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什么?(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

01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醒觉、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夏至、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5 09:21:26

01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醒觉、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夏至、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支历中的特殊节日,代表自然节律的变化,确立“十二月施工”。

二十四节气,支历中的特殊节日,代表自然节律的变化,确立“十二月施工”。起初,它是根据恒星的移动制定的。北斗七星圆周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它是一个循环,被称为“岁”(拍照)之一。每一个周期都是从初春开始,到大寒结束。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15度一等份,每等份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髓。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奏密切相关。它是古代先民遵循农时,通过观察天体的运动,认识到一年中时间、气候、物候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代表了时间、气候和物候,以及这“三大气候”的不同变化。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影响着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甚至他们的文化观念。

经过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作为历法的补充,并通过“闰法”调整为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如下:

1.立春:立意为开始,立春意为春天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逐渐增多。

3.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惊醒了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平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茂盛。

6.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7.长夏:夏天的开始。

8.小满:小麦等夏粮的籽粒开始饱满。

9.芒籽:有芒作物如小麦是成熟的。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了。

1.暑:暑就是热的意思。夏季炎热是指气候开始变热。

12.夏季高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天的开始。

14、在夏天: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酷暑意味着炎热夏日的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18.初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

19.立冬:冬天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了。

21.大雪:降雪量增加,地面可能被积雪覆盖。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了。

23.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