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论文写在田间——记两当县农技中心主任、农技推广研究员刘克荣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史丹丹他不是医生,却坚持为农作物收成和农业生产“把脉”。无论夏天还是冬天,
原标题:把论文写在田间
——记两当县农技中心主任、农技推广研究员刘克荣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虎史丹丹
他不是医生,却坚持为农作物收成和农业生产“把脉”。无论夏天还是冬天,都能在田野里看到他。他走遍了两当县差不多1408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交了很多农民朋友。几十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服务农业。
他就是两当县农技中心主任、农技推广研究员刘克荣。
“我出生在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1989年,大学毕业后,刘克荣被分配到两当县农业技术中心工作。此后,他带领同事们进行广泛的研究,不断地奔波,乐于奉献是他不变的本性。
“刘主任,麻烦你帮我看看我的麦子,倒一大块。”农民一旦遇到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就会在周末和节假日打电话咨询。只要农民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解决技术问题。
刚来两当县工作的时候,县里的农技人员鼓励农民种芹菜,如果成功了打算大面积推广。
刚刚参加工作的刘克荣,内心很强大。他和同事们收拾好被褥,直接住在农田里,随时服务。但一年下来,农民的收入参差不齐,让他们焦虑。于是,刘克荣和同事翻看资料,打听解决办法,把以前的芹菜改成了“三种三收”。
现在,两当县左洋河周边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左右,平均每亩蔬菜年收入6000多元。杨店镇斗坪村的菜园实现了规范化管理,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国家蔬菜标准示范园。
“那时候,我们在地里吃饭,在地里劳动,面对面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手把手教农业技术,带领农民育苗、建大棚、指导管理。这些经历至今令我难忘。”刘克荣说。
在扶贫期间,刘克荣负责指导全县中药材、蔬菜、蜜源植物等种植业的发展。他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积极的讨论论证,合理确定了全县中药材的主要种植品种。而且在蜜源植物栽培中,实验中引入了生物制剂“蚜虫必洁”,有效解决了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此外,他还积极动员引进微钻和微型除草机,有效解决了农民“一把种子扔上天”和大量使用除草剂的问题。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渠道,装满了“菜篮子”和“钱袋子”。
刘克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认可。刘克荣两次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
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为农业发展、农民幸福办实事、办好事,是一名基层农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会继续脚踏实地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