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是什么(习近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国企改革之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表示,国企改革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推进国企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与此同时,中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8 13:41:2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表示,国企改革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推进国企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与此同时,中国移动日前公布的降薪方案,最高降幅达50%。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即将出炉,国企的“大象”们未来该怎么走,改革的阻力有哪些,国企限薪是否会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国内外各界都特别关注。

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但实际上,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的步伐已经停滞。事实上,国企改革的根本瓶颈在于赋予国企的角色与市场化的关系。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为什么对国企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

在吉林,习近平总书记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吉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老资格”的国企。同时,部分央企总部在吉林。谈吉林国企改革就是典型。

2.国企改革和国企自身发展都处于关键阶段,尤其是中国经济面临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国企处于这种双重压力的最前沿——不仅承受着下行压力,还承担着改革转型的重任。经济下行压力不仅使国企改革转型更加迫切,也使国企改革转型遇到更大的问题。因为企业转型往往需要一定的稳增长作为改革期空,但是经济下行压缩了这个改革期空,这也是国企改革遇到的困难。

3.围绕着三中全会以来近两年的国企改革,在实践、理论和舆论上仍然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和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些激烈的较量。国企改革该往哪个方向走,怎么走才是正确的方向,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因此,针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总书记提出了国企改革的“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国企改革的三大优势时,明确提出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言下之意是,国企改革不是为了削弱国有资本。言下之意,国企改革不是削弱国企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言外之意是通过改革强化国有资本的功能。

同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进行改革。”潜台词是,我们的国企改革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国家的改革思路,而要符合我们的国情,承担国企的社会责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国企改革做了怎样的顶层设计?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各界围绕三中全会的展望和前瞻分析,都将目光聚焦在国企改革上。事实上,全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系统安排——明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其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要帮助国有资本扩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中的新情况

中共三中全会后,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许多不同观点的冲突。在具体改革路径和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在细化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情况:

曲解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化

第一,一些关注国企改革的人在有意无意地曲解三中全会的部署。比如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却被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国企改革等同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然后被曲解为国进民退和国有资本弱化。

事实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说明了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私有化。

国企如何改革,急需细化方案。

其次,在坚持正确原则的前提下,如何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中国特色”难题

第三,国企改革面临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具体困难。比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一个国企的重大决策需要董事会讨论通过。如果实际操作还是党委说了算,那就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没用。如果董事会说了算,党委就起不到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这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点。

同时,中国的国有企业也承担了大量的退休工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总平均负担是“1配2”,即一个在职职工负担两个退休职工。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形成,但这也是我国的现实。所以国企改革也需要养老金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的配合。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1.在国企改革问题上,不少国企高管普遍认为,基本方向和重大原则是当前国企改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国企改革的治理结构。

2.我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涉及的领域很广,改革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形成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如何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治愈“大企业病”,是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所以在这些具体改革的过程中,国企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革新的过程。

3.目前很多国企面临的问题是普遍性的。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全球经济转型,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世界上所有同领域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国企改革与国企限薪的关系

可以注意到,近日,中国移动公布了降薪方案,最大降幅达50%。那么就要把国企改革引向正轨,这也涉及到国企高管降薪。国企高管降薪虽然是整个国企改革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直接触及个人利益,也从管理层延伸到员工,所以对大家的心理压力影响很大。

需要的是国企改革≠降薪,其根本目的是建立长期、稳定、清晰、可动态调整的薪酬形成和增长机制。不仅要缩小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还要与员工的行为挂钩。一方面,国有企业具有公有制的属性,属于全民所有;另一方面,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职工薪酬“一刀切”,显然是对国企改革的又一个误解。

国企降薪,包括建立薪酬形成和增长机制,还需要处理一个问题——一方面需要体现反腐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体现具有中国国情特点的国企薪酬形成机制,还需要充分发挥薪酬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作用。秉承多劳少得、少劳少得、不劳无获的基本原则,还是要体现国企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与其合理收入的匹配性。

作者:姚文帅于天一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