,但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当然是法律允许的)。
任何项目也是如此,都是基于用户的价值,所以先用“用户”才能有“价值”。
不管这个需求是谁提出的,老板还是销售,先不要急着写项目名称。让我们想清楚这个项目的用户,看看它是否应该写在项目中。
比如微信,一开始是“陌生人”和“熟人”社交的平台,所以一个手机号可以注册一个微信号。但是渐渐的,一些店员注册了店铺的微信号,去添加店里的顾客,发一些营销消息或者朋友圈。但是员工会离职,离职后大概率不会更换手机号。所以企业微信会有离职后把这个号码转移给另一个员工的功能,也就是“接班”。
如果你只在简历上写这个“接管”功能,而不写用户是谁,如果看你简历的人没有使用过这个功能,他们就不会理解为什么一个微信用户要接管其他用户的社交关系。
当然,如果项目是行业通用的模式,就不需要写用户群了。比如搭建一个聚合打车平台,很明显用户是想打车的乘客和第三方的司机,就不用解释用户是谁了。
但如果只写打车平台,那么面试官会怀疑平台上的司机是第三方还是个体户,还是两者都有?而且两者在产品和运营方面的战略战术完全不同。
2.地点:场景是什么?
确定了用户之后,还要写下场景,因为产品的设计方向,设计细节等等都是基于用户的具体场景。
比如企业微信和钉钉,听起来像是针对员工的IM,但实际上钉钉更多的是针对员工内部的沟通,而企业微信更多的是针对员工和客人之间的沟通。
所以你会发现钉钉不会在聊天的列表界面显示公司名称,因为大部分都是一个公司的,而企业微信就不一样了。它会直接在用户名后面跟@ a公司,用醒目的黄色字体。
所以,在你写这个项目是如何完成的之前,你应该首先清楚地描述用户和场景。
3.如何:如何做
这应该是大家最喜欢的环节。基本上,大多数有问题的简历只是开始写项目是如何完成的,而没有前面的部分,同时忽略了谁和在哪里。那么项目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只需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以下几点:
项目的亮点和难点:你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如果是项目负责人/业主/R师傅就不要写了)你所在部门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如果是跨部门项目)你所在公司在这个项目中的角色(如果是跨公司项目)核心功能点
什么:结果是什么
学姐也在很多文章里强调过,先有用户价值,再有KPI,成绩,数字来衡量你能不能做好。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可以去看看学姐写的关于数据分析的文章。
总之,一定要把项目的结果指标写清楚,关键指标1 ~ 2个,过程指标0 ~ 3个。这部分也容易出问题。学姐帮你列出可能的“坑”:
写太多指标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漏掉了重点。建议分解成几个项目来写一些不痛不痒,和关键指标没有因果关系的过程指标。比如写在一个交易产品中的停留时间长短,这个和交易指标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因果关系了(除非能在你的产品中证明)。面试的时候很容易被挑战写出进步不显著的指标。比如转化率从10%提高到10.1%,绝对提高0.1%,相对提高只有1%(学姐认为相对提高要5%以上才能动笔)。如果面试官感兴趣,他会在面试过程中问你,所以你不必在简历上发个人,过多强调一些和你工作类型/项目不那么相关的指标。比如这个新用户的指标是属于市场部的,是花钱打广告获得的等等。
总之,这些指标要能衡量这个项目有多成功,而且必须和你有直接关系。
5.为什么: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
与立项时的报告不同,简历中的项目背景部分可以写得简洁,一句带过,甚至不写。因为你已经列出了用户、场景、结果,思考、研究、分析、推理的过程可以适当留白,这样会引起面试官的兴趣,让TA很快就想约你面试。毕竟简历只是敲门砖。
当然,简历上没写,不代表你没有。为什么要想清楚,这也是很多大厂面试时最容易被问到的。这个项目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还是在过程中真的深入思考,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
PS,学姐整理了一份朴实无华的简历模板(Word),关注“海北学姐”微信官方账号并留言“简历”,赶紧写吧。
三。排雷地点
在框定和填写内容之后,你的简历就基本成型了。但是,就像产品上线之前,我们要做一个稿件的视觉还原。学姐在这里列出了一些常见问题和闪光点,你可以在写完简历后对照检查。
1.你的简历应该有多长?
它不应该太长或太短。一般来说,字号都是小五五,至少有一张A4纸。工作五年以上的可以写1 ~ 2页,工作十年以上的可以写2 ~ 3页。
2.简历是否应该根据职位进行区分?
如果岗位差异较大,可以适当调整一些重点项目的时长和自评。给JD写肯定是最好的。你可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你是面试官,你自己招聘的时候最看重的可能就是那些能力点,对照着写项目。
当然,按每个岗位修改可能太累了。一般来说,2 ~ 3份内容相似度达到80%的简历就足够了。比如一份简历去To B的岗位,一份去零售业的岗位,一份去ERP系统的岗位。把他们的重点项目写在不同的简历里,其他项目稍微简单一点。
3.不要把简历做得太花哨。
比如颜色鲜艳,背景花哨,排版错落有致(做个双瀑布什么的),照片的滤镜特别重等等,除非你是设计师~一般来说,我们的简历越简单越好。毕竟重点还是在简历的内容上。就像设计产品一样,所有可能影响页面转换的杂念都要尽量排除。
4.不重复内容/日常工作。
有些童鞋喜欢写自己在每个项目中做的一些日常工作,比如写PRD,开需求评审会,跟进项目的上线,上线后分析结果。
写这些学校招生还行(甚至很多优秀的学校招生都不这么写),更别说有一定经验的社会招生了。每个节目都有这样一篇文章,看起来真的很重复。
真的没必要每个项目都包含这样的套路。你的项目已经成功上线,数据指标也很好。面试官还会怀疑是你自己写的PRD还是开的需求评审会议?
同样,带人的童鞋也不需要写一些太常规的管理方法,就收工吧。
这些基本操作大家都懂。除非你已经总结出了特殊的经验方法(比如发明了管理学中的六脉神剑),或者写这个可以反映出如何克服工作中的一些困难(比如这个项目的PRD写了100页),否则真的没有必要浪费简历上的空篇幅。
作者:海贝姐姐;微信官方账号:海贝姐姐
本文由@海北薛洁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