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王建斌读史特约作家从政后成为文学学者的陶渊明,以“五斗米不低头”闻名于世。之后以创作田园诗、赋而名扬中国千年。他是隐逸才子的杰出代表,为世人创造了一个“世外桃
正文:王建斌读史特约作家
从政后成为文学学者的陶渊明,以“五斗米不低头”闻名于世。之后以创作田园诗、赋而名扬中国千年。他是隐逸才子的杰出代表,为世人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好喝的鼻祖,也是独爱菊花的第一人。有很多书可以讲。陶渊明,本名五六,东晋末年浔阳人,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西》等。,历久弥新。陶渊明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是东晋名赋。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有着远大的志向,有着“为民生作出巨大贡献”的愿望,但终其一生,他的激情和抱负都没有实现。陶渊明的人格是诚实坦率的。他是一个清官,不甘也不愿依附权贵,不喜欢也不适应当时黑暗的官场和动荡的现实社会。曾经过着隐士和官员生活的陶渊明,41岁最后一次做官,做了彭泽县令。然而,当了80多天的彭泽县长后,他决定彻底离开官场。一个爱读书,不求名利,诚实自然,崇尚真善美,不能与肮脏黑暗的环境融为一体,欺骗他人,欺骗他人,欺骗贪官污吏的人才。于是,陶先生看透了这一切,果断地走了,再也不回头。“盖房子是在人类的条件下,但没有车马发出的噪音。问你能做什么?心离自己很远。菊花篱下,悠然见南山。天公作美,鸟语花香。这是真的,我已经忘了我要讲什么了。”这首诗代代相传,被千百万人读而不厌,至今仍在儿童语文课本中。为什么?陶渊明说:“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你有野心,你自然会觉得你的地方很安静。我在东篱下种了不怕秋霜的菊花,这是我自己的象征。山里的气味和傍晚的景色都很好,有些鸟带着同伴回来了。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却不知如何表达。”
只要有一点人生理想和目标的人,都不甘平庸,都渴望建功立业,展现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权力、地位、名声往往是主要的价值观。但是,陶渊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就是跟着自己的心走,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离开了肮脏的地方和人,走进了美好的大自然,因为这才是符合自己内心,不违背自己意愿的东西。“南山播豆,草满豆,苗稀。清晨早起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月光下扛锄头归来。植被覆盖的羊肠小道,夜露沾湿了我的衣服。衣不足惜,愿遂。”陶先生说:我在南山种豆子,那里杂草茂盛,豆苗稀疏。早上早起去地里除草,晚上拿着锄头月光回来。野草丛生,我的衣服被夜露打湿。我的衣服湿了也没什么。我只希望它不会违背我自己的意愿。什么愿望?我向往农村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想附和别人。我在房子旁边种了五棵柳树。我每天都很安静,一点都不羡慕荣华富贵。我喜欢阅读。每当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新的理解,我都高兴得忘了吃饭。
“少俗韵,此情丘山。我溜进了仕途网,已经离开赛场十几年了。笼中的鸟常常依恋过去的森林,池里的鱼向往过去的深渊。我想在Minamino开荒,保持我对田野的谦卑。房子周围是十亩左右的土地,茅草屋的茅草屋。柳树掩映屋檐,桃树掩映院前李烈曼。邻村的邻村隐约可见,村里飘着袅袅炊烟。巷子里几声狗吠,桑树被公鸡叫了一声。院子里没有灰尘杂物,安静的房间里有些舒适和悠闲。在笼子里待久了,我就会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不媚俗,是陶渊明鲜明的个性。这样的性格怎么才能适合官场?进入官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于是陶先生意识到自己是“误堕尘埃”,耽误了很多美好的岁月。这真是浪费生命。脱离仕途的轻松感,回归自然的欣快感,宁静的乡村,简单的交流,辛苦的体验,终于产生了一种美妙的田园。辞官后的快乐心情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使陶渊明为了保持自己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无怨无悔地忍受着田间生活的艰辛。因为你不懂得欺骗,不如坚持自己的愚笨,也不用活在世上,远离喧嚣,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其实在诗人的心里,有悲伤,有无奈,有辛酸。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实现年轻时的抱负,那就是“想逃离世界各地,让思远骄傲”,“为民生做出巨大贡献”。从陶渊明对荆轲反暴力精神的讴歌,到桃花源对暴虐社会的向往,再到他“天生爱秋山”的率真,都有一种拯救世界的豪迈姿态。然而,他的理想幻灭了,他的抱负破灭了,他只死在了幽林的孤寂中。他心中充满了悔恨。这种藏在心底的悲伤,在诗人死亡的最后一瞥里,像洪水一样汹涌澎湃。生活真的很艰难。他的死是什么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地位与李白、苏轼、屈原完全平起平坐。
金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蜗居,下品无家室。”统治阶级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陶渊明29岁进入官场,在江州做过献酒等小官。陶渊明归田后隐居故乡,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并撰写《五柳先生传》以表志。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流中,我们对他们怀有亲切的感情。他的创作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古往今来,很多人喜欢陶渊明田园诗般的人生哲学和恬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酒徒的鼻祖。他是第一个写大量饮酒诗的诗人,其次是李白。他的二十首《饮酒》诗,在“醉人”的声音中控诉颠倒的上层阶级的是非,揭露世俗的腐朽,反映仕途的黑暗和险恶,表达退出官场后的愉悦心情。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于南朝宋初,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山水田园诗,以质朴自然的语言,崇高脱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的境界,并直接影响了唐代。
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陶渊明对苏东坡的影响是很深的。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也十分崇敬。李白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致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写道:“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白居易也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也把陶渊明引为知己:“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质朴又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极品,沁人心脾,读过后令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今日我们追寻陶渊明,也是在寻找我们自己的内心,进行生命的追问,定位人生的价值。远离喧嚣,做自己能做的事,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