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都没有了还要世界干什么 战败已成定局说过最狠的话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局势越来越紧张,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波兰已调集军队严阵以待,芬兰和瑞典准备加入北约,格鲁吉亚爆发大规模反俄示威,日本与德国联手加强对俄制裁。对此,联合国甚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9 18:57:01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局势越来越紧张,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波兰已调集军队严阵以待,芬兰和瑞典准备加入北约,格鲁吉亚爆发大规模反俄示威,日本与德国联手加强对俄制裁。对此,联合国甚至直接介入俄乌战争,要求立即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担心会爆发世界大战,认为2022年甚至可能是另一个1939年。那么,未来真的有可能发生世界大战吗?会不会变成比二战更激烈的战争?

其实在深入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整个世界之间爆发战争的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第二是军事可行性。其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世界之间爆发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从第一点来看,对于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首先要搞清楚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最后的政治手段”。只有利益冲突无法调和,才会有战争的可能。

比如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早在1853年,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之后,欧洲各国就已经出现了无法缓解的矛盾。欧洲大陆上的每个国家都在为战争做准备,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局势紧张了十多年。这是因为19世纪中叶克里米亚战争后,虽然各国都有无法缓解的矛盾。

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刚刚崛起的德国渴望更多的原材料,于是迫不及待地发动战争,夺取新的土地。这就是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因为德国已经无法通过对外扩张殖民地获得利益,只能是全面战争。

另一个是军事可行性。如果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但缺乏必要的军事手段,那么没有哪个国家会主动挑起战争,自杀。打仗之前,要有战胜对方的资本信心,才能进行战争。历史上的波兰就是一个例子。因为波兰一开始太弱,周边国家都对他虎视眈眈,波兰缺乏必要的军事手段来打这场战争。所以,俄奥直接签订条约,消灭了波兰,连一兵一卒都没有。与此类似的还有二战前德国夺取慕尼黑危机的苏台德地区,美国逼迫日本签订黑船跳船。

现在我们明白了,在利益冲突不可调和的背景下,有战争的可能,但没有必要的军事手段,就不会有战争,只有双方实力相当,冲突不可调和,才会有大的战争。

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今天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局势。从利益角度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根本要求是保持中立,不加入北约,作为缓冲区存在。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也很容易接受。乌克兰的诉求是加入北约,以获得保护,享受西方的经济支持。但为了稳定乌克兰,俄罗斯推迟了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时间,甚至不断向乌克兰提供经济补贴,甚至以优惠价格出售能源,但都被乌克兰拒绝。

其实俄乌矛盾本质上是可以调和的,还远没有到战争不可避免的地步。只是因为美国和北约在背后较劲,才走到这一步。目前北约也在继续打,这意味着一场世界大战。

但是,北约是为了利益而战,但战争不能带来利益,只会失去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发动战争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更何况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无法轻易撼动的,北约的军事手段未必有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二战以来地区冲突不断,但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却很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核武器的出现。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让其他国家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使用核武器就意味着毁灭。俄乌冲突伊始,普京就警告北约不要介入俄乌冲突,否则“俄罗斯会消失,世界会怎样”,这让北约国家大为震惊。

但是受《禁止核武器条约》的限制,世界上所有有核国家都不会使用核武器,因为自己国家有核武器,敌国也有。绝对不可能互相轰炸,意味着世界将被毁灭。然而,目前核武器的定义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武器的多样性,核武器不仅限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小男孩”和“胖子”。当量核武器的毁灭真的很可怕。

目前,有一种战术核武器。很难界定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被很多国家作为谈判的筹码。然而,只要使用了那种武器,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众矢之的。总的来说,核武器的出现也大大降低了世界范围战争的可能性。

而且,最重要的是,世界各国领导人都很克制,没有公开行动。早在俄乌冲突开始时,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就警告北约国家不要参与俄乌冲突。此时,北约国家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表态不会参与俄乌冲突。

就连拱火背后的美国也暗中介入了俄乌冲突,但表面上并没有直接参战。各国领导人都很克制,说明只要还有谈判的可能,那么就不会有战争。

战争毕竟是负和的游戏,交战双方都不会有什么好处。在目前的情况下,战争的可能性很小。现在的2022不会重演当初的1939悲剧,而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避免战争,但我们不能过度轻松地忘记它。

[参考文献]

[1]尹玲。《战争论》对大战略理论形成的意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级。

[2]吴红旗。19世纪中叶克里米亚战争前欧洲列强的外交博弈[D]。安徽师范大学,2010。

[3]蒋剑剑。德国知识分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玛格丽塔波兹德涅亚科娃。俄乌冲突及其对全球国际关系的影响[D]。南昌大学,2020。DOI:10.27232

[5] Zeleniukoleksandr。关于21世纪混合战争的研究: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中的乌克兰观点[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李嘉言。约翰逊政府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署[D]。上海师范大学,2020。DOI:10.27312

【欢迎投稿,私信必答】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