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条消息刚看到一半,突然页面提示必须再次点击或下载指定App才能阅读全文。稍有不慎,手机就会跳转到app store。无孔不入的折叠跳转用户体验大打折扣。记者调查发现,“打开Ap
我一条消息刚看到一半,突然页面提示必须再次点击或下载指定App才能阅读全文。稍有不慎,手机就会跳转到app store。无孔不入的折叠跳转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记者调查发现,“打开App看全文”已经成为大多数资讯平台的惯用套路。平台为了吸引新用户“上钩”,只是将原本可以完整展现在浏览器上的信息阉割,然后设置“陷阱”,通过页面弹窗、高亮显示等方式引导App下载,让人防不胜防。
跳转按钮变成了网页“牛皮癣”
用手机浏览器打开新浪财经频道,可以看到很多信息的标题上都贴着“App专属”的标签。点击标题,页面会提示“本文为新浪财经App独家”,并自动跳转到app store的“新浪财经”下载页面。
那么,不是“App专属”的内容能顺利打开吗?记者在最上方随机选择了一条信息,点击进入后发现只能看到部分内容,整个内容都是折叠起来的。大众点评只展示了前三件。“它有一个箭头标志。你以为点开就能看全文,结果一点就跳到app store了。”网友表示,除非下载App,否则无法在网页上看到完整内容。
记者浏览发现,如果单独计算这个箭头标记,在手机一屏的页面中,至少会有五个指向app store下载页面的交互按钮,真的变成牛皮癣一样了。当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滑倒”时,可能会被抓住。
在很多资讯平台的网页上,内容折叠和跳转并不少见,只是绑定程度不同。比如腾讯新闻、手机Phoenix.com都有“打开App”的弹窗,但点击取消后可以阅读全文,不会自动跳转到下载页面;网易新闻、Sohu.com、36Kr可直接点击“展开全文”阅读;ZAKER没有折叠内容,但是你也需要下载App才能进行评论。
百度名义上禁止了它,但仍然引导下载。
最近百度推出了一个搜索登陆页面的新规则,要求百度App中各级页面的主要内容在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之前,是不允许折叠的。
百度表示,自《百度移动搜索登陆页体验白皮书5.0》推出以来,已对“扩展全文”的设置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仍收到大量用户投诉。为了让用户能够快速便捷地从搜索中获取所需内容,降低浏览信息的运营成本,保证浏览体验,特制定本新规。
但是,很多网友对百度的“示好”并不买账。因为这个“打开App,阅读全文”的操作,百度自己还是比较熟悉的。
记者在百度的网站上随机搜索关键词,首页有一条信息,来自百度上某媒体开设的百个网站。点击后,页面底部会弹出一个菜单,提示你点击打开百度App,或者继续用浏览器浏览。其中,“打开”按钮以蓝色突出显示,而“继续”按钮则是在灰色背景上以极其不显眼的白色字符显示。选择“继续”后,页面上将只显示部分内容。点击箭头标记,页面会自动跳转到app store的百度App下载页面。再次点击“返回”可返回原网页,完整显示所有内容。要查看页面中的高清图片,还需要打开App才能查看。
平台“圈地”借口提升用户体验
“为用户着想?但是,我怕我的用户流失,”有网友针对百度App推出的新规说。
无独有偶,在百度App宣布禁止页面折叠跳转之前,微信也宣布关闭小程序外链,不再提供小程序开放App技术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所有互联网平台对“外链”如此敏感,都希望构建自己的生态闭环,避免给别人做嫁衣。相应的,热衷于折叠和跳转也是为了自己的平台留住用户,提高用户粘性。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用户体验”是最好的挡箭牌。当你想引导下载的时候,用户体验就成了第一个受害者。
为了解决跳读全文的麻烦,网友们各有绝招。比如个别小众浏览器可以安装插件,优化百度搜索页面,让百家号文章自动展开,但大部分用户还是在下载和卸载之间跳来跳去。
咨询机构“三易生活”认为,折叠跳转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一定是因为网站运营方认为有利可图。通过阅读全文,引导用户注册或下载App,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获客方式。“开发者想要的是用户无法在网页上获得完整的体验,避免被搜索引擎/浏览器控制。”
如何平衡流量欲望和用户体验的矛盾?是跑马圈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不如提高内容质量和体验,让用户愿意下载App,而不是“诱导”下载。(记者陈)据
来源:北京日报