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确实下降了。前段时间银行利率市场自律机制要求各大银行自觉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虽然这个要求不是强制性的,但很多银行最终还是执行了。4月25日起,
最近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确实下降了。
前段时间银行利率市场自律机制要求各大银行自觉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虽然这个要求不是强制性的,但很多银行最终还是执行了。4月25日起,多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10个基点。
近期,在央行RRR公开市场操作的推动下,市场流动性明显增加,银行存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目前很多大行的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已经降到了3.3%以下,即使是大额存单,大部分银行也降到了3.5%以下。
在看到银行存款利率接连下降后,很多人很可能会担心未来银行存款利率是否会进一步下降,甚至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银行存款利率可能会降至零。
广大网友有这种担心,其实主要是参考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做法。目前全球很多国家都实行了零利率甚至负利率。
比如日本的银行间存款利率已经基本降到接近于零,而瑞士银行的存款利率甚至出现了负利率。
中国的存款利率未来有可能像这些国家一样出现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吗?
首先,长期来看,我国存款利率下降是大趋势。
如果仔细观察过去几十年中国央行基准利率的变化,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存款利率整体越来越低。
让我们分别比较一下一年期和三年期的存款利率。
我们来看看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变化。
1990年,当时我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达到10%,但2002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降至1.98%,之后存款利率开始上升,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存款利率一直在下降。自2015年以来,我国一年期基准利率维持在2.1%不变,已持续近7年。
再来看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走势。
三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与一年期基本相同。比如1990年,当时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可以达到11.88%,之后就一直持续下降。自2015年10月以来,三年期基准利率长期稳定在2.75%。
当然,基准利率没变不代表银行存款利率没变。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中国央行已经改变了利率的定价方法。一般情况下不会调整基准利率,而是通过下调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再贷款等方式进行市场调节。
所以过去几年,中资银行的实际存款利率实际上波动比较大。2015年到2018年,很多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比较高。在一些小银行的高峰期,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甚至可以达到6%左右。
但2019年以来,我国央行加强了对银行存款的监管,各大银行不能盲目吸收存款,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开始下降。
尤其是2021年以来,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监管层多次要求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因此各大银行存款利率下降明显。
而且从长期来看,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存款利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空。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中国的存款利率和经济增长率有很大的关系。比如2008年之前,中国的存款利率比较高,因为当时中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快,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很大。银行资金基本供不应求,所以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比较高。
但几年前,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社会资金需求增速也放缓,银行利率也开始放缓。
随着未来中国经济基数不断增大,经济增速放缓将不可避免。未来一二十年,中国GDP增速稳定在4.5%~7%左右。
这意味着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不会那么旺盛,相应的银行存款利率可能会相应下降。
其次,即使存款利率下降,也不会出现零利率。
一些欧美国家之所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是因为它们的特殊情况。
比如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刺激社会投资,日本央行只能长期实行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以鼓励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然而,在日本,整体经济增长率并不令人印象深刻,甚至长期停滞不前。很多投资活动的收益率都比较低,甚至可能出现亏损。所以很多人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宁愿把钱存在银行。
其实很多欧洲国家也是这样,特别是2008年以来,因为金融危机,很多欧洲国家的经济长期停滞,或者增速放缓。
为了刺激社会投资,欧洲各国央行也长期实行低利率或零利率,以此来逼迫大家投钱。
然而,欧洲的情况与日本有些相似。在经济增速不明显的时候,实物投资的回报率比较低,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向银行贷款,导致银行的利率比较低。
但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在市场空,中国不可能出现欧洲和日本那样的负利率或零利率。
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虽然未来经济增速会随着GDP基数的增大而放缓,但GDP增量仍有可能保持较大规模,因此社会对资金的需求会继续增长,相应的银行利率不会大幅下降。
比如,目前有很多中小企业对资金有很强的需求,但银行资金大部分流向大企业,导致很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如果未来一些大企业的融资需求增速放缓,我相信银行的资金会流向中小企业。届时,整体资金需求仍将处于较为旺盛的状态,因此贷款利率不会下降太明显。
只要贷款利率下降不明显,银行的利差空间还在,那么存款利率就不会有明显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