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他大几岁,一直把他当亲哥哥。......调查发现(郎伟贤推荐的直播负责人)小兰在任职期间成立了一家公司,并将所有合作机会转移到新公司。她还清除了空公司里的电脑视频资料
“我比他大几岁,一直把他当亲哥哥。......调查发现(郎伟贤推荐的直播负责人)小兰在任职期间成立了一家公司,并将所有合作机会转移到新公司。她还清除了空公司里的电脑视频资料,拿走了硬盘和设备,最后还回来的硬盘被格式化了。”
最近,“郎咸平过河拆桥”的话题在Tik Tok的娱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公司前创始人许由用自己的账号连续发了三段视频,抱怨自己是如何从2018年的美食大赛中发现了郎味鲜,并一点一点把IP打造成美食界的掌门人。虽然他没有按照行业标准开出“73%利润”的优厚条件,但还是没能留住自己IP的核心人物。
随后,朗维法显发表声明回应投诉,称单飞不是为了外界的利益,而是因为账户的所有权。他强调,他的公司是2022年1月才成立的。Skycheck App显示,朗维仙IP关联公司重庆天全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2月。该公司由重庆风云互娱科技有限公司和优彩美共同持有。截至目前,重庆天全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已申请“浪味鲜”、“大胃王浪味鲜”商标16件。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因劳动争议被李杭泽(郎伟贤)起诉。该案一审分别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进行。
目前,浪味鲜在运营一个多月后,开了一个新名字“真浪味鲜”,粉丝不到300万,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个人公众形象大受打击,热评几乎都是站在MCN这边的,多是“你不退网我不骂你,我觉得所有网民都有责任”之类的负面批评。但前公司3500万粉丝的头部美食账号“浪味鲜”已经停了近两个月,后续内容输出难以保证。从李对的罢手,到这一次郎维仙的自立,和海德人才频频互撕,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为什么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波仙跑开了,梅子柒更停下来:
哪个比单个IP好?
天赋异禀的食欲,以及男扮女装的模样,曾经是浪维仙的流码和最显著的记忆点。其著名的外卖和喂食作品有50份红烧肉的一盒米饭,100份波波的一杯奶茶等。
而他的吃播轨迹也经历了震荡。对好奇心、食欲刺激、陪伴等的需求。,一直导致吃、播市场巨大。禁播前,Tik Tok“吃播”话题有284亿次播放,“大胃王”话题有71亿次以上播放。2020年,央视点名批评吃播后,国内多家平台整治吃播乱象。随后《反食品浪费法》颁布,食播圈迎来了一系列变化:泡泡龙之死,米子君转型美食店博主,郎伟贤转型带货直播。
在朗维先第一次在Aauto faster直播的商品中,成交额达到了1015万,价格上涨了100多万。直播当天,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超过30万。据相关报告显示,2021年4月,浪味鲜Tik Tok推出20档节目,直播销售额达2905.4万,位列Tik Tok送餐专家前三。从“重庆第一网络名人”到做船货主播,然而资本层面却没有任何约束。
魏贤(原名李航泽)单干后的公司名为“比较快乐(杭州)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蓝浩100%持股。开心下面还有一个公司,叫炸鸡开心。杭州布马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持有炸鸡开心10%的股份。前者由郎维仙控股,形成资本绑定。
同样,还有李与魏念股权收益矛盾引发的“血案”。据统计,李停工200多天,总掉粉量超过100W,日均掉粉量超过1W。微博、Aauto快消、哔哩哔哩、西瓜视频等平台出现粉滴,多只基金账户和公司股份被冻结。
网络名人电路永远不缺“后浪”,新玩家会迅速占领原有IP用户群体。相互撕逼后,机构账号会停掉,导致IP价值流失。即使人才独立,也需要低起点起步,这样会造成产品供应链的损失。卫贤的离开再次将达人和MCN的矛盾摆到台面上,同时也引发了对达人绑定模式、主播矩阵或者单一IP优劣的思考。
为了平衡风险,目前大多数机构采用锚定矩阵模式。交友主播矩阵包括明星主播、外部签约主播、内部孵化主播等20余人。钱逊有50多个主播。在Viya因逃税被禁后,钱逊试图凭借《蜜蜂惊奇俱乐部》试图东山再起以维系粉丝,也采用了群播模式。
在单一IP运营模式中,最著名的案例是李佳琪。创始人齐振波在2018年注销了100多个主播,所有的直播和送货服务都是围绕“李佳琪”的运营展开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资源和精力高度集中,可以全力打造一个IP。
虽然不直接持有US One的股份,但双方有很深的IP绑定合作关系。US One对外称为“合作伙伴”,在采访中(点击此链接查看),表明双方的价值观和利益是深度一致的。2017年起,与美一合建了三家公司:2017年成立的宁波美奇电子商务和上海庄佳电子商务,美腕占股51%,李佳琪占股49%;北京美耐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齐振波持有42%股份,李佳琪持有40%股份,助理付鹏持有5.4%股份。《李佳琪》《奈瓦家族》等IP由李佳琪本人和美万运营。所以双方的合作还是比较稳定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通常一个MCN只能孵化一个顶尖人才,占流量和商业资源的80%以上。也许很难断言两种模式的优劣,但组织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深度的利益绑定,以延长IP生命周期。就像papitube无法复制下一个papi酱一样,交朋友也很难造就另一个罗永浩。这也是为什么当张大奕、维亚和悉尼“爆雷”的时候,给了如涵、钱逊和陈蕃沉重的一击。
MCN的隐忧和悖论,
剧烈的变化和混乱
除了对头部天赋的深度依赖,MCN所依赖的空气就是渠道流量。然而,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和税收地震,平台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存量竞争时代,内容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IP孵化难度加大。
据品观APP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至少发布了10个直播规范。去年,淘宝、Tik Tok、Aauto快消、微信等平台相继推出多项细则,规范人才、商家、服务商等参与者的行为,数万人才受到处罚。今年1月19日,小红书宣布对从事“代写、代发”虚假票据业务的4家平台及MCN机构提起诉讼,索赔1000万元。
近日,新工作室短视频、微传播等多家MCN知名机构宣布业绩由增长转为下滑,甚至陷入亏损。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MCN的收入结构。多位MCN机构从业者透露,越来越多的品牌客户开始排斥“坑费”,更倾向于纯佣金、无坑费的合作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人才和机构的矛盾越来越频繁和明显。
目前,90%以上的头部网络名人都签约了MCN机构,MCN和达人是共生互赖,互相博弈的关系。MCN和达仁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像一场完美的婚姻。双方互相成就,共同成长,共赢。虽然MCN和达人不愉快的关系各有各的问题,但归根结底,相似之处在于矛盾可能都存在于内容创作和商业的永恒博弈中。
一种情况,达人是内容创作者,缺乏法律意识,不熟悉商业规则,资源掌握在团队手里,比如一直致力于创作的李。再比如之前有500万粉丝的“Lynne同学”怎么了?签约三个月后,他没有得到平台承诺的任何资源。该公司还要求博主自粉,称之为“调整粉丝数量”,并称每段视频花费“16万”。找工作违约,被索赔300万。此后,他的账户被暂停。此类事件暴露了MCN工业爆炸后的良莠不齐。
另一种情况是,多人团队打造的IP依赖于内容创作者而非执行者,创作者的离开影响后续内容调性的维持。虽然和平分手,没有把对方撕成碎片,但是《朱曾经》背后的创作灵魂张策导演的离开,对前者的影响很大。作为拥有数千万网络名人的全网头部账号,朱曾经拥有成熟的公司制度、资金支持、更具优势的拍摄团队配置和积累的流量。从表面上看,张策的离开是一个冒险之举。
然而在分手一年多后的今天,朱的内容质量和人气一度下滑,再也没有爆款内容,播放量下降到50万左右。但张策成功做到了b站前三的视频,《广场往事》走出去,吸引了近306万粉丝。与贾关于电影和短视频的对话,引起全网热议。从结果来看,张策可以没有朱毅,朱毅却可以没有张策,证明了创意永远是内容行业的灵魂核心,短视频行业也不例外。
这类事件说明,网络名人经济在经历了过去的野蛮生长后,暴露出一些不规范的遗留病,比如契约精神缺失、权利义务划分不清等,迅速透支了IP价值。大量人才中介机构频繁互撕,由此造成的两败俱伤和重新洗牌可能是行业去泡沫化的代价之一。当然,人才中介机构的互撕只是乱象的一角,售假、售后服务不规范、违法违规等更多隐忧仍有待解决。
作为经纪公司的一种,成熟的MCN能够在商业合作、视频制作、直播建议、粉丝运营等多个方面为达人提供支持。合则两利,败则两伤。如何规范化、精细化经营,如何合理协调矛盾,将成为迎来强监管的下半场的主要命题。网红经济的万亿市场仍将继续前行,达人与MCN的相爱相杀也不会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