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图1、图2是江苏省盐城消防救援支队西环路特勤站特勤队员的工作训练场景。胡万春、曹兆龙摄影报道一个在与赵和同在一个队之前,两个年轻人都是江苏盐城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1、图2是江苏省盐城消防救援支队西环路特勤站特勤队员的工作训练场景。胡万春、曹兆龙摄影报道
一个
在与赵和同在一个队之前,两个年轻人都是江苏盐城消防救援支队有名的“刀队长”。
2016年6月23日下午2时许,盐城市阜宁县遭遇一场EF4级、风力超过17级的龙卷风。大量房屋和工厂倒塌,一些道路被封锁。时任阜宁县消防中队中队长的蒋带着队员一到达现场,指挥部就下达了紧急任务:灾区某厂有大量三甲基铝,必须尽快找到并销毁。
这是一场如履薄冰,直面生死的攻坚战!
三甲基铝是一种高度易燃的化学物质,遇撞击、潮湿或受热都会引起爆炸。目前,12000平方米的轻钢结构厂房在龙卷风的袭击下已是一片废墟,轻钢龙骨已扭曲成“麻花”状。风一吹,凌乱的轻质钢板“砰”的一声,天空中不时飘来雨滴空...这些不利因素随时都会成为诱发三甲基铝爆炸的导火索。
拆除和挖掘;挖掘和拆除。江和他的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在废墟中摸索着前进。这时,一名队员听到了轻微的异响,连忙提醒姜,“队长,你听,什么声音?”
蒋听了的歌摆摆手,声音是从他面前的一堵墙后面传来的。他的心立刻悬了起来,担心拆除时支撑骨架发生晃动,如造成屋顶二次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他担心的时候,眼前的钢板墙“吱嘎”一声被轻轻移开,墙后出现了一个穿着保温服的“高大汉子”。姜对着那个“高大的男人”喊道:“谁让你进来的?赶紧回来!”
对方回答:“情况紧急,总部命令我们一起战斗。”
姜试图劝阻他,但“高大的男人”跳在他面前,拉着他前进。就在这时,一个重达几百公斤的钢架猛地砸向了姜刚刚站立的位置。
好险!这一拉救了姜的命。这个“大高个”就是前来支援的建湖县消防中队中队长赵毅。
经过4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两队终于从废墟中找到了三甲基铝储罐。
下一步该怎么办?指挥部想出了一套应急方案:三甲基铝的排水和燃烧控制。
所谓排水烧控,就是从三甲基铝储罐中引出一根导管,引出速度由阀门控制。每一小部分都是出口的,放在工地的应急防护堤里空烧,直到完全烧光。
引流控制燃烧的难度不亚于拆弹。当总部分配任务时,赵毅和姜打了起来。赵毅说:“我熟悉化工方面的知识。我会第一个为队友探路!”
姜对说,“我熟悉地形。我会第一个去!”
考虑到三甲基铝储量较大,指挥部决定由赵毅和蒋各带一个“尖刀班”轮流上。
对于这次救援,赵毅留下了一张同事在现场拍的照片。照片里,只有他和另一个队友的背影。在他们面前的防护堤上,近一人高的火焰喷涌而出。
照片是静态的,远远不足以呈现惊心动魄的场景!
当时天气闷热,赵毅和队友都穿着不透气的保温服。他们小心翼翼地将三甲基铝引出罐体,稳稳地转移到防护堤上,然后点燃,同时精确控制燃烧速度。
着火前,热气在燃烧,汗水湿透了全身,他们的操作一点也不会出错。稍有不慎,三甲基铝就会把现场炸成碎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场所有救援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尖刀班”轮番奋战4个多小时,第二天上午,这枚“重磅炸弹”终于被成功拆除。
二
2020年2月,赵毅调任盐城消防救援支队西环路特勤站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与党支部副书记、站长姜在一个队。
西环路特勤站的前身是消防服务队,成立于1960年。这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集体。几代消防员在这里奉献了青春和热血。那天,江与赵毅交换了信息:整个特勤站有44名成员,平均年龄27岁。“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你的愿望吧!”江拍了拍赵毅的肩膀,说道。
说到愿望,赵怡笑了。原来,2018年11月9日,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正式成立。这一天,他通过媒体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636名消防官兵在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过程中英勇牺牲。
看着这个被血与火染成的数字,时任响水县消防救援中队中队长的赵毅眉头紧皱,心情沉重。他想做点什么。2019年元旦,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下新年愿望:“每年都有很多兄弟出警,平安归来!”
在他的愿望写下后不久,当地一家化工厂发生了严重的爆炸,赵毅召集了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营救他。上车后,他下达了第一道命令:所有队员要卸下个人防护装备中所有与金属有关的物品。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赵毅,在即将投入的战斗中,这些物体随时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危险。
到达现场,两个苯罐和一个甲醛罐,近4500立方米的物料同时燃烧,释放出巨大的热量;燃烧的危险化学品液体和五颜六色的气体四处扩散;地上全是碎石和裸露的钢筋...
赵毅发出紧急命令:“大家跟我走,听从指挥!”
现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赵毅临危不乱,冲锋陷阵。他仔细地看着每一个起火点,哪些还在稳稳地燃烧,哪些还存在安全隐患,他都一一记住了。在准确判断暂时不会有二次爆炸危险后,他果断下令:“先救人!”
紧接着,赵毅带队在距离火罐仅50米的地方营救遇险幸存者。就在赵毅救出第五名幸存者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跌跌撞撞地走到他面前,焦急地说:“那边还有伤员,请帮忙!”
顺着小伙子手指的方向,赵毅看到了数百米外的一个燃烧点,火焰冲天,浓烟滚滚。赵毅正要冲过去,这时两个队员站在他面前,自告奋勇:“队长,我们走!”
赵翼大叫:“服从命令,我去!”
说着,把他们推到一边,冲进火里。快到救援现场时,赵毅突然感觉呼吸困难。他哭得很大声,而且空呼吸器里的氧气不够了!正常情况下空呼吸机的氧气可以用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场连续跑步加速了氧气的消耗,紧急情况下氧气只需要十几分钟。但是眼前的火点很大,烟雾弥漫,冲进去搜救,随时会遇到突发事件。
紧急关头,赵毅没有犹豫。他小吸了一口气,节省氧气,大步向前,节省抢救时间。由于大火在高温下燃烧,能见度极低,随时有二次爆炸的危险,赵毅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毅的呼吸越来越困难。就在赵一支撑不住的时候,突然脚下一绊,低头一看。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赵一急忙抱起他,冲出了火场。到了安全的地方,赵毅换上队友递过来的空呼吸器,急忙问即将被转移出去的伤员,“里面还有人吗?”
“还有一个……和我在一起。”伤员虚弱地说。
一名著名队员听到这一说法后,转身准备冲向火海救人,却被赵毅拉住:“我熟悉,还是我去吧。”
说着,赵翼又返身开火,救出了一名受伤的男子。在这次救援中,赵毅和他的团队救出了13人,疏散了50多人。
四十分钟后,第一批援军到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事故原因,增援部队不知所措。根据进入现场的最新印象,赵毅紧急绘制了一份有价值的事故现场图,将相关危险点逐一标注,并对增援人员进行安全指导,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在这次关键而繁重的任务中,全体队员如他所愿安全归来。
三
特勤站,什么事?带着这个疑问,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走进了西环路特约服务站进行探访。
“小心背后,注意协调。”特勤训练场上,身着“火焰蓝”训练服的特勤队员依次列队,听从赵毅的示范和指挥。他们泼水、攀爬、操作设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各种专业技能。
这样的训练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在和平时期,消防救援是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句话刻在每个消防员的心里。训练塔窗台上的牙印,高空设施上的脚印,破旧丢弃的水带,都是特勤队员艰苦训练的见证。
“特勤局是紧急救援队中的一把尖刀。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从事瓷器工作。特勤队员必须精通各种武功。”擦擦汗,赵毅告诉我们,在历次救援中,特勤队员手持水枪,爬高楼,提煤气罐,捅马蜂窝,灭火,抗洪,抢险救灾,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在哪里。
他们无处不在,似乎无所不能。
95后的崔木,八年前入伍时更重。成为特勤局成员后,他下定决心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短跑、俯卧撑、单双杠、障碍赛等一系列训练课程,让他一步步从“达标”练到“优秀”。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健壮的训练兵。
2019年,崔木参加了首届全国“火焰蓝”消防救援技能大赛。在训练中,崔木的膝盖意外受伤。他只是在膝盖上绑了绷带,咬紧牙关坚持训练,训练强度一点也没有降低。当年11月,在百米障碍救援演习中获得第四名。“如果那次不是膝盖受伤,我就能进前三了。”在训练场上,崔木一边拉单杠做引体向上一边对我们说。
“这个年轻人不会说大话。他几乎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一旁的赵毅告诉我们。2020年,崔木在第二届全国“焰蓝”消防救援技能大赛中获得百米障碍救援演练第一名,在国际消防救援技术交流大赛中获得百米障碍救援演练第二名。
四
2021年7月,河南出现暴雨。西环路特勤站接到上级命令,迅速行动,组成由蒋率领的“最强战斗队”。连夜驱车700公里,奔赴河南防汛一线。
到达河南新乡防汛现场时,道路全部被淹,被淹村民家中积水高达1.4米。1000多名村民被困在三个村庄交界处唯一的高地。
“快看,救援队来了!”村民们喊道。
洪水救援不同于火灾救援。消防救援快,洪水救援更有耐心。根据现场情况,姜把队员分成两路,一路用船救人,另一路抽水。
泵不停,船不停,人不停。他们连续奋战100多个小时,成功疏通了新乡至卫辉的交通大动脉,为被困群众打开了一条生命通道。
寻人的时候,最大的船只能坐六个人。人群坐满后,救援人员立即跳下船,将船推入水中。到了换班时间,95后球员毛想起该给浙江的父母打电话了。母亲心疼儿子,只好跟毛打视频电话。看完录像,看到自己又黑又瘦的儿子,母亲有些舍不得,又一次劝说毛回家工作。
毛的父亲在当地经营一家公司,希望毛能回来帮助他。这一次,我妈在电话里劝我。毛对说,“妈,别劝我了。我想一辈子扎根在这里。”
“妈妈,你看。”毛杰转动了手机的摄像头。镜头里出现了一艘救援船,上面坐着七八个刚刚获救的人。
快艇驶过后,毛把镜头转向了洪杰。还没等他开口,他妈妈已经在电话那头说:“儿子,妈妈认识你。你要好好工作,注意安全。”挂了毛妈妈的电话,安心地笑了。
90后的刘泽文,前年去了江苏淮安淮河流域的沿河村。当时他正处于防汛的关键阶段,队员们在大坝上呆了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为了摆脱困倦,一群年轻人聊起了家乡。轮到刘泽文时,他有点害羞地说:“我家在沿河村。”
“真巧?带我们去你家。”一些队友取笑刘泽文。
刘泽文严肃地说,“那不行。我们在执勤。”
第二天中午,姜的领队带着食物来到了待命点。刘泽文突然停止了吃筷子。
“刘泽文,你为什么不吃?”江问。
“报告站长,这饭的香味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刘泽文低着头说道。
“没错。”江放下手中的筷子,向身后的队友挥手,却看到的父母从远处走来。“文泽,爸爸妈妈看到你来了。”一声大叫使刘泽文放声大哭。这顿饭是的父母由江带到大坝上的...
那天早上,我们在西环路特约服务站听到了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的青春力量。
正是这些一个个奋斗的年轻人,续写着西环路特勤站英雄集体的辉煌:2020年5月,西环路特勤站被应急管理部荣立集体一等功;2021年6月,西环路特勤站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5月,西环特勤站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走进特勤站荣誉室,我们看到荣誉墙上一个个名字、一组组数据:一级英雄赵毅,先后参加灭火救援4000余次,救助遇险群众200余人,保护人民财产近亿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姜,15年出诊6000余次,解救被困群众200余人,抢救财产价值2亿余元;“练兵”崔木,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制图:赵偲汝《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3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