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紫禁城的历史故事故宫是中国最高水平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它在1925年被称为紫禁城。从14
宫城
紫禁城的历史故事
故宫是中国最高水平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它在1925年被称为紫禁城。从1421年明朝皇帝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中心,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今天的紫禁城是王国里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中国成立后,国家全力征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文物数量达到百万件。其中有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牙雕竹刻、丝绸刺绣、文房四宝、书画、家具等。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平。
建筑特色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座。故宫建在北京市中心,以南方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紫禁城外是皇城,周围是北京和城市,显示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等原因多次修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宫殿建筑分为南前院和北后院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个大殿是故宫最大的建筑,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干青宫、交泰宫、坤宁宫为中心,以左、右、东、西宫为中心,是皇帝、皇后、妃嫔居住的地方。前者与后者界限分明,不能随便跨越的严密布局。说明中国古代传统有着鲜明的等级观念,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师将这座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并利用厚重的墙、门和庭院,将紫禁城组合成一个宏伟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既继承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和创新,是我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参考资料:北京出版社
世界文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