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处于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处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这次全会有什么特殊意义?以及中共中央委员会党的全体会议在制定规划建议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什么作用?2035愿景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做出权威分析。
采访摘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九次。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对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建议的审议,连续列入党的历次五中全会议程。如何看待这种经常性、规范性做法的形成?
李君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有一个发展过程,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探索。“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有些计划在完成之前已经制定了一年。那时候的老话是“年年造,年年造”。有些计划制定后又进行了调整,有些计划甚至没有下发。第一个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们的一个重要认识是,不能只考虑经济而不考虑社会,于是把“五年计划”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十一五”开始,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不可能制定那么多详细的计划,但是没有计划的状态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把计划改成了计划。从无经验到有经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逐步完善了规划。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在这种情况下,每五年制定一个计划,每届五中全会制定一个计划。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论。
中新社记者:本次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十四五”规划。从程序上看,党的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五年规划的建议》与明年全国人大讨论通过相关规划有什么逻辑关系?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程序和制度安排?
李君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党认识到党的职能不同于政府和政权的职能。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管理国家。治国之道是中共中央提出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建议。请注意,这里有“建议”一词。
根据中共中央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向当局建议,国务院在收到中共中央的建议后,组织了各个部委,包括企业、群众、社会团体等。制定计划。因为政府是在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下,所以计划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即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审议、修改和通过,通过后就成为国家的意志。
党提出建议,政府编制计划,人大审议批准计划,人大审议批准计划,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党管这个事,但不是什么都管。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十四五”规划对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大变革,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多。在这种背景下,这次全会有什么特殊意义?
李君如:这次全会意义非凡。它将在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幸福”还是“复兴”,其实质都是为了使中国赶上时代,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进一步走向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上来,现代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要完成基础性工作,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两个15年目标。第一个十五年目标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15年,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开始新的30年征程过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这次全会(即将)通过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议意义非凡。它是我们直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文件,以前的所有文件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的。这个五年计划制定得好不好,实施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关系到未来25年的现代化建设。这30年的前5年怎么走,就看今天了。
中新社记者:本次全会还将讨论2035愿景。回顾党的历史可以知道,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中共中央关于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但讨论远景目标并不是历届五中全会的“必答题”。如何看待长期目标这个概念?
李君如:长期目标一般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和一个大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这次(全会)正处于一个大的转折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应该转向开始新的现代化征程。通过两个十五年实现现代化,在制定五年计划时就要制定2035年的远期目标,十五年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放在整体上考虑,十五年计划会在五年计划的基础上提出远期目标。
这个五年是15年中的第一个五年,五年和15年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此,这次全会不仅对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建议,而且对2035年的长期目标提出建议。
中新社记者:中国共产党选择这次全会讨论2035愿景并提出建议是出于什么考虑?2035年确定远景目标对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李君如:首先,我们应该关注2035年,这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一年。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的情况,邓小平认为我们可以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来,党中央作出了两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全面参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这两项重大决策,加上当时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改革开放措施,给中国带来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把邓小平提出的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15年。
2035年不仅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两个阶段的第一步,也是中国提前15年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把2035年作为一个长远目标,和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考虑,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极有意义的。
中新社:让我们聚焦世界。疫情加速了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能否谈谈中国一步步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明确愿景对世界的影响?
李君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有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大局的关键时期。第一,世界正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而且是国际大局。我们从这两个大局来规划,这两个大局是相辅相成的。
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伟大复兴既面临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不仅我们关注这次全会,全世界也在关注。世界已经遇到了许多与疫情有关的困难,一些经济学家预测,世界经济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很难复苏。中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现在制定了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要动员全社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就是为了找到最佳方案。计划的核心要义是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大的战略转移,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全会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为中心。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计划经济彻底转向市场经济,并进一步参与全球化。现在很明确,中国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整个经济布局是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格局。这个格局是根据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制定的。
中新社记者: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能否谈谈开好这次全会对于党更好地总结建党一百周年,迎接下一个百年的意义?
李君如:建党一百周年,就是民族复兴一百周年。100年来,我们做了一件大事,把贫穷的旧中国变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一步建设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新中国。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世纪。
第二个百年目标是从1949年开始的百年,已经做了70年。这70年我们做的一件事就是小康生活,接下来的30年叫更好的生活。既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次全会讨论“十四五”规划也好,2035年的目标也好,贯穿始终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思路,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把美好生活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