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与新生,哪家在线教育的转型最有看点?

一个在空的极限内兴盛、失败、逆转的企业,往往能表现出其强大的韧性。全行业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转型,各种转型成果陆续出炉。北京时间2022年3月9日,某教育科技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09:03:17

一个在空的极限内兴盛、失败、逆转的企业,往往能表现出其强大的韧性。

全行业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转型,各种转型成果陆续出炉。北京时间2022年3月9日,某教育科技公司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21年第四季度,某教育科技公司净收入为5.425亿元,同比增长11.5%,更重要的是,其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1700万元。2021年净收入为人民币21.845亿元,同比增长68.8%。

这场演出的重头戏,其实是某教育科技提供的2022年第一季度收入指南。某教育科技公司在2021年底关闭K12辅导业务后,在仅从转型业务中产生收入的前提下,预计其2022年第一季度确认收入将达到2-2.1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去除K-12辅导业务后的收入高出10倍,增长迅速。关闭K12在线家教业务后,很快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

作为一家“双减”前96%营收来自K12线上培训的企业来说,能够在“双减”后快速响应政策、快速转型,并在短短的2个季度内实现扭亏为盈,这个成绩放在任何行业都可圈可点。作为一家第一笔96%收入来自K12在线培训的公司,能够快速响应政策,在“双降”后迅速转型,短短两个季度就扭亏为盈。这个成绩在任何行业都是了不起的。

相比新东方、好未来、高图等知名C公司,教育科技相对低调。就像17年,有媒体评价这家企业是“一艘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小游艇”。当其他企业一窝蜂涌入科目训练时,这家企业依然会坚持以作业为核心场景,投入巨资研发人工智能学习和智能作业系统,积粮筑高墙。2020年末,公司上市招股书显示,公司R&D费用每年超过4.5亿元,占R&D同行业比例最高。

去年7月,被称为中国校外教育培训史上最严厉的“双减”政策,整个赛道进入“最黑暗的时刻”。包括教育科技在内,已经在公开资本市场上市的在线教育公司都迎来了“戴维斯双杀”。短短几个月,整个行业市值缩水近90%。

去年12月,某教育科技正式宣布转型,1月初股价达到最低点,随后开始反弹。从1月24日最低点算起,按照3月8日收盘价计算,一季度涨幅已经超过70%,成交量逐渐放大。反弹后在关键位置得到了有效支撑,在技术面上已经开始有所表现。

双减之后看转型,在传统巨头转型仍处于摸索的时候,这艘小快艇已经找准了校内领域的校园教学信息化这个新航道。人们突然发现,这家低调的公司反而在这场比赛中成了韧性最强,活得最健康的一个。再看双减后的转型,在传统巨头的转型还在摸索的时候,这艘小快艇就在校园领域找准了校园教学信息化的新通道。突然发现,这个低调的公司,竟然成了这场竞争中最有韧性、最健康的一家。

被低估的教育技术

合在一起,教育科技能够实现双降后的单季度盈利,主要是因为成本的有效控制和原始收益的持续提升。2021年第四季度,在线K12辅导服务净收入为5.259亿元,同比增长12.5%,占总净收入的96.9%。由于公司在上一个季度的财报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运营和劳动力的调整,并一次性支付了相关费用,因此本财年季度的支出(运营费用)下降了43.8%。“一增一减”是公司快速盈利,超出行业预期的根本原因。

“双降政策”公布后,新东方、好未来、教育科技一起以及这些在线教育标的大跌的主要原因是上述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K12学科培训。比如教育和科技的收入加起来占96.9%。我担心这部分收入在外界的双重减持后找不到新的收入来源,导致恐慌性抛售,造成泥沙俱下的局面。结果教育科技最高降幅超过94%。2021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为这种担忧画上了句号。公司提出2021年底关闭线上K12辅导服务,预计2022年Q1新业务收入2-2.1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继续为正。由此可见业务转型的速度。

教育单位的重大调整可能很快被证明是目标的错误部分。在投资人的认知里,所有的教育公司都像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教育企业,从头到尾都是校外培训。但实际上,教育科技一起的主战场其实是校园内的作业场景,国内过去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校内服务经验和本地化的教育数据。虽然校外培训曾经是其商业化的主要来源,但从企业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当行业玩家因为校外培训业务受阻而开始差异化转型的时候,再加上教育科技,凭借几千万学生,几百万老师,7万多所学校,本地化的教学内容,以及近十年产品入校积累的海量数据,可以快速实现转型。去年12月,该公司宣布在校内推出以作业为中心的SaaS服务个性化教具,并在校外积极探索和推出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形式。

业内人士称,[/k0/],之前对教育行业的大幅盈利导致了估值的厮杀。同时,企业转型带来的原有合同负债已不可持续,公司面临战略调整、裁员等挑战。[/k0/],随着整个行业逐渐走出低谷,一份教育科技财报扭亏为盈,不再流血,市场会对一份教育科技重新定价,后续估值至少会回到净现金的水平。

数据来看,在市值净现金比方面,有道为14.45,高途为1.0,而一起教育科技仅为0.57,与好未来新东方都属于超低比例梯队。换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公司现在账上趴着的钱是当前市值的两倍,如果有人直接在二级市场全资收购后,仅公司净现金流就是两倍的收益。从另一方面制度补充的是,现在市值相对坚挺的有道在停止K-9教培业务后的一个新的核心业务方向也是校园信息化。从数据上看,在市值净现金比例上,有一路14.45,有一路1.0,有一路教育科技只有0.57,都属于超低比例梯队,未来新东方不错。换句话说,公司账户上的钱是当前市值的两倍。如果有人直接在二级市场进行全资收购,光是公司的净现金流就是收益的两倍。另一方面,系统补充的是,停止K-9教培业务后一个新的核心业务方向是校园信息化,这个方向有比较强的市场价值。

当然,在二级市场的其他行业,也会有市值小于净现金的企业。这种情况可能不仅代表着投资收益的巨大机会(如果没有完全理解企业的价值),也可能是因为投资者认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将面临持续亏损或表外负债,以至于即使现在有足够的现金,也会被逐渐消耗。

因此,能否在这类企业中识别出有机会回归基本面、创造巨大回报的投资机会,完全取决于对公司业务前景的判断和市场关注点。有些企业长期走不出市值小于净现金的陷阱,往往是因为找不到可持续的新业务方向。比如美国上市公司迅雷,主营业务混乱,不可持续,市值常年小于净现金。随后公布的转型方案没有战略连续性,不被市场看好,且随着战略变化股价下跌。

教育科技的情况完全不同。首先,转型后,公司校内业务定位为以作业为核心的教学SaaS服务商,根植于校内教育信息服务。这个业务方向既是教育科技的老本行,也是国家明确的政策鼓励方向,不存在赶医院的情况。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科大讯飞,其市值超过1000亿人民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一直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从去年开始提升到“新教育基础设施”的层面。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4600亿,近两年复合增长率为7.3%,好于国民经济。目前教育行业的负PE和PEG远小于1,处于超跌低估值区,机会远大于风险。

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目标,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势必需要大量有实战经验、有数据、有内容的教育公司参与其中,推动国内基础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家教育科技公司更像是一家教育信息化企业,但过去95%的收入来自K12培训业务,所以在双减中被误杀。今年随着公司战略转型,以及财报扭亏为盈,持续实现预期的稳健收益,估值也有望在后续得到快速修复。

谁能抓住中国教育数字化4000亿元的市场机遇?

2022年是教育企业的转型之年,转型的方向也是多样的。但业内大多数厂商都选择了两种方式。

一个是尚未规范的素质教育。例如,猿辅导开始宣传其素质教育业务斑马,其编程业务猿编程和南瓜科学。家庭作业帮助将写作、编程和识字等优质课程整合到了它的应用程序中。另一条路是成人的职业教育,比如续成人教育的高路,以及未来要推出的研究生培训市场的“轻舟”品牌。

但据观察,目前这些转型大多还是有点仓促。除了产品的新消息,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但是,教育科技手中的牌合在一起,似乎更有逻辑,更流畅。今天,学校教育十年努力筑起的高墙,成为了转型的阶梯。相比校外培训的ToC互联网玩法,校内市场更注重落地节奏、过程结果和大规模可复制、可执行的ToB玩法,所以校外教育的浮躁和巨大的营销投入较少,更注重质量本身。

转型后,教育科技最新发布的作业3.0版本,通过五大SaaS服务产品模块,帮助学校教书育人。增加学科素养和人文教育主题构建的高质量本地化题库,区域本地化标注体系;基于单元工作的学习情境诊断辅助工具:智慧笔课堂互动工具;错题自我反思,辅助工具面签,为“双降”政策落实提供数据可视化监管服务。目前,已有50多个城市共同使用了SaaS教育技术产品。

教育的ToB业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联度很高,因此获得教育部门的认可至关重要。2021年与教育科技一起中标闵行区教育学院“基于智能操作的精准教学与自适应学习系统项目”,该项目总预算达数千万元。同时与北京西城、天津南开、四川成都等教育高地展开深度合作。

根据财报后电话会议的信息,教育科技2022Q1的收入指引为人民币2-2.1亿元,在非美国会计准则下有望再次实现盈利。为2022年全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近两年教育部的动作来看,学校的信息服务一直是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之一。业内人士认为,以数字化手段创新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这些东西的背后,不仅仅是在教室里放一块电子屏,更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优质内容从优势学校覆盖到整个区域甚至更多区域,从而辅助学校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多年的数据积累和大样本量的分析能力,绝非一日之功。这也是大多数校外培训公司难以转型校内服务的关键原因。校内校外两套打法,没有事先布局,很难转换。

有国内信息化知名龙头企业科大讯飞。早在2020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智能教育业务占其收入的32.12%,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得益于学校信息服务的快速发展,科大讯飞股价在两年内翻了两番,达到PE-TTM估值的74倍,市场热度持续至今。

随着教育信息化1.0硬件的落地,未来校内服务将会体验到更多的软件和内容,这是教育科技共同的优势。截至2020年底,一个作业已服务全国7万所中小学,超过百万中小学教师使用一个作业平台为全国近6000万中小学生布置高质量的个性化作业,教育数据积累深厚。

2019年,某教育科技公司正式参与闵行区教育局以建设“1258”系统工程为目标的智能教育系统建设,特别是深度参与“大数据驱动个性化教育”项目。依托某教育科技平台的智能算法,深度挖掘数据关联,为学生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建议,为教师提供精准教研,为学校乃至地区探索实施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实践起点和可行路径。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券商普遍认为学校空信息服务的增长才刚刚开始。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实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校质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科技赋能教育,用数据实现个性化,将成为未来智慧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市场的领先参与者,教育科技集团预计将在未来进一步增加其市场份额。

虽然市场上已经有科大讯飞这样的领军人物,但好在中国的教育市场足够大,行业集中度不高,未来具有后发优势的教育科技发展值得关注。

来源:美国股票研究所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