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什么要解决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这些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某种角度来说,思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体现在他能不能面对和解决
第一,为什么要解决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这些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某种角度来说,思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体现在他能不能面对和解决问题。即使在MBA教学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被视为其主要特色。
问题解决不了,不正常的状态也改善不了。而且问题积累的结果会让糟糕的情况不断恶化,结果会更加严重: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大问题会变得没有希望。一根过热的电线导致美国和加拿大停电;战斗中一个马蹄铁的松动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小果子狸引发全球非典灾难。这些都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说法一样。一根火柴杆可以摧毁一所房子。
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爆发,是无所不能克服的。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一个优秀的将军是一样的。他们都要有分析的头脑,随时准备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敏锐的反应,同时要有“远离家乡,但你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的勇气和魄力。
同时,不要怕出问题。问题就是机会。公司的问题是你的晋升机会;客户的问题就是你的销售机会;你自己的问题就是你成长的机会;同事的问题是你建立人脉的机会;老板的问题是你赢得信任的机会;你竞争对手的问题就是你变强的机会!
第二,什么问题?
什么是问题?总的来说,就是理想状态(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也就是说,当现状和标准有差距的时候,就有问题了。例如
现状:货物送达客户手中平均需要14天,平均成本为单位销售价格的13%。
理想状态:两天内,产品以不超过单位售价3%的成本快速送达。
问题/差距陈述:在30天内改善产品交付状态,将交付周期从14天缩短到2天,将每批货物的成本从目前的13%降低到不超过3%的单位销售价格。
而管理者试图缩小差距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找到真正的问题,即定义两个要素:1)理想状态是什么;2)现实是怎样的?
说到解决问题,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恨不得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如果直接从方法入手,可能无法理想地解决问题,甚至容易陷入陷阱。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我觉得应该从定义问题开始,也就是问“问题是什么?”
[案例]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每个人都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锗提炼得更纯。日本索尼公司的江寺井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对此进行了探索,但不可避免地混入了一些物质,每次测量显示的数据都不一样。后来他们反思: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无非是让锗做出更好的晶体管。为什么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把锗提炼得更纯?
于是,他们摆脱了原来的前提,另辟蹊径,就是故意一点一点地加入杂质,看能产生什么样的锗晶体。结果,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时,产生了理想的晶体。这项发明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江吉博士和黑田东彦分别获得诺贝尔奖和民间诺贝尔奖。
我们来做个对比:
错误定义:提纯锗。
正确定义:制造更好的晶体管。
所以,正确定义问题非常重要。不管是什么问题,只要能找到问题的核心,也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要把公司建设成高效率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抓住关键问题的能力。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仍然有大量的管理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或者被传统和习惯所束缚,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瞎了眼看不到泰山。如果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就会制定出很多与实际问题无关,没有实际意义的方案。受传统和习惯的束缚,人们会裹足不前,拖延问题的解决。这样一来,问题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解决。
三。解决问题的步骤
1.找到问题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矛盾。当一些矛盾反映到我们的意识中,个体发现这是一个问题,并要求解决。这是发现问题的阶段。从解决问题的阶段来说,这是第一个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把问题写清楚,已经解决一半了!发现问题对学习、生活、发明都很重要。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对促进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中国会解决问题的人多,会发现问题的人少。因为他不想说出来,你发现说出来的人都不吉利。抖出问题的人倒霉,解决问题的人都居功。很奇怪!所以中国要么没问题,要么就是大问题。曾仕强
2.分析问题
解决发现的问题,就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就是要搞清楚存在哪些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而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已经存在什么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和关键矛盾在哪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应该从变化中寻找原因,并知道如何追踪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达到治本的效果。
3.提出假设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即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案,包括采用什么原则和具体的方式方法。但这一切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有各种可能。但是,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导致问题的顺利解决,不正确和不恰当的假设导致问题解决中的弯路或发散。
4.检验假设
假设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不能保证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就是检验假设。通常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照假设的方案,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是正确的,问题就解决了;第二,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如果能从逻辑上论证出预期的结果,就算初步解决了问题。特别是当假设方案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但必须指出的是,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是正确的,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是需要实际结果来证实。无论哪种测试都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都需要再做一个假设,再测试一次,直到得到正确的结果,问题就解决了。
四。解决问题的概念/原则
1.预防胜于治疗。
【案例】一个客人到别人家做客,看到主人家炉子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有很多木头。客人告诉主人,要把烟囱弄弯,把木头搬走,否则将来可能会发生火灾。主持人没有任何表示。很快,主人的房子着火了,邻居们赶紧去灭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煮羊宰牛,招待邻居奖励他们对火的贡献,但他没有问建议他把木头搬走换烟囱的人。有人对主人说:“你要是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就不用准备酒席了,也没有火灾损失。现在很奇怪,给你提建议的人没有被感谢,灭火的人却是客人!”主人突然醒悟,赶紧邀请给出建议的客人喝一杯。
一般认为,一个能够处理或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棘手问题的人,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实这是有待商榷的。俗话说,“预防重于治疗”。防患于未然胜于防患于未然。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比商业问题的解决者更好。但如果问题已经发生,就要本着“先应急,后问责”的原则,立即解决,然后追究责任,采取措施堵塞漏洞。
2.治本胜于治标。
“治标”就是出现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只紧急处理暴露出来的小问题。“治本”是指从根本上处理事务,而不是“治标”。“扬汤止沸”是治标,“釜底抽薪”才是治本。当我们认为问题已经解决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停止努力去寻找隐藏在背后的真正问题。今天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问题。所以治标只是灭火,治本是防火。
3.回归简单思维。
当你在努力思考问题的答案时,不妨多花点时间思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案例】英国一家报纸曾经举办过一次有奖活动,奖金很高。标题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有三位科学家,他们关系到人类的兴衰。第一个是环境专家,他的研究可以挽救无数人因为环境污染而死亡。第二种是原子专家,有能力阻止一场全球性的原子战争,把地球从灭绝的绝境中拯救出来。第三种是粮食专家,他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贫瘠的土地上成功地种植粮食,拯救了几千万人免于饥荒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就要坠毁了,必须抛出一个人来减轻负荷,这样另外两个人才能活下来。请问,我应该留下哪位科学家?问题发表后,因为奖金数额相当巨大,全国各地来信如雪片般回复。在这些回信中,每个人都尽了最大努力,甚至阐述了他们认为必须留下的科学家的观点。最终,据透露,大奖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回答是——把最胖的科学家扔出去。
小男孩睿智幽默的回答是否足够提醒我们:简单的思维方式往往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成功。任何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真正能满足问题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讨论问题本身。
4.抓住核心原因。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思考的简单答案,真正有效的答案往往在思考的角落。对问题的本能反应,即使没有错,通常也是无效的。
【案例】一个聪明的犹太商人把儿子送到很远的耶路撒冷学习。他在弥留之际,知道与儿子相见已晚,便立下遗嘱,明确表示家中所有财产转让给一名奴隶;但是,如果财产里有儿子想要的东西,可以给他。但只有一个。父亲去世后,奴隶非常乐意交好运。他连夜赶到耶路撒冷,先去找死者的儿子,报了丧,给儿子看了老人立的遗嘱。我儿子看到后非常惊讶和难过。但我一想就明白了,如果父亲知道自己死了,儿子不在,奴隶可能会带着财产逃跑,甚至连丧事都不报。所以父亲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奴隶,这样奴隶就会急着见儿子,好好保管自己的财产。奴隶的财产属于主人,父亲留下的财产就是选择那个奴隶。
可见,复杂的现象之后,总会有一个主因,抓住了关键就抓住了全局。
5.系统思考,综合分析。
系统思维就是通盘考虑,综合分析就是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一个复杂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见树不见林”的解题思维模式。“围魏救赵”和“田忌赛马”是系统思维的典型案例。如何系统思考?一是防止分裂思维,注重整体思维;二要防止静态思维,注重动态思维;第三,要防止肤浅思维,注重本质思维。
6.把两难变成左右为难。
有进有退的度,就不会左右为难;如果你被羞辱,你可以被羞辱。
困境是所有问题中最受限制、最难解决的问题。困境在于两种可能的选择。无论哪种选择,都有利有弊,进退两难。如何解决困境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要把握两难原则,就要努力实现问题处理结果的价值最大化。正如曾仕强所说,人们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力把困境变成双方。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在一些原则上妥协,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灵活性。避免陷入非此即彼、鱼与熊掌兼得的困境,从而实现问题解决结果的价值最大化。
【案例】小施特劳斯是“圆舞曲之王”老施特劳斯的儿子。母亲被父亲抛弃后,苦心栽培小施特劳斯,使他有了很大的成就。然而,老施特劳斯利用他在音乐界的权力,迫使维也纳各大舞厅将小施特劳斯拒之门外,于是他不得不在郊区一家咖啡馆的花园里举办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小施特劳斯的每个节目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其中圆舞曲《理性的诗篇》在痴情观众的要求下被反复演奏了十几遍。甚至,老施特劳斯的经纪人本来是要带人闹事的,他听得都拍手称快。
最后,施特劳斯要求观众保持安静。在他的指挥下,乐队演奏了一首节目单上没有的柔和乐章。观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这是老施特劳斯最著名的圆舞曲,莱茵河上迷人的歌曲。最后大家都明白了它的深意:小施特劳斯演奏父亲的作品,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孩子对父亲的尊重,更是一种对父亲原谅的祈祷。观众忍不住哭了。
在这一事例中,小施特劳斯既很好地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即使是自己的父亲,也别想压制住,这是分;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对父亲的情感,这是合,分合结合,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