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拆民房,拆盖楼,都讲究一个“破”字,就是拆旧建新。通常你不能在不打破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破碎”的信念。尤其是在思想和信仰上,一个过去有用的想
人们拆民房,拆盖楼,都讲究一个“破”字,就是拆旧建新。通常你不能在不打破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破碎”的信念。尤其是在思想和信仰上,一个过去有用的想法,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可能会有更好的做法,但是更符合当下环境的不太好找,也不太好看。
改变和抛弃一些不好的、无益的东西或信念是非常困难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困难,更是执着于信仰层面的困难。
就拿外部的物质需求来说吧,东西总会用得越来越多,很难说有多大用处。衣服也是一样,每年都会买,每季都会增加一两件新衣服,但有些不一定会丢弃,要么是“觉得有点新,舍不得扔”,要么是“觉得以后可能会穿”,所以柜子越来越满,越来越拥堵。
在很多“分手”作业里,都说控制总量,一进一出。比如你规定一个夏天三双鞋,一双运动鞋,一双休闲鞋,一双凉鞋,你买任何一个新品种都可以去掉一双,这样可以保证商品流通,剩下的都是高质量的,每次用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开心。“分手”,什么叫破?首先要打破的是对事物的执念,这样才能真正的放弃和离开。这也是精神上的“打破”,打破对事物的执念。
再拿限制我们的信念来说。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越来越艰难?做了很多事情,还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他们感到不快乐。痛苦和不适成了生活的主基调。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信仰很多,而且判断标准单一,不是只有物质才有重量,规则和信仰都是压力。同样会让人驼背,站不直。
信仰层面的“破”的坚持,以人的年龄为例,就是坚持“无论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坏的就是这个“应该”。这个的参照物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规则和习惯。经常有人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做别人做的事情?别人在什么年龄做事情,我也要做吗?如果是这样,生命的独特性就消失了。就像结婚一样,人为什么要在25-30岁结婚?因为大家都和你结婚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压力,变得不舒服。换句话说,结婚的都是有自己另一半的人,或者遇到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而不是因为“那个”。再说,活得开心舒服,结不结婚都无所谓。喜欢工作,到30岁应该有不少积蓄了。然而,在30岁意识到这一切之前,你会变得焦虑,自我怀疑,痛苦不堪。这些痛苦的信念不应该被打破吗?
摆脱“我一定要事业有成”“我不能输”“我一定要做人生赢家”“我应该结婚”“我应该存多少钱”的信念和坚持,然后骄傲地说“是的,这是我现在的选择”“我就是要这样”。
只有摆脱这些信念,我们才能“建立”新的信念。所有的节奏都是我们自己的节奏,都不应该存在。按照我们自己的路线,我们自己的愿望,我们自己的机会去生活,去发展,去成长,这没有错。世界上的一切都将是全新的,更加生动,最重要的是,更加轻松。
有一次去饭店吃饭,看到墙上写着“努力就要被逼”。这真是人生的智慧。
我们谈到了破旧立新的紧迫性。现在来说说为什么不打破旧就不能建新。
或者说到盖房子,如果旧房子不拆,就没有地方盖新房子了。打破旧的,给空腾出空间,这很重要。或者在一块新的土地上可以建房子,那么这个需要打破吗?盖房子也需要地基,原来的土也是需要挖走倒入房子的材料。装修也是如此。一般毛坯房比二手房装修好,因为装新的前提是把之前没用的家具都拆了,把旧的沙水泥全砸了,然后再设计新的。
另外,说到整理衣柜,之前都是满的。不腾出一些,新的来了就没地方放了。或者有人可以再添置一些衣柜。空房间那么大,能加的东西有限,只好先把这个空房间腾出来。这就是Bo正在做的事情。
信仰上也是如此。同时抱着“我应该……”的想法,然后有了“我选择这样”,就像两个反派在打架。持此而执彼,立场牢不可破,造成二元对立的冲突。西瓜没有西瓜,芝麻没有芝麻,活不到现在。
“打破”必须是在“建立”一个新的想法之前,真正放下对那个想法和那个项目的执念。先完成一个再完成另一个。没有虚假的空间,虚假就是拉扯。
这“不破不立”的智慧,到底是造词之初就出现了,无数次为远古的智慧所慨叹。太适用于新旧交替,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都显示出不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